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感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過程,唯有從心出發,才能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
「慧愛」,演繹網課精彩陪伴
2020初春疫情爆發,在「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家長和學生長時間居家隔離,焦慮不適的心理導致家庭關係異常緊張。想起我陪伴班級「二孩」之家的網課生活,「由亂入治」開始,「由動制鬧」轉變,最後和諧共處「學習共振」,真是感慨良多。
一、急切的求救電話
「曾老師,小旭現在什麼也不聽,我們每天除了爭吵就是爭吵......」上午,接到小旭媽媽急切的電話,我靜靜的傾聽著,不時的簡短的回應,安撫家長失控的情緒,很快,便理清事情經過。
原來「二孩」之家又開始「不平靜」了,小旭家裡加上爺爺奶奶,每天六口人的大家庭忙的像打仗,持續一個月隔離在家,摩擦不斷,今天網課時他和弟弟開戰,互不相讓,導致家庭戰爭不斷升級,幾乎快要崩潰。氣得爺爺心臟病都要發了,兩個孩子仍舊嚎啕大哭,寸步不讓,最終導致「蝴蝶效應」,爸爸忍無可忍,大發脾氣,一通「河東獅吼」,摔了水杯,才震懾住全家「一鍋粥」亂糟糟的現場。
此時得知,小旭挨了打,正在書房裡面壁思過。我的心立刻揪了起來——長時間網課讓不少家庭關係惡劣,矛盾升級,甚至發生慘劇,令人痛惜。「曾老師,今天不是第一次了,前幾次也是狠狠打了他的,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家裡每天都是亂糟糟的,我該怎麼辦啊.....」
「不著急,不著急,有我呢!」我連聲安慰:「我特別理解你,真不容易,疫情下,這麼多天,你照顧一大家人生活,真是不簡單,你也辛苦了。」果然,她的情緒好了不少,我頓了一下:「我建議,你們現在都冷靜下來,等下午網課結束,我來找小旭好好談談,好嗎?」得到電話那頭的答應,我稍微舒了一口氣。
二、調皮又獨特的事件製造者
放下電話,我的眼前浮現出小旭——這個可愛又調皮的小男孩。那一次課堂上他的「驚天之語」事件,又浮現在眼前......
在《那篇綠綠的爬山虎》的課堂上,孩子們對作家肖復興明明寫一件葉聖陶老先生幫他輔導作文一件事,可為什麼要用「爬山虎」為題不明白。借物喻人,對四年級學生理解,難度很大。
沒有想到,小旭說到:「我知道,這就是好比三十六計裡面的『借刀殺人』的寫法」他的話音剛落,全班想起了陣陣笑聲和噓聲。我的不解勝過惱怒,我讓大家安靜,接著聽。
他兩眼放光,手舞足蹈興奮地比劃:「課文好像在寫葉老教我寫作文,實際上寫葉老就像爬山虎一樣,總是在我的記憶裡,永遠忘不了。有一點像『借刀殺人』中自己不做,用其他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樣」。
我腦海中突然想起一個細節,最近一段時間迷住了《三十六計》,心裡有了答案。「看來,你的《三十六計》真是沒有白看,你說的還真些相似之處,但是——」我把話鋒一轉「同學們,『借刀殺人』帶有貶義的感情,用它形容大作家肖復興的手法,怕是不妥吧?誰來幫幫他?」
此時小旭臉已通紅,眼睛急切的在班上搜索著,希望有人此時「解救脫困」。
「老師!我也明白了,課文是借爬山虎的綠,說明有生機和活力,就好像葉老先生的做事做人,給人親切,平易近人,讓人難以忘懷。借著植物來寫人,這是一種寫作手法。」班長的回答,讓大家恍然大悟,再看小旭抓抓腦袋,不好意思笑了。
其實,對於小旭來說,他思維活躍,但常常詞不達意,不能很好表達意思和情感,類似這種「不合時宜」和「異想天開」表達,並不偶然。說白了——不會與人溝通,分寸掌握不好。
在學校他常常因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學鬧矛盾,又因為不會溝通,與人大打出手。事情原委都是他喜歡大喊大叫,語言不過腦,說話「衝」,沒有分寸,讓人誤解產生的矛盾。
想起他站在我面前委屈難過的樣子,滴滴落下的眼淚,我心裡就隱隱不安,很多時候是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加上自己這樣性格,不會很好與人相處溝通,才導致同學的誤解,如今,在家他這樣的性格和說話方式,也導致和家人相處也是摩擦不斷,升級為戰爭吧。
三、電話安慰後的思考
下午和小旭電話,不出所料,他對於弟弟的學習幹擾「深惡痛絕」,申述了「N」條「罪狀」:網課,弟弟總是不敲門要進來;喜歡搶他的筆在他的書上亂寫亂畫;把他收拾好的東西藏起來;只要他聲音一大,弟弟必哭,媽媽必把他批評一通,就像今天,所有人只說他,不說弟弟等。
這些「一面之詞」當然帶著他的偏見和氣憤,但是也看出他的學習環境並不平靜,疫情下他的日子不太好過。
我理解他的煩惱,靜靜的傾聽,不時「恩,原來是這樣」,「哦,那弟弟有點調皮喲」等言語進行共情,幫他平復心情。隨後我耐心的勸說,讓他大度一些,和弟弟相處不要敵對,做好情緒和時間的管理。聽到那邊的保證,我才掛下電話,但我知道簡單的勸說,「治標不治本」,還會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的矛盾爆發。
這樣的學習環境,疫情下,對他是一個常態。特殊時期,我該怎樣以網絡為連接點,衝破疫情阻隔,幫助這個家庭,教育小旭呢?
這件事情像石頭一樣壓在心裡,一連幾天,我查閱不少書籍,翻閱自己厚厚的反思筆記,再連接小旭行為的一點一滴,似乎找到解開他心靈的鑰匙。
從小旭的成長環境和背景中,我發現他缺乏親情依附。小旭爸爸是一名水電建設者,常年在外地電站上班,一年也難得回來兩次。媽媽帶著兩個調皮的男孩,爺爺奶奶身體不好,重擔壓在媽媽身上,忙碌不堪,心力交瘁,在學習和心理上鞭長莫及,無法給予他太多。
親情缺乏的小旭,沒有安全感。喜歡用不同於常人的語言,行為來證明自己,尤其用「與眾不同」「大喊大叫」「憤怒」「哭泣」等保護自己,這就有了總是和弟弟爭吵,和我談話中喜歡曲解事實,來贏得理解和同情。
這一晚,我失眠了。
首先,對於小旭來說,弟弟的出現,他獨生子女的身份結束,生活中弟弟總被媽媽賦予照顧,一旦弟弟哭鬧,媽媽就會責備。他感受母愛的「失寵」,從而排擠和怨恨弟弟,是造成過激言行的根源。
其次,疫情三代人足不出戶的朝夕相處,生活習慣難以融合,產生情緒,都會成為急躁的誘因,分分鐘容易引發「定時炸彈」。看來,調解家庭矛盾,改變他們心裡和生活狀態變得刻不容緩。
「要幫他們驅散負面情緒的陰霾,打開心靈彼此了解和接納」想到這裡,我心裡有了主意。
四、「暖心書信」和「特殊網課」並行
沒有細微的指導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沒有深入心靈的語言無法抵達心靈。我決定先給他們各寫一封信。書信在疫情特殊時刻,更有溫暖人心,給予力量的作用。
小旭同學:
你好!
雖然昨天我們通了電話,但是老師還是很擔心你。
在我心中,你一直都是那個聰明,能幹的好孩子。上課總是能回答出別人不會的難題;班級「百家小講壇」也是你以一場精彩的《圓明園的毀滅》講解,得到大家熱烈掌聲;同學跑步受傷了,你那麼有愛心,全程幫護;班級的圖書角建設中,你是最熱心最負責的!你在我心裡就是那麼「酷」,那麼「厲害」!
說實話,老師知道,這一段時間你的生活和學習總是不寧靜,心裡很牽掛你。昨天又挨打了吧?還疼嗎?不要怨恨父母,他們心裡也很難受,真的。
昨天的事情,我特別理解你。你爸爸長期在外營點,媽媽帶弟弟又很忙,沒有太多時間,無暇顧及你,你覺得委屈,但是你也想一想,你是不是和弟弟太「較真」了呢?弟弟沒上學,你就要教他,做出榜樣影響他,對嗎?你也是當過班幹部的,我記得當你們組總有人不交作業,你都能想出辦法,督促他們寫完,怎麼一個幼兒園的弟弟,你就束手無策了?你是個小機靈,你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但是你一急躁,大喊大叫,方法肯定就想不出來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我也會給你當好「軍師」,給你出謀劃策,讓我們一起來設計「特殊網課」!
祝你成為弟弟的榜樣!
你的大朋友:曾老師
2020年3月20
同樣,我給他的家長寫了封信,以一顆「同理心」理解他們的處境和苦惱,從專業角度給予建議和指導。
小旭的家長:
你們好!
感謝你們的信任,說心裡話,我很擔心你們家現在的狀態,我相信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在孩子成長中,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尤其現在疫情,家裡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更是要關注的。
心理學裡曾經有過「節日症候群」的描述——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家裡人越多,暴露的問題就會越多。今天小旭媽媽能主動打電話給我,信任我,我很感動,如果再發生類似事情,一定不要急躁,冷靜以後,再講道理,尤其要疏導小旭的心理情緒,減少牴觸的矛盾狀態。
小旭有點敏感,自尊心很強,喜歡反抗和大喊大叫,是希望得到你們更多肯定和關愛。我建議你們把聚焦孩子的爭吵的關注點轉移到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中來。可以這樣來試一試:
1、全家認真地召開簡短的家庭會議。彼此敞開心扉,說說自己的需求,通過制定有效可行的家庭契約,減少衝突,改善氛圍。
2、保證小旭安靜獨立的學習空間。對弟弟喜歡黏著他,喜歡模仿,要讓孩子正確認識,那不是「搗亂」,只是「好奇」,只要引導好,可以發揮二孩優勢,讓他們相互關愛,共同進步。
3、小旭爸爸,你復工以後,就要到外營點,外地山高路遠,半年難得回來,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相處時光,多與孩子交流,對小旭媽媽多體諒、少埋怨。我們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家庭都重視父愛教育,尤其是身體力行的參與教育陪伴中來。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讓我們家長們從「陪伴者」變為「培育者」,做孩子成長的「合伙人」。
對於我這些方法和建議,請你們先試一試,如果有困難,我們再來溝通,好嗎?
祝福你們家和萬事興,小旭學習進步!
你們的朋友:曾老師
2020年3月20日
一封封暖心書信,猶如良藥,慰藉和安撫他們的心。他們給我回信,表示要學會接納和改變。同時我設計「特殊網課」,也得到他們家大力支持。
首先營造「家庭學習場」——將家庭的生活時鐘調成「網課時間」,全家的作息時間和學生保持一致。把「書房變課堂」,把「客廳當操場」,創新布置「學習場域」,擬定「家庭小型學校」的學習模式。
其次,課堂加入「新成員」——我建議爸爸「停工不停學」,網課下,和小旭做「新同學」,做督促和檢查員。讓幼兒園的弟弟做小小學徒,當他們的小粉絲,有模有樣讀自己的幼兒讀物。「以動制鬧」讓「全家網課總動員」,一起創造「居家生活同心圓」的學習共同體!沒想辦法真靈,他們不僅消滅了「戰爭」,一大家人生活都變得有序充實起來。
在「六一」表彰中,小旭評為學校「網課學習好少年」。他們一家都激動不已。也讓我明白——學生教育中總是複雜和多變,尤其當特殊的「二孩」家庭碰上特殊「疫情時期」,老師更要有一顆「愛心」和「慧心」,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家庭親子融洽,生活和睦,學習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