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解讀《少年派》兩種結局:我在裡面藏了很多東西

2021-01-09 東方網

原標題:李安解讀《少年派》兩種結局:我在裡面藏了很多東西

首次向公眾解讀《少年派》的兩種結局

  李安:我在裡面藏了很多東西

  不久前,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5月10日,李安在臺北接受馬英九頒發「一等景星勳章」,當晚跟龍應臺出席「我的時代和我」座談會,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談話中,李安妙語連珠,以「恕老臣直言」坦誠地跟現場聽眾分享自己多年的拍片經驗,其中除了談到大陸和臺灣電影的現狀外,還首次談到了對《少年派》兩種不同結局的理解,明確表示,自己對兩個版本都只信一半,但現實中,兩個版本都不可或缺。

  關於拍電影:

  好導演首先應是好編劇

  回憶20多年的拍片人生,李安感慨道,命運是一種回頭的結果,信仰和努力缺一不可,「我不上教堂,不去廟裡磕頭,可是我相信有一個電影神,一個藝術之神——維納斯或者我的星宿中有一顆文魁星什麼的,就輪到我了。」他說,拍電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很少能想到比拍電影更幸運的事情。

  但他不認為拍電影這件事情能夠用來教學生,很多年前,有人號召,找四個導演來指導學生拍片,李安被分到了陳玉勳這組,當時他覺得陳玉勳很不聽話,「她寫的東西我給她建議,她有沒有聽進去也不曉得,但後來拍《熱帶魚》就她拍的最好。」

  李安說,有天分的人根本就不會聽你的,你也沒有辦法教。有天賦的學生個人就會找一條路去做,「常常我跟人說,教書不要把學生教壞就好了」。

  雖然他開玩笑地說,「千萬不要拍電影」,但李安在現場還是給那些想當導演的學生提出建議:沒有人會平白無故的給你東西,你一定要創作自己的題材和劇本,這是你的一個交易資本。寫劇本是一個免費的訓練,從這裡學到很多東西,學到商業電影如何運作,結構是怎麼樣的,當你跟別人要錢投拍時,只有你有一個別人沒有辦法拒絕的題材,新穎的題材,你可能會有機會。

  他說自己就是這樣起來的,「你要我在電影圈混的話,我也混不出什麼名堂,我就乖乖在家裡寫劇本,我後來看到我同學中能拍上電影的,在學校時都不是最好的導演,但都是最好的作者。」

  李安認為,電影是一門技術,一部電影就是集中力量打中一點觀眾的情緒,拍片過程就是通過結構和鋪敘去打中這一點。而這個被打中的點往往是無法言傳的,不一定是哭的那種感動。即便被抓到了,也無法說出來,當它被說出來的話,每個人的感受也不一樣,大家會去討論,這個電影就成立了。

  關於選演員:

  湯唯的氣質

  現在年輕人中找不到了

  李安透露,自己挑演員,不是光挑一個人的演技,人好不好,甚至是漂不漂亮,都不重要,而是「一看她的臉,是不是腦子裡就開始演戲了,有句話叫祖師爺賞飯吃,她就長了這張臉,你看到她就是比她還急。」

  他說,有的人「演死了」,你也沒有感動;有些人什麼都沒有做,但是觀眾幫他演,這很不公平,「我以前不相信這個,但是片子越拍的多,現在不得不相信這個邪!」

  他透露自己拍很多戲都沒有把握,尤其是選主角方面,不過到現在還算幸運。「像湯唯這個樣子在大陸以前根本沒有人喜歡,電視劇都沒有找她拍,考戲劇學院三年,大家都說她這個樣子沒有人看,結果她去了導演系,其實她是想做演員的,我就看到她氣質很像以前國文老師,現在兩岸三地的年輕人中都找不到了,我看她講話的神情都很像,但她上不上相就不曉得了。」

  但章子怡不同,「我一看她,就知道她很上相,她怎麼拍都成,可是湯唯就需要一些技巧,但我能感應到她一定行。」

  「電影其實比人大,不謙卑不聽它的話就沒有辦法拍好。」李安說,除了決心、天分和毅力,還要向電影屈服,「你不虛心聽,就會受到當頭棒喝,觀眾就會告訴你。」

  今年奧斯卡頒獎禮時,李安的弟弟與母親在臺灣家中看直播。

  關於華語電影:

  大陸電影人要沉得住氣

  很多人看到李安遊刃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以為他一定對中西方文化都有興趣,但李安明確否定了這個說法,他說自己真正的興趣是戲劇中的衝突,「當衝突衝到最高點,你不曉得怎麼解釋的時候,精神和情緒就得到了抒發,雖然我學的是東方哲學,但是我的天賦剛好是在西方的戲劇衝突上,我把這兩個都用上去。」一旦拍完戲,他對於文化,就失去了興趣,又去找新的衝突了。

  李安透露,自己的下一部電視劇是現代中東的一個宮廷劇,因為跟西方本身有衝突,會在衝突中看到很多人心人性,「平常大家過日子,你看不出很多人心,大家都掩蓋得很好,只有在衝突裡當你應付到沒有辦法應付的時候,你的本性才會暴露出來,其實我是在找尋人心的真相。」

  談到內地電影,李安回憶,當初他拍《臥虎藏龍》的時候很吃力,「各方面很生,」但7年後拍《色·戒》時,卻做得很順利。他覺得,內地電影的工業基礎形態已具備,「內地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很大,當然很好的片還沒有。」

  他直截了當地講,內地有一段時間是「挺折騰的」,在市場機制和文化交流的滋潤上面,比較滯後。但藝術電影不一樣,內地上個世紀80年代的藝術電影非常出色,在影展和藝術院線上面有非常動人出色的電影。

  現在錢有了,市場有了,但不像好萊塢,觀眾的觀影品位和電影的合約機制等,還處於摸索階段。普通老百姓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等電影文化還沒有真正確立。他覺得跟好萊塢甚至是香港商業電影歷史相比,內地電影要沉住氣,不要急,「內地有足夠的市場,可以跟好萊塢抗衡,跟世界各地抗衡,到時候,大家會慢慢形成文化的公約,到時文化的底氣就會出來。現在比較亂,但我覺得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我覺得是很積極,很有希望的。」

  對於臺灣電影,他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長期性、沒有遠見,永遠都是單打獨鬥、散兵遊勇。」並建議,「文化紮根要有遠見,而不是在作秀。」

  關於美國電影:

  歷史片錯得離譜

  西部片全是假的

  聊到電影和文化的關係,李安認為,歷史的真實和劇場的真實是兩回事,一個成熟的導演需要兩者都兼顧。他拿自己1999年的反映美國南北戰爭的《與魔鬼同騎》做例子,這部片子他做了大量的歷史研究後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的反映南北戰爭的電影都是偏離歷史真實的,「我所研究過的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都是錯到了離譜。」

  李安說,南北戰爭的原因紛繁複雜,遠距離地研究才能了解真相,「南北戰爭的真相連美國人都無法了解,我的《與魔鬼同騎》這部片子的票房失敗,不是片子太差,而是片子太好了。」

  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約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我們生存的真相之一。讓他高興的是,過十年後,《與魔鬼同騎》翻身了,大家覺得這是一部好片子。「美死掉了!」

  他還說,好萊塢電影中的西部片全是假的,「你說哪裡有兩個人站在那裡,拿著槍對射的,西部片完全是愛爾蘭的那些人剛到好萊塢時創作出來的,真正的美國西部人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其實你要打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拿一根棍子,偷偷走到他背後從他頭上敲下去才對,但是西部片在文化上已經深入人心了,現在連西部的人都要學這個。」

  李安說,文化是互相有影響的,文化的積習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關於《少年派》:

  兩個版本都只相信一半

  當有聽眾談到電影《少年派》結尾中出現的兩種版本,李安口頭上拒絕說出他心中的選擇,但卻在隨後的談話中坦誠告知答案。

  李安透露,其實不止有兩個版本,在設計這部片子的時候,他感覺就是在設計電子遊戲,把各種可能性提供給大家,讓各種可能都能夠自圓其說,方便大家辯論。

  但在他心中,卻認為片中的兩個版本都不是,「我在看那本書的時候,兩個故事都不相信,都只相信一半。」

  他說,第一個故事當到了島上時,他絕對不相信;第二個故事,講到一半時,他認為少年派只是要把日本人趕走,所以隨便編出來給他們的,「所以我也不相信,因為他不需要這樣殘酷。」

  哪個故事真實?對李安來說,不是那麼重要。「我覺得人生本來這兩個故事都是有的,有時候你靠這邊,有時候你靠那邊。你不相信第一個故事的話,日子很難過,人生有信仰,日子比較好過,過得比較充實一點,我們畢竟還是有靈性的動物,不光是現實,也不光是為了生存。一個版本是他爸爸做代表,文化、信仰的部分是她媽媽做代表,就像一個人要有父親和母親一樣。在分析的時候可以分開討論,但在你現實人生中,沒有第二個故事,人無法存活;沒有第一個故事,你會瘋掉。我覺得都需要。」

  「我在裡面還藏了很多東西,不止是兩個故事。」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出現在鏡頭中的李安既謙卑又自信,在拍電影這件事情上,李安甚至有點張狂地表示,我就是為拍電影生的,我有這方面的才華,但是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時,卻不乏真誠和感恩之心,這也許就是李安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記者 王金躍)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李安不願解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昨日,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李安,他坦言這部電影拍出來就是讓觀眾解讀的,但自己並不想將自己的解讀公布於眾,因為那樣有標準答案的感覺。  □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邵凱慧  這個片子有很多模糊的東西  有網友說:「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片名時,我以為是風光冒險片,看了第一遍,發現是勵志片,又看了一遍,覺得是驚悚片,在網上看了解讀,後背發涼,原來是恐怖片。」
  • 李安解讀《少年派》:要留三分給觀眾想像(圖)
    儘管李安認為《少年派》公映後,這個故事就不再屬於他本人,「四方觀眾心中會對它進行自我解讀」,但是,作為導演的李安,對於這部電影的表達,仍然是最具「權威」的。如今,《少年派的奇幻漂 流》已成為一部話題性電影,除了炫目的3D視覺特效,影片所包含的關於信仰、生存意義的探討,以及影片的那個 開放式結局都成為觀眾議論的熱點,而李安自己是如何看待其中「玄而又玄」的哲理的?
  • 李安:解讀《少年派》沒標準答案 拿獎會很有面
    關於解讀  我歡迎大家來解讀  騰訊娛樂:您怎麼看《少年派》在國內引發的解讀熱潮?  李安:這個片子有很多迷糊的東西在裡面。我有時候不願意講,也講不清楚,很多是拋磚引玉的。我現在感覺好像就是派,坐在病床上,被大家的眼睛盯著看,看我到底是要講什麼東西(大笑)。  騰訊娛樂:《少年派》在國外的口碑也很好,但甚少像國內這樣引發解讀熱潮。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嗎?  李安: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其實,不管是導演還是製片、跟觀眾交流、看影評,我長期都走在東西方之間。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是如何生存過來的?電影還藏了一種結局
    說起李安導演,在電影界那可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雖然近20年主要轉去了國外發展,但在國內依然還是留下了「李安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以及更加著名的《臥虎藏龍》和《色·戒》。這些作品的年代都已經漸漸久遠,而反觀李安近十年來的作品,最出名的應該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從《推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完)
    2012年,李安首部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評選,憑藉這部作品,李安再次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導演和影片想要表達的核心,經過自己的感悟而升華出對人性思考。
  • 李安 | 少年派,過程奇幻有趣,結局或許現實殘酷.
    ,當時在國內可以說掀起了廣泛的解讀熱潮。說是問鼎,因為李安的成就是華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熱潮的熱,電影呢,我們一定是熟知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小說屬於揚馬特爾,少年派的電影則是屬於李安。不同於綠巨人,這次李安是真的將自己電影精髓打入了電影本身,這次是足夠細膩的。
  • 李安透露"少年派"正在奧斯卡公關 欲參加圓桌會
    目前,正在熱映的《少年派》票房超過了3億,不僅如此,觀眾對《少年派》的熱議解讀也在李安導演的預料之外。  《少年派》在國內外都是票房和口碑雙贏,特別是國內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議解讀比國外反響更加強烈,對此,李安說,這個片子在西方也有解讀,沒有到國內這種程度。我也看了一些,這個現象有時候很貼心,有些跟我想得有點像。我不能說過度解讀,這個片子本來就是邀請人來解讀的。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大家都會問,到底我要講的意思是什麼,拍的時候是什麼想法。
  • 解讀李安《少年派》:所有信仰都讓他選擇生存
    對李安來說,執導這部電影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前幾天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文化藝術騎士勳章,法國文化部長稱李安為「打破文化與宗教壁壘」的人,並大讚他在3D技術上的勇敢挑戰。  與此同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被全球的各路媒體衍生出了各式解讀。不管是影片在3D技術上裡程碑式的表現,還是電影中關於哲學、宗教、人性的深刻思考,都足以讓人回味良久。
  • 人民日報評李安《少年派》:用信仰馴服內心的猛虎
    圖為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它是一場奇幻的漂流。少年派最後口述的故事,徹底顛覆了之前所有令人心醉不已的奇蹟。人們這時才驚覺,之前的奇幻,也許是個巨大的謊言。表面是西方式的飽滿的戲劇故事,細看下來卻故意留下許多空隙,其中裹藏著豐富的象徵和曖昧的解讀空間,經得起不斷推敲。
  • 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無論從敘事形式還是內在風格而言,李安導演都給我們呈現出一種「大域無疆」的特色。李安導演說過:「我希望這部片給人的體驗,跟楊·馬特爾的小說一樣獨特,因此也就必須在另一個次元裡創作這部電影。」顯然,無論從票房還是口碑來看都證明了李安的成功。「誰的理智高出作品,誰就取得完美的藝術。」
  • 李安導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信是一種力量
    但另一個因素則是,自從看完之後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該選擇相信第一種還是第二種結局,由於這片我很晚寫,而其他朋友們也已經把能寫的都寫的差不多了,所以我這次就以結局探討作為重點,向大家說明我的解讀。中文片名譯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分級又是普遍級,可以想見電影院裡出現家長帶小孩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但這片老實說,它不太符合一般觀眾的口味,因為它不是那麼表面的東西,當然不是貶低觀眾,只是,如果想單純放鬆而沒有打算思考的話,那這片並不會是你的好選擇,尤其是小孩子,他們絕對是看不懂的,更不用說去體會片中的內涵,因此真要說娛樂性,這片其實是不及格的。
  • 「過度解讀」《少年派》:奇幻細節超級百科
    第1頁:背景資料:你能想到關於「派」的一切 第2頁:媒體爭議:關於《少年派》的三種主流解讀  (策劃/黃杰 文/Donnern) 因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賀歲檔第一階段的大眾聚焦點,從三部大片對擂的話題,轉移到對這部作品的解讀上——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電影解讀熱潮,還得追溯到2010年的《盜夢空間》與
  • 「少年派」熱映3D火爆 揭秘李安「水池」神話
    李安用3D創造視覺奇蹟 5大奇觀不可錯過    李安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稱為「不可能被拍成電影」的小說搬上大銀幕,帶給人們一段傳奇之旅,在這其中3D的貢獻功不可沒。幕後照片發布揭秘「水池」神話 李安打造最大「造浪池」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在海洋中漂流的戲份可謂本片的重中之重,為保證大銀幕上一片汪洋的效果,李安帶領攝製組回到了他的中國臺灣,在這裡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巨型造浪池,這個造浪池可以製造出各式各樣的水波,通過周圍的藍幕合成無盡的海洋以創造派在海上漂流的效果,細心的觀眾發現,海水還會跟著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顏色
  • 專訪李安:少年派是單戀故事 3D為喚回赤子之心
    李安   11月2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李安對話新浪娛樂。談到創作風格的變化,李安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希望做一些抽象的東西。李安自己也說,「生活上我膽子小,但我有自己的個性,在電影裡可以發揮這些野性。」   經歷了《製造伍德斯託克》之後的沉寂,李安帶來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良好的口碑讓電影在奧斯卡頒獎季的爭奪中佔得先機。影片製作過程費盡周折,儘管原著對於物質和精神、信仰和生存的探討讓很多人為之著迷,但故事素材的抽象性讓許多導演望而卻步。
  • 李安的首部3D視效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將上映
    「這不是趕時髦,我要求這部電影在拍攝的時候用3D的思維創作,是因為這部電影有很多無法用電影語言呈現的東西,我想如果加一個維度,或許更容易表達小說裡的情境,而3D也能帶給觀眾高於2D的視覺享受,那些海上的波浪起伏也會更壯觀,而觀眾也能更身臨其境地感受派這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 李安憑《少年派》成為奧斯卡3D最佳導演第一人
    《少年派》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講述了一個印度少年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自從去年11月登陸內地大銀幕,李安四年磨一劍的《少年派》就以絢麗的3D技術、探討東西文化和生死的宏大主題,以及開放式結尾在國內觀眾中掀起一股強勁的解讀風潮。  此前,李安並不願對結局給出自己的解讀,但在頒獎禮前他卻笑言,自己其實兩個結局都不信。
  • 李安的《少年派》到底在講些什麼?是人性還是哲學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後,很多家長一看這電影名字,以為是個科幻劇,給孩子看的。結果帶孩子進電影院一看,嚇得孩子哇哇哭。因為裡面老虎的鏡頭特別多,再加上是3D影片,這老虎好像一下子仿佛從畫面上撲出來一樣。很多孩子看完就嚇哭了。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宗教、感情、人性的碰撞,不凡歷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中國人李安。影片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其實這部電影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隱藏著第三個故事,而最終所要表達的是人性思考,心靈的追求。在談論少年派之前,需要預設若干個前提。少年派的小說屬於揚馬特爾,少年派的電影屬於李安。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導演的一次不太完整的自畫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這一次又拿出了一個話題性的電影李安的電影都有著他自己對事物的深刻認知。所以他的很多電影的話題性也都最多。斷背山、色戒就是這樣,都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讀。這一次的少年派,李安在保持自己原來的特點之外,又在視覺效果上有新的突破,一個有著阿凡達一樣美輪美奐視覺效果的李安電影。
  • 《少年派奇幻漂流》導演李安:我沒有宗教但有信仰 母親是基督徒
    2012年年末,在電影界紅得發紫的《少年派奇幻漂流》引發中國觀眾對信仰的思考。不禁惹人發問,為何李安導演會拍這樣一部有關信仰的電影?因著這樣的疑問,近日,媒體工作者陳文茜在採訪李安過程中問到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李安回答「沒有宗教,可是有一些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