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人一向喜歡從國外吸收優秀文化,並且對他國的文化實行「日本化」,將其變成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制外來語就很好地體現出這一文化特色。
和制外來語大多是日本人為了方便交流,以簡化、改造的手段吸收其他種類的語言,使其日語化,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彙。
在明治維新時,日本脫亞入歐,更多地學習了西方文化。從那時起,日本就開始創造和使用和制外來語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和制外來語的幾種組合方式!
「マヨネーズ足りないんだ!」(蛋黃醬不夠多!)動漫愛好者們一定知道,這句話是《銀魂》裡土方十四郎的名臺詞之一。
「マヨネーズ」即蛋黃醬。很多年輕人對「マヨネーズ」這個詞的了解即是源自於此。其實,這個詞源於法語的「mayonnaise」,而「マヨネーズ」則是日本人按照其發音,用假名音譯發明出的詞彙,是典型的和制外來語。
因為日語的音韻體系中音節總數只有一百多而已,遠不如印歐語系的音節數,所以在引入外來語的過程中,就會將外來語的發音、音調日語化,用相似的日語音節來代替。
不過,大部分源於英文詞彙的和制外來語,還是能夠正確地向外國人傳達其含義。比如,源自英文單詞的「モニター」(monitor)、「ホテル」(hotel)、「ハイキング」(hiking)、「アドバイス」(advice)等。
除了英語,最常見的就是我們中文了。日文中也有中國現代詞彙的影子,這些詞彙雖然源於漢語,但它們的讀音純粹用片假名來模仿現代漢語的發音,書寫時,必須用片假名書寫而不是漢字。比如「メンツ」(面子)、「ラーメン」(拉麵)、「ドンポーロー」(東坡肉)、「マーポードーフ」(麻婆豆腐)等。
1970年之前,在廣播電視臺要為歌手錄製歌曲之時,經常需要集合樂隊伴奏,非常不方便。於是,便有了單錄下樂隊的伴奏,在歌手唱歌時播放的方便的做法。
「空オーケストラ」,意為無人伴奏樂隊。「カラオケ」的「カラ」是日語中「空」的意思,「オケ」是「オーケストラ」(orchestra)的縮寫,意為管弦樂團。這個詞之後被廣播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口口相傳,後簡化為「カラオケ」,即「卡拉OK」。
1971年,擔任樂隊鼓手的井上大佑,成功將八聲道伴唱機,即卡拉OK伴唱機推向商業化,使得「カラオケ」(卡拉OK)這個詞廣泛流傳,在30年後成為世界性用語。
「カラオケ」是由日英兩種語言的詞彙結合之後組成的新詞彙,是和制外來語分類中的一種形式——混合外來語。
這樣的和制外來語的大量使用,體現出了外來語在日語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除了日本人對於外來文化的心理:不僅僅是拿來就用,還要加以理解、改造,使其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日語當中原詞轉化為外來語是有其規律的,外來語在引入時,既要考慮到忠實於外來語母體,又要考慮到日本人的發音習慣。如此,就可能將單詞變得庸長,所以為了使用方便,日本人會將外來語縮短。
比如「sewing machine」(縫紉機),會被縮略掉前半部分,成為「ミシン」,「テレホンカード」(telephone card)的中間和尾巴會被縮略,成為「テレカ」(tereka),「セミナー」(seminar)則被省略掉後半部分,成為「ゼミ」(zemi)等。
當然,和制外來語除了這幾種組合方式之外,也還有其他的形式,比如改變外來語的詞義、詞性等,更方便日本人來使用。
正如學生們會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漏寫單詞、用錯搭配或者記錯意思,從外語轉化為和制外來語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種種謬誤。到現在,和制外來語已經發展成為了日本人獨特的搭配組合方式下製造出來的日洋結合的新式詞彙!
文|參考知日《你知道「麻婆豆腐」用日語怎麼說嗎?》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