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方舟子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並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對於方舟子的質疑,7月2日,韓春雨在百度貼吧「國際米蘭吧」發帖做出了回應。
一位名為「第十三米的陽光」的吧友引用方舟子質疑文章中的內容在該貼吧內發帖。
隨後,韓春雨用自己的「槐北路」的帳號進行了回復。
很多網友對韓春雨表示了支持。
韓春雨在回覆中,對於方舟子的質疑一一詳細作答。
方舟子質疑1:圖片3:有人能重複(FACS和Western Blot),但那有可能是假陽性。
韓春雨回覆:高超的技巧,其實也很簡單,細胞做好檢測,不要有寄生菌汙染,不要有支原體汙染(Ago系統對汙染特別敏感---特別是單轉guide假陽性---我非常確定在沒有汙染的情況下,單轉guid不會影響GFP表達,假陰性也大多因為細胞汙染,假陽性和假陰性我都遇到過,國內買的細胞我就不吐槽了),轉染用的質粒質量要好(可用30ngGFP轉細胞,若是均一且效率高表明質量好,強弱不均一則表明質量差,越不均一表明質量越差),guide磷酸化完全(沒有磷酸化不能load和切割---謝謝印證我的Fig2結果,至於怎麼檢測,自己跑個PAGE看看---)。
方舟子質疑2:目前還未見有人反映重複出了圖4結果,據稱韓春雨在遺傳所的報告上說,重複出來和不能重複的比例是1:3,能重複出來的有20家。那麼究竟有哪家實驗室重複出來了?(指圖4結果)這事沒必要保密吧。
韓春雨回覆:特別的,對於Fig4,也是幾乎惟一算是有難度的,就是控制轉染時的細胞密度和用血清控制細胞生長,時間稍長,畢竟NgAgo未經過系統的密碼子優化---照著online method上protocol for genome editing and T7E1做(小經驗,PCR最好不要有引物二聚體,如果引物二聚體多請重設引物;PCR產物直接回收最好不跑膠回收,可能跟ago切24bp有關,設好對照!)---銀染解析度高,可以排除T7E1假陽性,能做出預期條帶後請用PCR產物去測序---歡迎大家廣泛使用此系統,並分享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附,addgen上的質粒,可以直接用作基因組編輯。再次強調,不加NgAgo,就能抑制GFP,是假陽性,是細胞出問題了(謝天謝地不但我自己而且審稿人也有這個對照)出現假陽性的細胞切基因組就沒戲了。對於Fig4,若是不習慣做銀染,也可以直接做KI:doner 用GFPcoden+polyA signal,前後加幾個保護性的鹼基---從GFP-N1擴出來連到T-vector上,再從此doner-Tvector上擴(防止GFP-N1汙染的假陽性)出來純化,500-800ng共轉(for each well of 24 well plate)。
同時,韓春雨針對知乎上的一些質疑,也做出了回復,並無奈表示「我這麼苦口婆心的……」
科研成果的權威性是在質疑聲中建立起來的,而影響力越深遠、意義越重大的成果,受到的質疑就越多。最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的鑑別通常異常困難,難以證明,也難以證偽。而檢驗一項新技術需要時間和客觀標準,實驗肯定有關鍵細節,韓春雨本人也不迴避系統的不穩定性,也表示希望與同行進行交流,且目前在努力改進,即將推出2.0版和smart版,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摘引自「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