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作為魚名,早在我國的《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其中「匪鱣匪鮪,潛逃於淵」中提到的鮪魚,原來是指黃河中體長數丈的大魚,據其形體特徵和洄遊的特徵,鮪就是現在所說的鱘魚。而在日本,鮪魚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金槍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日本人眼裡的鮪魚是金槍魚
首先,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同字不同義,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眾所周知,漢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是當時並沒有【識字圖片】這樣的玩意兒,只能由渡海歸來的僧人或留學生連說帶比劃一通翻譯,把漢字和日語口語中的詞對應上,來教導那些沒出國的人。
然而,那年頭的日本人原本就剛剛脫離蒙昧,知識面相當有限。大和朝廷派出的遣唐使又是漂洋過海到大唐來搞學術訪問,不可能見到什麼東西都抓個實物帶在身上,很多字詞尤其是生僻名詞的含義,只能靠筆錄或口頭描述。而日本是島國,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特產跟中國大陸差異很大。偏偏那些日本遣唐使和留學僧也只是文人,不是專業的博物學家,翻譯起來沒有那麼嚴謹,遇到對不上或者記錄含糊的名詞,基本上就會自我發揮,隨便瞎矇,馬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甚至自己胡亂編造一個詞出來。於是難免會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
比如在《日本人の知らない日本語》中就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鮪」這個字本來在唐朝的時候是指鱘魚,傳到日本後就變成了金槍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到中原留學的日本遣唐使,在筆記上對「鮪」的描述,就是又大又貴重的一種魚(鱘魚)。而且就連這個定義,這些日本遣唐使也是找唐朝人打聽出來的,並沒見過「鮪」(鱘魚)的實物,甚至連「鮪」到底是海魚還是淡水魚都沒搞清楚。結果這票人回來翻譯的時候,對著筆記琢磨了一下,一拍大腿:又大又貴重的魚,這不就是マグロ(金槍魚)麼!於是就這麼定下來了。(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唐朝人眼中的「鮪」(鱘魚),本圖片來自WWF中國
日本人眼中又大又貴重的的「鮪魚」
更要命的是,後來隨著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黑鮪刺身」等日本料理走上中國沿海市民的宴席之後,就有人困惑地發現,我國古籍裡的「鮪」(鱘魚)跟日本料理裡的「鮪」(金槍魚),似乎是對不上了——唐朝的金槍魚是怎麼從太平洋跑到長江裡來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先生」在中國是成年男子的尊稱,而日本保留了其古意,是指老師。日語裡的「野菜」泛指所有蔬菜,而漢語的野菜就是真正的野菜。還有日語的「大根」其實是指蘿蔔,在日本雙耳鍋叫做「廣東鍋」而單柄鍋叫做「北京鍋」, 中國的鱘魚到了日本後因為誤會變成了金槍魚這些事,不要說外國人不知道,即使是日本本國人也不一定清楚。
在加上日本人一向善於螺螄殼裡做道場,從數金槍魚的時候根據魚的形狀來決定其量詞就可見一斑:1、在海中遊的時候是「一匹」;2、釣上來就是「一本」;3、在市場上切分後,成了「一丁(いっちょう)」;4、再切成小塊的叫「一塊(ひところ)」;5、在超市包裝好後像詩箋一樣,所以是「一冊(ひとさく)」;6、而吃的時候則叫「一切(ひときれ)」。
由此出現鮪魚在中日兩國指兩種魚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轉載聲明
本文為八鮮過海根據網絡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