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們優秀的人,永遠比我們更努力。
你有多久,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早已忘記了,還可以為自己的夢想拼一拼了?
麵包和夢想,好像永遠是一個無解的命題,總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無法將兩者抓在手上。
好像,生活總在一個怪圈裡循環,想要麵包,抓不住夢想,想要夢想,只能壓縮自己對麵包的追逐。
可很多人都忘記了,當我們比所有人都更努力地去拼,去追逐麵包的時候,其實,夢想也就順勢而上了。
近日,成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爆出他的最新電影《急先鋒》拍攝時,曾經發生了溺水意外,很快,這個消息衝上了熱搜。
而他身邊的楊洋更是感同身受地說了一句:我們不拼,觀眾不信。
是的,拼!
成龍素有「拼命三郎」之稱,作為一個功夫巨星,成龍老大哥自己親自上陣,拍戲中的意外,溺水不過是冰山一角。
細數成龍從影近50年所受過的傷,幾乎可以說,他的身體用「破爛殘缺」形容也不過分。
為了拍戲,他曾被打致完全失去知覺,被踢破眼角,被踢掉門牙,鼻骨撞裂,下顎撞傷,頸骨重傷,手指骨受傷,脊椎骨部分骨節及骨盆撞裂移位,高空墜下,左耳頭骨凹陷腦出血,碎骨內移,右耳嚴重受損,胸骨被打裂移位,頰骨撞至移位,關節脫臼,扭傷大腿,腳踝受傷,尾椎軟骨受傷……
我們在他的電影裡看到的危險動作,基本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他的每一個角色,都帶著他的血,是他用命去拼來的,他的一生,像是一出勵志大戲,從一開始,就註定坎坷,卻又光芒萬丈。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都有一段辛苦卻懂事的童年記憶,成龍也不例外,只不過,他的童年,多了一些叛逆和苦難。
他是父母逃難到香港後出生的, 差點因為父母拿不出生產費用而被別人領養。
漸漸長大後,他頑皮,叛逆,愛打架愛鬧事,一年級就輟學不說,還痴迷武俠明星和武俠片子,一心只想上山學藝。
7歲那年,作為京劇票友的成龍父親,將他帶到了京劇武生于占元面前。
同一年,成龍開始在于占元創辦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訓練學習,只不過,這時候,他還不叫成龍,而是叫元樓,是師傅于占元給他取的藝名。
隨後,成龍父母因工作定居澳洲,他成了徹頭徹尾的「留守兒童」,被父母放養了。
學習京劇,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辛苦。
他們日復一日練習的,不僅僅是腳上功夫,打鬥方式,特技動作,拉筋,劈腿,翻筋鬥,練聲吊嗓,讀書,清潔……還包括表演上的舞臺化妝以及舞臺表演技巧等等。
從早上五點,到晚上12點,長達19個小時的訓練,只有在練習壓腿,倒立的時候,可以打盹,眯一會兒。
這樣的經歷,我們當然很難體會,但回過頭去看看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大約也能明白一二。
《霸王別姬》裡,就有個孩子扛不住而自縊。
現實中,那些京劇藝術家,是不是也一樣在一片的苦難,一次次的痛苦崩潰,和一陣陣地魔鬼訓練中熬過來的?
七八歲的年紀,成龍的起點,就已經不一樣了。
之後的十多年裡,他一直跟在于占元身邊兢兢業業的表演京劇,並在一次表演《七小福》的時候,和師兄弟幾人被譽稱為「七小福」。
1971年,對成龍而言,這是非常特別的一年。
這一年,成龍出師,並以武師的身份,拿到了進入電影圈的入場券,開始了跑龍套,天天挨揍的生活。
這一年,17歲的傅聲參加第一期邵氏演員訓練班,隨後加盟邵氏,並被張徹看上,成了張徹眾多乾兒子中的一個。
這一年,功夫巨星李小龍加盟嘉禾,那部至今仍被無數武俠迷奉為經典的《精武門》也提上了日程。
成龍在《精武門》裡,飾演的是被李小龍一腳踢飛的龍套演員。
只不過,此時的成龍,看起來似乎跟這兩人沒有多大聯繫,只是一個被各種揍的替身角色。
即便有師傅那邊的師兄弟們人脈加持,他的龍套生涯,也仍舊是跑了數年,以至於他一度心灰意冷,回家繼承父業。
好在,不久後,他身邊出現了2個貴人,一個是著名經紀人陳自強,另一個,則是著名導演羅維。
1973年,巨星隕落,李小龍的驟然離世,給香港武俠電影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誰能接替李小龍,繼續延續武俠電影的風光成了電影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電影圈內的人,開始四處找跟李小龍相似的演員,成龍自然也是其一,只不過,那時候他還不叫成龍。
隨後,陳自強將成龍從澳洲帶到了羅維面前,幾個人一拍即合,決定把他塑造成第二個李小龍。
成龍先是改了藝名(也就是從元樓改為成龍),成了羅維的乾兒子,接著拍攝《新精武門》,《少林木人港》、《風雨雙流星》等電影。
可惜,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他們只一味地模仿李小龍,卻忘記了李小龍的形象可以找類似的,但獨屬於李小龍的演藝時代,武俠電影的風向,早就變了。
毫無特色的模仿李小龍,不僅沒有將成龍捧紅,反而讓他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處境。
而和成龍同一年入行的傅聲,早已闖出了一番名聲,成了邵氏的重要發展對象,並早早和心愛的女人走入婚姻,事業愛情兩得意。
這期間,羅維曾經帶著成龍去給古龍陪酒,試圖請古龍給成龍寫個劇本,誰曾想,古龍直言自己的電影是寫給狄龍,姜大衛,嶽華他們的。
成龍在古龍面前,像是一個跳梁小丑,壓根入不了他的眼,以至于成龍被羞辱地無地自容,自尊受創。
1978年,早已經執導過六七部動作電影的吳思遠,找上了已經跟自己搭檔數次,迫切需要一部作品證明自己的袁和平。
又向羅維借來成龍,合力拍攝了《蛇形刁手》和《醉拳》。
《蛇形刁手》中,成龍一改傳統功夫片的硬漢形象,將喜劇表演引入功夫電影中,讓一貫嚴肅的功夫電影,多了許多詼諧和趣味性的動作風格。
而《醉拳》則以反傳統的方式,將喜劇元素融入電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一樣的黃飛鴻。
《蛇形刁手》和《醉拳》的成功,確立了功夫喜劇這種類型片,同時,也讓成龍一炮而紅。
這一年,他24歲。
跌跌撞撞十多年,終於被觀眾熟知,這背後,猶如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二年,成龍回到了羅維公司,他模仿著《蛇形刁手》和《醉拳》的風格,自導自演了《笑拳怪招》,同樣有了不錯的效果。
至此,成龍成了羅維手下炙手可熱的功夫明星。
這時候的他,不僅擺脫了李小龍的影子,還創立了自己的演藝風格,有了更多向上走的資本。
和他的名聲不對稱的,是他的月薪。
明明已經一炮而紅了,但他卻在羅維手下,拿著每月3000元的月薪和一部電影幾萬塊的片酬。
甚至,羅維試圖重新籤約,將這個「乾兒子」徹底地綁在自己身邊。
可邵氏和嘉禾怎麼可能同意?
邵氏先是送來了500萬的支票挖成龍,作為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他,看著支票上的「好多個0」,就連聲音都是顫抖的。
同時,嘉禾也不遑多讓,同樣拿出了420萬的巨額支票,挖角成龍。
只不過,這時候的邵氏已經逐漸走向衰落,作為香港電影圈的龍頭,邵氏缺乏了一些創新和勇氣。
可嘉禾不一樣,嘉禾有著銳意創新的大膽和用人的眼光,是電影圈新興的電影公司。
此時的邵氏,仍有傅聲坐鎮,成龍過去,分不到多餘的資源,可因為李小龍而一戰成名的嘉禾,早已是香港電影票房的霸主。
功夫喜劇電影方興未艾,嘉禾迫切需要一個可以跟邵氏的傅聲抗衡,甚至是超越傅聲的功夫電影接班人。
1979年,多番分析權衡,成龍選擇了給出420萬支票的嘉禾,放棄了已經擁有傅聲的邵氏。
只是,羅維怎麼可能放任成龍就這麼大咧咧地被挖走?
這期間的彎彎繞繞太多,無形中都給成龍帶來了不少的阻力,好在成龍作為嘉禾高薪挖掘的人才,受到了他們的許多庇護。
籤約嘉禾後,嘉禾給了成龍前所未有的自主權。
為此,他自編自導自演了在嘉禾的第一部,也是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師弟出馬》。
甚至,成龍還給這部電影演唱主題曲。
拍攝期間,多次受傷不說,更是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NG 50多次,頂著羅維施加的巨大壓力,他終究是很好地完成了這部作品。
《師弟出馬》對成龍而言,同樣也是很特殊的。
《師弟出馬》借鑑了卓別林和基頓的表演手法,透過武打動作,展現詼諧有趣的電影風格,將功夫喜劇電影推上了一個不錯的高度,並打破了當時的香港票房紀錄。
只不過,風光的背後,是羅維的動作不斷,無奈,他只好在公司的安排下,前往好萊塢學習。
名為學習,但更像是避開羅維的糾纏。
之後,成龍陸陸續續主演,參演,甚至執導了無數的帶著武俠風格的「英雄主義」電影,其中要數《A計劃》和《警察故事》系列最為出名。
可這還不夠。
成龍還需要一個徹底走到國際上的契機。
雖說因為成龍之前這些電影的成功,他已經跟國外的一個導演有過合作,但終究名氣不夠。
1995年,成龍的一部《紅番區》,開啟內地電影「賀歲片」概念,同時,也讓他真正打入好萊塢。
讓無數的西方影迷知道,除了李小龍,還有一個名為成龍的東方功夫巨星。
3年後,成龍離開嘉禾,奔赴好萊塢發展,一部《尖峰時刻》,將他送上了好萊塢一線動作演員的位置。
之後,他開始摸索著轉型,但 不得不說,功夫片始終才是他的主場。
回顧成龍的一生,功夫,武俠,武打,這一類元素,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時光。
從幼兒痴迷武俠開始,到最後成了一代功夫喜劇大師,這一路走來,儘是艱難斑駁,卻又夾雜著無數的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