《沐浴之王》
2020年於中國電影來說是大考的一年,疫情的暴發導致了從年初開始長達七個多月的院線停擺,「電影及電影院的危機」一度引發業界的巨大焦慮。
但事實表明,院線停擺並未阻止觀眾觀影的熱情,當電影院艱難熬過寒冬迎來解封,而後迅速重煥活力,截至12月1日,2020年累計電影票房已超165億元。而在票房之外,線上發行渠道的開拓,網絡電影的快速發展,重映影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新主流電影引領的類型生產格局都是值得關注的要點。
也正因為如此,盤點2020年的國產電影意義重大。通過對這些突出現象的解讀,我們或許可以看看觀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網絡放映與網絡電影的突圍在觀念的碰撞中,院線與網絡應該消解對立,探索更多合作甚至互補的可能,以使我國電影更好地發展
《囧媽》
春節檔前夕,疫情陡然暴發導致影院全面關停,大多數影片紛紛撤檔擇期上映,而《囧媽》卻打破常規,直接選擇放棄院線轉至線上播出,成為第一部被網絡平臺成功「截胡」的重量級院線電影。
對疫情之下的電影產業而言,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雖然《囧媽》片方受到了來自院線的很大壓力,但在《囧媽》之後,《肥龍過江》《大贏家》《我們永不言棄》《徵途》《爵跡2:冷血狂宴》等院線大作仍然相繼轉投網絡進行線上免費放映或付費點播,《空巢》《灰燼重生》《尋狗啟示》《春潮》《春江水暖》等邊緣院線文藝片更是通過網絡發行得到更多推廣資源,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尤其《徵途》和《爵跡2:冷血狂宴》的院轉網之舉是發生在影院全面開放之後,這意味著網絡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無可遏制的新電影發行渠道。
《爵跡2:冷血狂宴》
此外,與院線電影的網絡發行相對應,在院線電影停擺的情況下,網絡電影展露出迅猛的發展勢頭,以《法醫宋慈》《秋寒江南》《奇門遁甲》《雙魚隕石》《奇襲:地道戰》《辛棄疾1162》為代表的許多網絡電影內容優良,無論票房收益還是觀眾評價都非常可觀,一定程度上成為疫情期間缺席的院線電影的替代品。回顧2020年前11個月的網絡電影數據,分帳票房超千萬元的網絡電影已達70餘部,可以說,在2019年摘掉了「網絡大電影」的帽子之後,網絡電影已經完成轉型和升級,成為不容忽視的中國電影新力量。
《法醫宋慈》
傳統院線電影的線上發行以及網絡電影的快速發展,證明了在數字媒介日益普及的資訊時代,適應電腦、手機等數字終端的新的電影發行渠道的開拓以及新的電影消費形式的開掘已成為大勢所趨。技術的演進是必然的趨勢,院線雖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網絡平臺以及網絡電影的發展已成為觀眾的「剛需」,因此在觀念的碰撞中,傳統與當代應該消解對立,探索更多合作甚至互補的可能,以使我國電影更好地發展。
《送你一朵小紅花》
佳片重映喚醒電影市場證明去影院觀影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生活方式
2020年第二個值得關注的電影現象是重映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從部分放開到全面解封,在影院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大量經典影片採用無分成的方式免費提供給影院進行放映,維持了電影產業在特殊時間段的基本運轉。
《流浪地球》
重映影片以經典國產佳作為主,涵蓋科幻、動畫、奇幻、愛情、文藝、青春、紀錄等各種類型,《流浪地球》《美人魚》《少年的你》《湄公河行動》《捉妖記》《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近年來的現象級影片也都在重映之列。具體來看,重映片的上映大致集中在3月下旬與7月下旬:3月下旬是疫情走向緩和,影院局部解封的開始,由於全國院線排片資源極其有限,新片無法上映,影院只能訴諸舊片,於是九部經典影片在這一時期先後重映,但這些影片中收益最高的《流浪地球》的票房也只不過是7.1萬元,收益最低的《鬼吹燈之尋龍訣》的票房甚至只有0.07萬元;7月下旬是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影院全面解封的開始,這一時期雖然院線排片資源已基本恢復,但新片上映仍有巨大風險,因此重映影片便承擔起喚醒市場的重任,從7月下旬到8月上旬,《大魚海棠》《超時空同居》《星際穿越》《大鬧天宮》50餘部中外經典影片先後上映,這些影片的票房少則幾十萬元,多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逐步使中國電影市場恢復到了往年的繁榮。
可以說,正是重映影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為院線全面開放後數部超10億元票房的現象級影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重映片的票房變化既是中國電影產業扛過疫情危機逐步復甦的見證,更是中國經濟扛過疫情危機逐步恢復的見證。
《哪吒之魔童降世》
此外,重映片的票房數據很大程度上成為疫情期間觀眾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2020年上映的重映影片共有60餘部,從票房表現來看,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代表的動畫片、以《紅海行動》為代表的戰爭片和以《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為代表的喜劇片成為較受歡迎的類型。科幻片和動畫片是發揮想像力的電影類型,喜劇片是消解煩惱提供宣洩的電影類型,戰爭片是強調集體主義凸顯國家力量的電影類型,這些類型的受歡迎既體現出疫情期間觀眾排解壓抑期望從銀幕夢幻世界獲得慰藉的渴望,同時也折射出觀眾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抗疫精神的讚許和肯定。
《晴雅集》
更為重要的是,對觀眾而言大多數重映影片都可以低價甚至免費在網上觀看,但是仍有無數觀眾願意在遵守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回到影院這一密閉空間進行觀影,這證明了影院觀影行為的無可替代性。這種無可替代性既體現在影院較好的影音效果,更體現在影院沉浸式的觀影氛圍和在公共空間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社交功能。於疫情期間的電影產業來說,是電影片方與觀眾共同維持了其基本生存,於疫情期間的電影觀眾來說,觀影則成為排解憂慮與壓抑的重要方式,這體現出電影這種大眾藝術最為重要的審美價值。可以說,觀影不單單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社交方式和文化形式,它已經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被輕易取代。
新主流電影引領類型電影創作講述與時代和社會緊密聯繫的個人故事,塑造具有真實人性的豐滿角色
《緊急救援》
2020年最為矚目的電影現象當屬「新主流電影」的集中湧現。新主流電影指在題材上紮根當下社會現實或深耕中華民族歷史,在內容上反映我國主流價值觀念、展現民族精神和弘揚中國文化,在形式上追求高質量的視聽表現力和藝術吸引力的一種新的商業電影類型。此前,新主流電影雖不乏《湄公河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現象級影片,但這些電影的上映時間卻相對分散,反觀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金剛川》《一點就到家》《除暴》《緊急救援》等新主流電影在秋冬檔期集中湧現,佔據了全年五成以上的電影票房,其中多部票房超過10億元,豆瓣評分也名列年度前茅,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當之無愧的引領者。
《除暴》
從敘事視角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注重講述與時代和社會緊密聯繫的個人故事,這使影片可以避免空泛的溢美,在表現社會進步和歷史成就的同時兼顧細節的豐富性和情感的細膩性。例如,《我和我的家鄉》的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所講述的是張北京在親情的感召下用自己買車的錢為表舅治病的故事,對國家醫保體系的肯定雖然是該段故事的主旨,但在具體的情節發展中親情與鄉情成為敘事的重點,由此家族故事便與國家進步巧妙結合在一起,凸顯了中華民族重視親情的倫理文化。
《一點就到家》
從人物塑造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能夠體現真實人性的豐滿人物角色,這些角色在影片層面成為故事與觀眾形成共鳴的基準點,在社會層面成為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最佳載體。例如,《奪冠》著重表現有代表性的運動員與教練,賽場上,她們是頑強拼搏、光輝耀眼的英雄,日常生活中,她們是情感豐富、有優點也有瑕疵的普通人,個體的不完美與團體的偉大彼此呼應,恰恰凸顯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百折不撓的集體主義精神。
《我和我的家鄉》
從類型策略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普遍採用類型片的製作方式,借鑑時下受歡迎電影類型的情節模式,人物設置與視聽形式以提高電影的觀賞性,因而博得了觀眾的喜愛,票房與口碑都比較理想。例如,《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採用了喜劇片的類型策略,誤會不斷、笑料頻出,使嚴肅的題材不刻板;《奪冠》採用了競技片的類型策略,動作不斷升級與強化,緊緊抓住觀眾注意力;《除暴》採用了犯罪片的類型策略,正邪對峙衝突激烈,情節緊湊扣人心弦。
《金剛川》
中國是疫情防控最為成功、生產與消費恢復最好的國家,後疫情時代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鑑於有著穩定的本土電影市場作為後盾,下一步中國電影還需要在類型創作方面進行外向型和多樣化拓展,新主流電影有待發揮更重要的引領作用,成為一種能夠引領國家電影生產,展示國家力量與民族文化的新電影標準。因而在實踐層面,新主流電影要突破類型電影生產的局限性,吸納更多元的電影題材,兼容更多樣的電影類型,進一步凝聚中國文化內核、展示民族與時代的深層價值訴求和精神追求,以引領中國電影更好更快地發展。
《奪冠》
作者:何源堃(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生)
圖片來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