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叫梁朝偉「東尼雷恩」!為什麼中國人的日本名這麼奇怪?

2020-12-18 樂吃購日本

中國藝人名字的日文翻譯,超級複雜!周杰倫的日文叫做「ジェイチョウ」(Jay 周),竟然是從英文翻譯過來,不看姓氏可能會以為是外國人呢。到底為什麼日本翻譯中國藝人名字時,會用英文譯名?立刻看小編的說明!

明明就有中文名字,為何要用英文名音譯?

許多中國藝人雖然在日本小有名氣,但日本人卻只叫得出他們的英文名字,而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字。究竟是為什麼,原來背後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中文發音對日本人來說太難念

對日文有點認識的人應該知道,日文中有非常多從外語音譯過去的外來語!像是咖啡(コーヒーkōhī)和泡菜(キムチkimuchi)等。

日本平假名

因此照理說華人的中文名字轉換成日文,應該也會用直接音譯的方式。但中文讀音對日本人來說不好發音,硬是音譯容易念起來拗口。

原因二:日文漢字音讀不好記,聯想不到對應的漢字

日本除了直接用中文發音轉換成片假名的音譯外,因為日文漢字大部分與中文相同,所以過去也常用用日語漢字發音來念華人的名字。

麵包師傅「吳寶春」的日文名字就是使用漢字音讀。

但日本人即使聽到漢字音讀,也很難聯想名字使用哪幾個漢字:和中文的破音字類似,日文的漢字往往讀音不只一個,其中還又分成音讀跟訓讀。加上許多中文字在日文漢字中是較生僻的字,所以這種念法現在也比較少被使用了。

原因三:藝人本來就有英文名字

蔡依林的日文「ジョリン」翻自英文「Jolin」。

因為中文名翻譯成日文,不論用哪個方式都不好念或不好記,所以需要名字響亮又好記的藝人,會用自己的英文藝名音譯成日文!一方面許多英文名字日本人本就熟悉,另一方面英文名念法比中文名更普及,所以聽到的時候腦中就比較容易出文字,印象也容易較為深刻!

中文名到底怎麼翻?下面3種最常見!

① 漢字音讀

陽岱鋼日文名字「ようだいかん」

前面提過這種方法現在比較少使用,所以較常用於歷史人物或政治人物的名字翻譯。另外一些名字比較早就被翻成日文的人也較容易使用這個翻譯法,例如長年在日本職棒發展的陽岱鋼就是一例。

② 華語(普通話)的發音直譯

林志玲日文名字「リンチーリン」

這種翻譯法近期比較常用,在表記上會使用片假名而非平假名。使用這個方法的優點是:翻譯後的日文發音會比較接近原本中文字的讀音。但也如前文提到,因為中文的部分發音對日本人來說很不好發音,所以相對漢字音讀方法,比較拗口難念。今年宣布與「放浪兄弟」(EXILE)的 AKIRA 結婚的志玲姊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③ 英文名+姓氏的音譯

梁朝偉日文名字「トニーレオン」

最後是最常用於藝人名字翻譯的方法,就是用英文名字加上姓氏的音譯!但這當中又可細分為兩種,因為香港使用的是粵語,所以在姓氏音譯上也是以粵語的發音為基礎。例如影帝梁朝偉的日文翻譯「トニーレオンtonī reon」就是以英文的「Tony」加上姓氏「梁」(Leung)的粵語音譯。

▋中國名人的日文名字,你認得幾個?

了解了中文名字翻譯成日文的常見方法後,一起來看看下面11位中國名人名字的日文自己認得幾個吧!一共有3+1種不同的翻譯法喔。

英文名(+姓氏)的音譯

中文發音直譯

漢字音讀

日文訓讀

以上就是中文名字翻譯的方法和小介紹!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最合適呢?下次發現中國名人出現在日本的新聞或節目時不妨多注意一下他們名字的翻譯方式吧!

相關焦點

  • 插畫「中國日常」日本長大的中國人描繪日本人所不知的日常
    一位在日本長大的中國人漫畫家(@kaixi_j)在Instagram上發表的「中國日常」漫畫在日本網友間有著高人氣,她用IG限動向日本粉絲們募集大家想知道關於中國的內容,回應粉絲們要求所畫出的中國日常也因為太有趣而被日本網站介紹,嚴選之中部分內容來與大家分享。「老乾媽」辣醬是中國人的必需品。
  • 從語氣詞談:日本人為什麼覺得中國人很「兇」?
    初次到訪中國的日本人裡,有一些人有這樣的疑問「中國人為什麼一直在生氣?」
  • 為什麼日本的炸雞叫「唐揚」?開動前,5個必學的日本料理漢字課
    「唐揚」讀音是「からあげkaraage」,其實原本的意思不單指炸雞,而是指將魚肉、雞肉裹上麵粉後,用油炸過的食物。所以像是炸魚、炸蝦,只要裹麵粉後油炸的食物,都可以叫做「唐揚」。那為什麼油炸的食物要叫做「唐揚」呢?因為日語裡,炸物稱為「揚物」,「揚げ」這一個字就是炸的意思。
  •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會如此沉迷日本戰國的歷史?
    老慣例,原題如下:很多人十分喜歡日本戰國的歷史的原因是什麼?RT,甚至有時候感覺有時候一些國人對於日本戰國的了解和喜愛超過了中國的戰國歷史。以下是正文:在「大一統」思維根深蒂固的中國,人民很少有機會去接觸這種「城邦割據」的政治歷史文化。
  • 這個「城」,那個「人」,中國球隊為什麼起不出來好名字?
    一種解釋跟日本人想的一樣,旋渦嘛,那就是水流的旋渦嘍。可是,中國現代漢語詞典裡旋渦有一個意義叫「使人不能自拔」。這下壞了,要是起這個名字,合著以後自己都得栽進去。再比如說大阪鋼巴,大阪這個城市自不用說,日本的大城市,大家都聽說過。鋼巴其實就是「GAMBA」,是音譯。
  • 別被日本人騙了!這些梗中國人表示真心玩不過
    花輪同學這個其實叫「花環」,也就是花圈,中國人看到後就會說,這多不吉利啊。但在日本,屬於比較常見的裝飾,商店開業,學生畢業之類的典禮有時就會用上它,營造一種慶祝的氛圍。二、人孔蓋(マンホールカバー)中國人民估計一臉懵圈,啥玩意?人的鼻孔嗎?
  • 日本黑幫為什麼總愛「切小指」
    只是後來,小弟伸出自己的小指,一臉哭相,半吞半吐,「切手指的事,能不能就這麼算了?」再沒有肝膽相照與情義千斤,切指變為交現金。像一下叫烈酒嗆了喉,整個日本黑幫時代,到底是過去了。這叫「博徒(Bakuto)」,也叫渡世人。插單刀,纏腳絆,踏草履,遇著同行大喊「仁義」。若靠了旁人「一宿一飯之恩」接濟,他日必將捨命償還。
  • 除了甲冑柔道,日本人沒少幹這種奇怪的表演…
    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日本時,在首相安倍晉三的帶領下,前往「講道館」觀看了柔道表演。
  • 中國人已經快把日本的錦鯉買空了
    入侵美國水域的亞洲鯉魚肯定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這麼多年,卻壓根趕不上同胞們在網際網路上的繁衍速度。這種病毒式傳播造成的龐大信息量,在「有慧根」的人眼裡,恰巧就是可以將兩個次元打通的生意。那些真正幸運的人根本不需要轉發錦鯉,他們只要買就行了。
  • 日本人說的「女子力」到底是什麼?
    做法」,它並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點頭鞠躬、姿態優美、規則死板這麼狹隘與片面,而是為了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而構築起的橋梁。但是這些問題就算我去問那些很有名的老師,他們也只會回答「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照老師的話去做是不會錯的」這樣的話,並不能正面回答我的問題。這也就促使了我想要研究和文化、研究禮儀與和服的決心。所以我在自己三十歲的時候,下定決心要從事一份能夠把和文化的魅力傳達給更多人的工作。
  • 日本人為什麼開始回頭研究「空氣」?
    ,讓人想順手買一本走,或有漫畫版,或有新解版,前者像是1937年開始在《世界》雜誌上連載的吉野源三郎的巖波文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後者則是40年前出版山本七平的《「空氣」的研究》;前者是永遠的課題,但是為什麼現在日本人又開始回頭研究「空氣」呢?
  •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川菜?
    「四川料理節」在東京獲得高人氣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川菜?
  • 日本「斷袖」簡考
    沒想到,朋友聽完以後,竟一臉稀鬆地說,「喜歡這件事,跟性別無關啊。」本身就是一部「男男男劇」,劇中人的三觀還如此之正,令同為東亞人的我萬分疑惑——在日本,同性戀這麼廣為接受嗎?他是日本的沙門,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長安,聲稱是「為了求法」。彼時的大唐萬方來朝,賓客如雲,開放得緊。女子騎馬擊球,和詩人打成一片。男子好男色,下至庶民百姓,上至皇宮內院。傳言,李世民跟太子李承乾鬧翻,就因為一個叫「稱心」的男寵。
  • 為什麼日本人打電話時,要先說「もしもし」?
    對日語感興趣的童鞋可能會問,為什麼日本人打電話時的問候語是「もしもし」?是不是太繁瑣了一點?那麼這般繁瑣是不是另有原因?
  • 日本竟然有車站名叫「對不起」?日本5個超奇怪鐵道站名
    去日本自由行,鐵路系統絕對是大家移動時的好夥伴!而眾多車站中除了觀光客常去的「上野」、「梅田」和「代代木」外,其實日本各地還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站名。快看小編介紹的5個有趣鐵道站名,納入收藏清單吧!有趣漢字篇除了讀音有趣外,日本也有不少漢字會讓人覺得很好笑的站名。因為漢字和中文字還是有不少意思上的差異,所以有些名字哏只有華語圈的人懂,但也有些是日本人也會覺得好笑的,下面各挑一個帶大家一起認識!
  • 日本最年輕的寫真女優「星名美津紀」,H罩杯清純學生妹降臨!
    日本最年輕的寫真女優「星名美津紀」,H罩杯清純學生妹降臨!在先前討論《日本少女的「處女率」》裡出現備受矚目,而詢問度很高的女優到底是誰呢?
  • 日本街頭交通廣告牌的「日文漢字」是這些意思
    無論是哪國旅人只要到達日本、走出機場,一定都能在路上發現寫有各種日文片假名及漢字的交通指示廣告牌,這些廣告牌上不外乎就是寫路名、往哪個方向之類的,一般中國人將這些漢字照念雖然也是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大家有仔細想過其中的漢字意思是什麼嗎?
  • 41年前,這部日本電影讓所有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近日,日本媒體公布,導演佐藤純彌於2月9日(中國大年初五)逝世。可能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對於一代中國人的意義:41年前,就是他用一部電影讓所有中國人張開眼睛看世界,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追捕」。日本媒體沒想到,一部本土僅僅回本的電影,竟引發數億中國人共鳴,還將之評價為:有史以來觀看人數最多的日本電影。沉迷二次元和小片兒的90後大概從未聽過佐藤純彌和「追捕」。對當時中國受眾,當中故事讓人上癮。主角「杜丘」是個檢察官,正調查一樁醫藥大案:某醫藥集團秘密研究反人類藥物AX,吃了讓人失去自由意志,變成聽命他人的「機器」。
  • 鮪魚究竟是鱘魚還是金槍魚,傻傻的分不清楚的日本人!
    「鮪」作為魚名,早在我國的《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其中「匪鱣匪鮪,潛逃於淵」中提到的鮪魚,原來是指黃河中體長數丈的大魚,據其形體特徵和洄遊的特徵,鮪就是現在所說的鱘魚。而在日本,鮪魚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金槍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日本鬼子日本人不叫日本鬼子,日本侵略者才叫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