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盤點|三大現象背後:特殊年份的中國電影 探索銀幕敘事的新空間與新語

2020-12-20 文匯網

《沐浴之王》

2020年於中國電影來說是大考的一年,疫情的暴發導致了從年初開始長達七個多月的院線停擺,「電影及電影院的危機」一度引發業界的巨大焦慮。

但事實表明,院線停擺並未阻止觀眾觀影的熱情,當電影院艱難熬過寒冬迎來解封,而後迅速重煥活力,截至12月1日,2020年累計電影票房已超165億元。而在票房之外,線上發行渠道的開拓,網絡電影的快速發展,重映影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新主流電影引領的類型生產格局都是值得關注的要點。

也正因為如此,盤點2020年的國產電影意義重大。通過對這些突出現象的解讀,我們或許可以看看觀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網絡放映與網絡電影的突圍在觀念的碰撞中,院線與網絡應該消解對立,探索更多合作甚至互補的可能,以使我國電影更好地發展

囧媽

春節檔前夕,疫情陡然暴發導致影院全面關停,大多數影片紛紛撤檔擇期上映,而《囧媽》卻打破常規,直接選擇放棄院線轉至線上播出,成為第一部被網絡平臺成功「截胡」的重量級院線電影。

對疫情之下的電影產業而言,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雖然《囧媽》片方受到了來自院線的很大壓力,但在《囧媽》之後,《肥龍過江》《大贏家》《我們永不言棄》《徵途》《爵跡2:冷血狂宴》等院線大作仍然相繼轉投網絡進行線上免費放映或付費點播,《空巢》《灰燼重生》《尋狗啟示》《春潮》《春江水暖》等邊緣院線文藝片更是通過網絡發行得到更多推廣資源,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尤其《徵途》和《爵跡2:冷血狂宴》的院轉網之舉是發生在影院全面開放之後,這意味著網絡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無可遏制的新電影發行渠道。

《爵跡2:冷血狂宴》

此外,與院線電影的網絡發行相對應,在院線電影停擺的情況下,網絡電影展露出迅猛的發展勢頭,以《法醫宋慈》《秋寒江南》《奇門遁甲》《雙魚隕石》《奇襲:地道戰》《辛棄疾1162》為代表的許多網絡電影內容優良,無論票房收益還是觀眾評價都非常可觀,一定程度上成為疫情期間缺席的院線電影的替代品。回顧2020年前11個月的網絡電影數據,分帳票房超千萬元的網絡電影已達70餘部,可以說,在2019年摘掉了「網絡大電影」的帽子之後,網絡電影已經完成轉型和升級,成為不容忽視的中國電影新力量。

《法醫宋慈》

傳統院線電影的線上發行以及網絡電影的快速發展,證明了在數字媒介日益普及的資訊時代,適應電腦、手機等數字終端的新的電影發行渠道的開拓以及新的電影消費形式的開掘已成為大勢所趨。技術的演進是必然的趨勢,院線雖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網絡平臺以及網絡電影的發展已成為觀眾的「剛需」,因此在觀念的碰撞中,傳統與當代應該消解對立,探索更多合作甚至互補的可能,以使我國電影更好地發展。

《送你一朵小紅花》

佳片重映喚醒電影市場證明去影院觀影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生活方式

2020年第二個值得關注的電影現象是重映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從部分放開到全面解封,在影院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大量經典影片採用無分成的方式免費提供給影院進行放映,維持了電影產業在特殊時間段的基本運轉。

《流浪地球》

重映影片以經典國產佳作為主,涵蓋科幻、動畫、奇幻、愛情、文藝、青春、紀錄等各種類型,《流浪地球》《美人魚》《少年的你》《湄公河行動》《捉妖記》《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近年來的現象級影片也都在重映之列。具體來看,重映片的上映大致集中在3月下旬與7月下旬:3月下旬是疫情走向緩和,影院局部解封的開始,由於全國院線排片資源極其有限,新片無法上映,影院只能訴諸舊片,於是九部經典影片在這一時期先後重映,但這些影片中收益最高的《流浪地球》的票房也只不過是7.1萬元,收益最低的《鬼吹燈之尋龍訣》的票房甚至只有0.07萬元;7月下旬是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影院全面解封的開始,這一時期雖然院線排片資源已基本恢復,但新片上映仍有巨大風險,因此重映影片便承擔起喚醒市場的重任,從7月下旬到8月上旬,《大魚海棠》《超時空同居》《星際穿越》《大鬧天宮》50餘部中外經典影片先後上映,這些影片的票房少則幾十萬元,多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逐步使中國電影市場恢復到了往年的繁榮。

可以說,正是重映影片對電影市場的盤活為院線全面開放後數部超10億元票房的現象級影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重映片的票房變化既是中國電影產業扛過疫情危機逐步復甦的見證,更是中國經濟扛過疫情危機逐步恢復的見證。

哪吒之魔童降世

此外,重映片的票房數據很大程度上成為疫情期間觀眾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2020年上映的重映影片共有60餘部,從票房表現來看,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代表的動畫片、以《紅海行動》為代表的戰爭片和以《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為代表的喜劇片成為較受歡迎的類型。科幻片和動畫片是發揮想像力的電影類型,喜劇片是消解煩惱提供宣洩的電影類型,戰爭片是強調集體主義凸顯國家力量的電影類型,這些類型的受歡迎既體現出疫情期間觀眾排解壓抑期望從銀幕夢幻世界獲得慰藉的渴望,同時也折射出觀眾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抗疫精神的讚許和肯定。

《晴雅集》

更為重要的是,對觀眾而言大多數重映影片都可以低價甚至免費在網上觀看,但是仍有無數觀眾願意在遵守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回到影院這一密閉空間進行觀影,這證明了影院觀影行為的無可替代性。這種無可替代性既體現在影院較好的影音效果,更體現在影院沉浸式的觀影氛圍和在公共空間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社交功能。於疫情期間的電影產業來說,是電影片方與觀眾共同維持了其基本生存,於疫情期間的電影觀眾來說,觀影則成為排解憂慮與壓抑的重要方式,這體現出電影這種大眾藝術最為重要的審美價值。可以說,觀影不單單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社交方式和文化形式,它已經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被輕易取代。

新主流電影引領類型電影創作講述與時代和社會緊密聯繫的個人故事,塑造具有真實人性的豐滿角色

《緊急救援》

2020年最為矚目的電影現象當屬「新主流電影」的集中湧現。新主流電影指在題材上紮根當下社會現實或深耕中華民族歷史,在內容上反映我國主流價值觀念、展現民族精神和弘揚中國文化,在形式上追求高質量的視聽表現力和藝術吸引力的一種新的商業電影類型。此前,新主流電影雖不乏《湄公河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現象級影片,但這些電影的上映時間卻相對分散,反觀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金剛川》《一點就到家》《除暴》《緊急救援》等新主流電影在秋冬檔期集中湧現,佔據了全年五成以上的電影票房,其中多部票房超過10億元,豆瓣評分也名列年度前茅,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當之無愧的引領者。

《除暴》

從敘事視角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注重講述與時代和社會緊密聯繫的個人故事,這使影片可以避免空泛的溢美,在表現社會進步和歷史成就的同時兼顧細節的豐富性和情感的細膩性。例如,《我和我的家鄉》的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所講述的是張北京在親情的感召下用自己買車的錢為表舅治病的故事,對國家醫保體系的肯定雖然是該段故事的主旨,但在具體的情節發展中親情與鄉情成為敘事的重點,由此家族故事便與國家進步巧妙結合在一起,凸顯了中華民族重視親情的倫理文化。

《一點就到家》

從人物塑造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能夠體現真實人性的豐滿人物角色,這些角色在影片層面成為故事與觀眾形成共鳴的基準點,在社會層面成為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最佳載體。例如,《奪冠》著重表現有代表性的運動員與教練,賽場上,她們是頑強拼搏、光輝耀眼的英雄,日常生活中,她們是情感豐富、有優點也有瑕疵的普通人,個體的不完美與團體的偉大彼此呼應,恰恰凸顯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百折不撓的集體主義精神。

《我和我的家鄉》

從類型策略來看,2020年的新主流電影普遍採用類型片的製作方式,借鑑時下受歡迎電影類型的情節模式,人物設置與視聽形式以提高電影的觀賞性,因而博得了觀眾的喜愛,票房與口碑都比較理想。例如,《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採用了喜劇片的類型策略,誤會不斷、笑料頻出,使嚴肅的題材不刻板;《奪冠》採用了競技片的類型策略,動作不斷升級與強化,緊緊抓住觀眾注意力;《除暴》採用了犯罪片的類型策略,正邪對峙衝突激烈,情節緊湊扣人心弦。

《金剛川》

中國是疫情防控最為成功、生產與消費恢復最好的國家,後疫情時代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鑑於有著穩定的本土電影市場作為後盾,下一步中國電影還需要在類型創作方面進行外向型和多樣化拓展,新主流電影有待發揮更重要的引領作用,成為一種能夠引領國家電影生產,展示國家力量與民族文化的新電影標準。因而在實踐層面,新主流電影要突破類型電影生產的局限性,吸納更多元的電影題材,兼容更多樣的電影類型,進一步凝聚中國文化內核、展示民族與時代的深層價值訴求和精神追求,以引領中國電影更好更快地發展。

《奪冠》

作者:何源堃(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生)

圖片來源豆瓣

相關焦點

  • 三大現象背後:特殊年份的中國電影 探索銀幕敘事的新空間與新語法
    也正因為如此,盤點2020年的國產電影意義重大。通過對這些突出現象的解讀,我們或許可以看看觀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回顧2020年前11個月的網絡電影數據,分帳票房超千萬元的網絡電影已達70餘部,可以說,在2019年摘掉了「網絡大電影」的帽子之後,網絡電影已經完成轉型和升級,成為不容忽視的中國電影新力量。
  • 探索銀幕敘事的新空間
    唐豆: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金剛川》《一點就到家》《除暴》《緊急救援》等電影在秋冬檔期集中湧現,佔據了全年五成以上的電影票房,其中多部票房超過10億元。有業內人士認為稱之為「新主流電影」,指在題材上紮根當下社會現實或深耕中華民族歷史,在內容上反映我國主流價值觀念、展現民族精神和弘揚中國文化,在形式上追求高質量的視聽表現力和藝術吸引力的一種新的商業電影類型。此前,《湄公河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都屬於這個類型。
  • 盤點2020電影現象
    原標題:記錄人民的光榮與夢想日前,中國電影人聚集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金雞論壇首秀,盤點2020電影現象。網絡電影取得較大發展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導演尹力指出,在受疫情限制、影院還沒有開放的那個階段,網絡電影得到快速發展。
  • 2020電影盤點|中國電影200億背後的思考
    2020註定是個在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的年份。在如此艱難的一年裡,電影院關閉,電影節延期,電影業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這個特殊的時候,中國電影院在下半年開放,創造了近200億的票房。
  • 2020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來源:光明日報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海報 資料圖片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海報 資料圖片【文藝觀潮】2020年對於中國和中國電影而言,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影院停工半年之久,給電影行業帶來困擾和壓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後,在主管部門的統籌安排下,電影院開始分階段逐步開放。
  • 2020電影盤點:隔離時代的中國電影和電影院
    2020註定是個在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的年份。在如此艱難的一年裡,電影院關閉,電影節延期,電影業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這個特殊的時候,中國電影院在下半年開放,創造了近200億的票房。
  • 2020年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在2020年的下半場,中國電影抓住有利時機果斷髮力,重量級作品不斷形成觀影熱潮,在這特殊的半年時光中創造了新的歷史。  電影票房首超北美,產業空間未來可期  受疫情影響,電影行業被按下了暫停鍵。面對史無前例的困境,政府部門率先行動。2020年5月,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等部門發布電影行業稅費支持政策,形成推動電影行業儘快重啟的強大動力。
  • 畫幅大小如何影響電影敘事?
    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探索多樣的電影放映尺寸,從標準放映尺寸到近年來用畫幅變化展現人物內心,不僅代表了導演的創作思路和表達方式,更加體現了電影技術的多元化和融合力。在1950年之後,觀眾漸漸對於標準的學院比例失去了新鮮感,不再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此後才有了更多中形式畫幅比的探索和創造。電影美學雖然與攝影構圖及繪畫等藝術的創作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同時電影也是一門關乎技術特性、商業特性和視覺效果的一門藝術。
  • 話語·類型——內蒙古民族電影的空間敘事
    在探尋電影的空間敘事過程中,電影文本的敘事性及其功能在電影空間敘事中具有重要意義。電影空間可以視為一個「場域」,在「場域」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敘事媒介與物質世界中建構一個溝通的橋梁,這個溝通的橋梁即為電影的「話語」。電影話語在特定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秩序的影響下,通過影像的表達,同樣呈現出特定語境下的社會意義。
  • 中國電影的進化路徑:從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到各類國內青年電影展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內地電影票房在2010年衝破百億門檻之後的言必稱好萊塢相比,在1995年以國際通行的分帳、發行的方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之前的改革開放初期,更為具體和直接的影響和參照是:以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為代表的藝術電影和在20世紀80年代末、90
  • 諾蘭的《信條》:用電影解構電影,用電影去探索電影
    這已經不只是票房破幾億或北美及全球票房受疫情影響多大的數字記錄,諾蘭對於拍電影、影像創作和看電影這件事長期以來的中心思想,不僅是近乎信仰的堅定追求,面對2020這個特別的年份,更是一次可敬而勇敢的挑釁。
  • 金雞論壇首秀開啟:七位電影人盤點2020電影現象
    首秀現場,七位知名編劇、製作人、作家演員共聚一堂,盤點2020年的電影現象。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詠梅、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監製、策劃人、評論人譚飛;媒體人,影評人,劇評人李星文
  • 金雞論壇首秀盤點2020電影現象
    昨日上午,以「盤點2020電影現象」為主題的金雞論壇首秀活動在我市舉行,知名編劇、製作人、作家演員齊聚一堂,以生動的演講方式分析2020年的電影現狀,把脈電影行業未來。市政協副主席陳昌生出席活動。
  • 經典案例拆解丨揭秘電影敘事的四層空間
    在海闊著作的《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中提到,如果分析電影敘事的空間,需要從兩個方面,一是電影敘事形式的空間建構,二是電影敘事內容的空間建構。第一個方面指的是電影視聽語言的空間建構,而第二個方面指的是在電影文本的空間建構。在電影敘事內容的創意之初,空間就已經存在,空間是構成電影敘事內容的一個重要元素。
  • 2020年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_娛樂新聞_文體新聞_新聞...
    2020年對於中國和中國電影而言,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影院停工半年之久,給電影行業帶來困擾和壓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後,在主管部門的統籌安排下,電影院開始分階段逐步開放。在2020年的下半場,中國電影抓住有利時機果斷髮力,重量級作品不斷形成觀影熱潮,在這特殊的半年時光中創造了新的歷史。
  • 2020中國電影營銷發行備忘 | 盤點
    文|林莉麗 編輯|姬政鵬2018年的發行盤點聚焦6萬塊銀幕下的觀眾觸達,2019年關注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布局短視頻、直播,賦能電影宣發2020年,中國電影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以全年204.17億票房的成績率先在全球電影市場突圍,探索了「後疫情時代」電影市場重啟的經驗。
  • 電影《劍》聚焦真實歷史漢文題材「新敘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電影《劍》聚焦真實歷史漢文題材新敘事 電影《劍》自主創團隊成立己來便收穫高度關注和熱議,2020年4月15日主創團隊舉行的該劇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其對於歷史題材的新的敘事類型的探索頗具價值。
  • 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以商業化模式探索主流價值新表達
    回顧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的歷史脈絡,精準扶貧題材電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探索意識形態敘事與市場商業模式的融合,許多電影作品尤其是2020年出現的電影作品用商業類型完成主流價值表達,成為精準扶貧這一特定類型題材的一大亮點。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早在2016年就已誕生,2016年7月1日,《幸福快車》上映。
  • 北影節|大銀幕與流媒體之爭,這場論壇都說清了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的爆發激化了院線與流媒體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排片「話語權」之爭。院線電影紛紛選擇流媒體平臺的舉動,對院線的衝擊不言而喻。但這究竟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還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二者之間究竟是零和博弈,還是不同平臺破界融合的新常態?
  • 國產電影陷入敘事困局 敘事能力決定電影品質
    但與中國電影這十多年來的大發展相伴隨的是兩個始終難以化解的矛盾:一個是市場業績的向好與輿論口碑的欠佳;另一個是在國內市場的風生水起和「走出去」的舉步維艱。輿論口碑欠佳,表明中國電影的藝術品質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於其市場表現;「走出去」舉步維艱,意味著中國電影缺乏同其他文化有效溝通的能力或辦法,以至於難以獲得其他國家普通觀眾的認可。這兩個矛盾同時指向中國電影升格為電影強國的一大掣肘——敘事水平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