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和親這一外交政策是源自西漢時劉邦為安撫匈奴而發起的,這種和親政策一般多用於王朝勢力衰微的時候。
俗話說「遣妾一身安社稷」指的就是和親政策,通常是將皇家宗室之女封為公主,或者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賜婚於周邊屬國或者是少數民族番邦。
和平時期的和親公主一般地位較高,得到的待遇也比兩國針對時期的待遇要好。而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事跡流傳千年,正是中原與少數民族往來的見證。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文成公主並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而是一位宗室之女,關於她和親之前的記載並不多,多猜測她的父親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也就是與唐太宗是堂兄弟關係。貞觀十四年時,文成公主被冊封,待嫁沒多久就隨使團入藏。
松贊幹布能夠迎娶文成公主,並不是簡簡單單一帆風順的,是費了一番周折的。
也許是松贊幹布認為自己壯大了吐蕃,所以非常的自信,於是在貞觀八年的時候,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希望與大唐和親,如此一來怎麼說也是有姻親關係的,這樣可以獲得更多政治、貿易方面的利益,然而時運不濟,他面對的是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一聽是在西部高寒的地方來的國家,因此嚴詞拒絕了。
於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松贊幹布一怒之下於是就出兵攻打吐谷渾,先給大唐的小弟一點顏色看看,於是毫無準備吐谷渾和党項等部準備佔領。
取得勝利之後,松贊幹布驕傲自滿,帶著大唐不把公主嫁過來的怨氣,決心要找回場子。於是在一番準備以後,出兵大唐的松洲。消息傳回大唐,這吐蕃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意思啊,不給他的顏色他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於是大唐果斷出兵,松贊幹布就被打臉了,戰場上被打的落花流水。事實上,大哥還是你大哥,在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松贊幹布屈服了。於是他很快就投降了,不但歸還被佔領的土地,而且還向大唐請罪,於是雙方關係緩和。
松贊幹布很快就派遣大臣進獻黃金珍寶無數來聘請大唐公主。就這樣,一支綿延數十裡的和親使團從長安出發來到吐蕃。為表示尊重,松贊幹布親自前往青海迎接。之後二人一起為吐蕃的發展而努力。
令人惋惜的時,他們二人並沒有白頭到老。由於他們二人沒有子嗣,於是只能由孫芒松芒贊嗣位。
公元650年,松贊幹布去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直到公元680年因患上天花而去世。
文成公主從公元641年遠嫁吐蕃,到公元680年去世,總共39年的時間,其中丈夫去世之後的30年更是漫長而孤苦。
松贊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在吐蕃為丈夫守寡30年,從未離開吐蕃一步。
她為什麼不回到娘家大唐?她不思念家人、不留戀繁華的長安城嗎?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是作為大唐和平交流的使者,文成公主無法隨心所欲。一旦她回到了大唐,也許就會被認為大唐和吐蕃有了嫌隙,也有會引起更大紛爭的可能。再者說,中國的傳統習俗是結婚的女子不可隨意回到娘家,若是回到大唐,世俗的眼光也許會文成公主造成不好的影響。
文成公主一生奉獻給了大唐,並且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貴族女子願意到苦寒之地,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敬仰。
參考資料:
1. 文成公主.西藏在線
2.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
3. 《賢者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