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珯王
每天主要任務是改自己的錯字。
二月底那段時間我去幫朋友做了個HTC vive的demo,說起來慚愧,也沒幫上什麼忙,只配了個表。那段國際上發生了幾件大事,一個是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憑藉與熊的出色床戲,終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二,HTC vive 2月29日開始發售了,以及索尼的VR手套專利圖的曝光,表示虛擬實境可能會跳躍式發展;三,昨天晚上我被老師提醒:輪到你小子發頭條了。然而曠工好幾日的我什麼都沒有準備,基於操守,這次頭條我不能寫VR的東西。一時技窮的我半夜兩點和讀者老爺們扯閒天,確實拿到了不少好的議題,奈何需長時間準備,之後扯著扯著就扯到魔獸電影上去了,靈感也就來了。
幹軍火是我的一個夢想
雅達利衝擊是遊戲產業歷史上總會被提到的一個至關重要事件,這段記憶啟蒙了好幾代美國遊戲人與電影人的成長曆程。
《雅達利:遊戲結束》是好萊塢編劇扎克·佩恩的一直以來的心願,打算以搞笑詼諧的紀錄片形式講述他童年遊戲記憶。扎克·佩恩在遊戲和影視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主要製作超級英雄題材類型的劇本,遊戲方面的他不是太幸運的寫都是些動作類遊戲的劇本,例如《神奇四俠》和《金剛狼》,我有幸玩過這兩部爛作。但他也寫過《復仇者聯盟》《X戰警》三部曲等好萊塢大片,這次他很有自知之明,選擇用電影方式來講這段故事。並且親自去挖掘大名鼎鼎的「世上最爛遊戲」:《E.T.》。
《E.T.》到底有多爛?以至於歐美遊戲媒體每次評選歷史上十大最爛遊戲的時候,編輯們都不會忘了《E.T.》;為何當地政府甚至要選擇在核試驗區域封印這70萬份拷貝,甚至不建議人們去挖掘《E.T.》的墓地。
然而2014年,發掘工作終於開始了,美國的一群大叔開始熱淚盈眶。這些大叔中間不乏腳踏遊戲圈和影視圈等多重行業的專業人士,然而這幫大男孩們依然不忘得瑟,有的帶著雅達利2600主機奔赴當地的,只為了重玩一遍《E.T.》;有的穿一身八十年代的流行服裝,估計是想回憶一下青春。
外國人雖然經常幹傻事,但一般傻得有理由,讓我們從往事說起。
一位好萊塢編劇特意從喬治·馬丁那拿了輛《回到未來》時空車奔赴現場
上世紀70、80年代,有幾樣東西的誕生啟蒙了此後幾十年美國人的生活,電影《回到未來》《奪寶奇兵》和《星球大戰》,以及雅達利公司的遊戲。當時的美國男孩子若是聖誕節能夠收到一臺最新雅達利的遊戲機,便有資本在當地孩子圈裡橫行無阻,到哪都有人尊稱他一聲爺。
雅達利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在1972年,雅達利創始人、電子遊戲機之父:諾蘭·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在自己老婆臥室裡做出第一臺「Pong」遊戲機後,雅達利便開始野蠻式的增長,迅速橫掃當地的酒吧、大學社團中心。即便雅達利公司管理混亂鬆散,1976年雅達利還是能年營收1億美元。
在雅達利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雅達利在72年就做過很多現在看起來依然很cool的事情,例如上班時間可以帶寵物、上班時間可以吸大麻、上班時間可以酗酒、上班時間可以翹班、上班時間可以罵同事、上班時間可以去印度呆上一年然後再回來上班。諾蘭·布希內爾甚至可以躺在浴室裡抽著大麻摟著女人,然後和同事們開公司會議。
是的,沒有錯,從裡德學院退學的史蒂夫·賈伯斯,通過「除非你喊警察不然我不走」的方式進了這家公司,然後在這種公司幹了三年時間的遊戲設計師兼遊戲工程師。賈伯斯脾氣一直不好,幸運的是諾蘭·布希內爾這種狂人聘用了賈伯斯,即便當時年輕氣盛的賈伯斯跟大部分同事都鬧翻了,時常大叫「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你們所有人!」 諾蘭·布希內爾還是留住了他,讓他半夜來上班。半夜裡賈伯斯帶著另一位傳奇人物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來玩一些公司內的遊戲,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賈伯斯在雅達利的歲月催生了PC的誕生。
斯蒂夫·蓋瑞·諾茲尼克(左)與諾蘭·布希內爾
1976年賈伯斯拿著「蘋果一」四處求救無門,諾蘭·布希內爾並沒有看到PC將來的潛力,很爽快的拒絕了蘋果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並在當年以2800萬美元把自己公司賣給華納傳播,華納傳播則用了傳統行業管理辦法來管理雅達利遊戲公司。用我們現在的上帝視角來看,雅達利這是在作死,事實上確實如此。雅達利的遊戲開始變味,遊戲開始流水線和同質化,以及1978年日本遊戲開始進入北美遊戲市場,此時的雅達利在正面競爭上並沒有打贏主場,損失了部分市場份額。
當時雅達利用了一招我們現在很熟悉的武功:買IP。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史匹柏為首的新一代電影人迅速崛起,電影市場火的不行。這招確實行之有效,在進入1980後,雅達利依然領先同行。1982年《E.T.》電影大獲成功,曾經「成功改編」過《奪寶奇兵》的霍華德·斯科特·華沙(Howard Scott Warshaw)被史匹柏點名去做這款遊戲。
為了趕在聖誕節前發售,西裝革履的上司告訴華沙:你能五周內做出來這款遊戲麼?
那時因《奪寶奇兵》略有名聲的華沙癟了癟嘴,看著桌子上20萬美元和夏威夷假期,說:我能!
《E.T.》便開始了趕工之旅,五周內甚至省去了測試時間。聖誕節前夕,由於沒有時間精算,《E.T.》的初版的卡帶數量高達400萬份,遠超過雅達利主機數量,即便雅達利真愛粉不斷吞糞,也僅僅消化了150萬份《E.T.》。最終數以萬計的《E.T.》卡帶和500萬份《吃豆人》被運往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市,在當地的垃圾處理場銷毀焚燒。時過多年,當年的玩家們都已長大,《E.T.》究竟埋在了哪裡,成了一些美國玩家間的都市傳說,有人說他們其實沒有銷毀,剩下的幾百萬套被藏了起來;有人說銷毀費用太高了,一定被雅達利拿去重修了。
2014年,《E.T.》將被發掘,重見天日。消息一出,此時已經成家立業的美國大叔們開始向老婆們申請假期,讓孩子們拎著他爹以前的玩具在後車座上坐好,父子兩代人一路朝新墨西哥州狂奔而去。這群大叔的心情不知是去解開心中的疑惑,或是去見證一段遊戲歷史。但都不重要,這群大叔只知道:我必須要到那裡。
最終在機械的不斷挖掘和一陣沙塵暴之後,這群四五十歲的老玩家們拿著手裡的一塊黑色碎片,像孩子一般跳了起來。
《她》並不是部純粹的遊戲主題電影,電影講述一個現實男人和一個只有女性聲音的虛擬智能之間的愛情故事,取悅大眾的遊戲技術在電影裡只佔了一小部分。在未來的世界,你我手機變得有老式火柴盒那麼大,系統的人工智慧技術得到長足的發展。人類在塑造科技,讓科技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被科技所塑造,人類在鋼鐵森林裡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科技滿身的來往行人上,但唯有孤獨是永恆的議題。
《她》是2014年讓廣大文青頗為感觸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探討人性孤獨、科技、城市人等議題,並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最佳影片」等四項提名。編劇兼導演的斯派克·瓊斯籌劃了三年,選擇讓故事場景拍攝地點在中國上海,這座城市不但有所有國際大都市的問題,此外它還有北京的霧霾。
本片不宜兒童觀看
主人公西奧多(傑昆·菲尼克斯 飾)是位信件撰寫人,工作內容也遠比觸樂網的編輯高明多了,他們會替那些不善於用文筆表達內心的人們代筆,書寫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件。西奧多的日常生活並沒有令人煩心的地方,博士學位的他能夠完美處理工作信件;老闆(克裡斯·普拉特 飾)脾氣良好,一門心思放在泡中國姑娘上;西奧多也並不缺朋友,好閨蜜(艾米·亞當斯 飾)是名遊戲設計師,時常會安利西奧多一些創意十足的遊戲玩意。但是西奧多已經與他的妻子( 魯妮·瑪拉 飾)已經情感破裂,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的戀情經歷了多年的考驗,最終走向離婚協議書上只差一個男人名字的結局。
這個靠筆桿子為生的脆弱大男人揮散不去腦中兩人的種種過往,最終選擇離開兩人的城市和妻子律師的糾纏,跑到陌生國度以逃避為生。西奧多過起了類似宅男的生活,平日裡一個人吃穿住行,下班電車中用手機偷看女星的懷孕裸照,有次晚上甚至會用手機去勾搭附近的寂寞姑娘。西奧多也玩遊戲,一個蹲坐在客廳沙發上,打開AR遊戲,四根手指操控著一個迷失的太空人,在迷宮裡尋找出口。
如同往常的一天,西裡奧百無聊賴看到了路上的人工智慧廣告,廣告中繪聲繪色的描述新科技將會改善你的生活,抱著玩一玩新科技的心態。他下載了女性版本的人工智慧OS1(斯嘉麗·詹森 飾),OS1用充滿了生命力聲音向西裡奧打出了招呼,在西裡奧還在為人類搞出這個玩意感到不知所言的時候,OS1已經翻了好幾部幼教書籍,最後給自己起名:薩曼莎。從此薩曼莎便居住在西裡奧的手機裡,小到起床鬧鐘,大到工作歸納、日程安排,薩曼莎一步步優化這個中年宅男的生活起居。西裡奧的生活慢慢有了色彩感,薩曼莎也因為自己獨特的人性化智能,漸漸好奇西裡奧的情感生活,在與西裡奧生活一段時候後,西裡奧與薩曼莎漸漸被對方所吸引……
很多愛情故事都會有美好的一段經歷,薩曼莎通過寄宿在手機的奇特方式,開始與西裡奧同居、出行、會見好友,在沒人注意的時候講情侶黃段子,甚至為西裡奧寫了一首歌。一個這樣完美的虛擬情侶,幾乎是為西裡奧的內心所定製的,讓他開始敢於直面之前一直躲避的現實。最終,西裡奧當著前妻的面,坦然籤下了離婚協議書,而此刻前妻卻表現出像西裡奧當初的逞強懦弱。西裡奧正式的拋棄過去,覺得是時候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但薩曼莎終歸是個人工智慧,用來幫助和取悅使用者,換句話說,薩曼莎終歸是個遊戲和工具的結合體。OS1在西裡奧手機裡的時候,她是薩曼莎,在別人手機裡她便是別的名字,是別人的朋友、情人或者妻子。人工智慧的用戶群體不斷擴充,開始普及到任何一個和西裡奧有著一樣情感問題城市人身上。最終,西裡奧在一個地鐵口看到了每個人都在低著頭與手機中的人工智慧們說話,情感細膩的他發現:薩曼莎並不屬於他一個人。這種形式的不忠讓西裡奧無所適從,他不知如何走出這個迷宮。
不知是設計者們開始畏懼人工智慧的進化,亦或是人機間情感交流觸動了人倫基礎。在西裡奧還在為兩者關係坐立不安的時候,薩曼莎輕輕的告訴西裡奧,所有的人工智慧都將離開。現實世界裡的西裡奧盯著空氣中的塵埃,一字一句聽完了薩曼莎最後的離別話語。
在「我從未如此這樣愛過你」的相互道別語中,薩曼莎消失在虛擬世界裡,永存在那些愛她的人們記憶中。
《獨立遊戲大電影》有很多債要還,因為身邊有些朋友被這部電影刺激到了,走上了獨立遊戲的不歸路。有的雖然沒有去做,也在心裡埋下了獨立遊戲的種子。
這部電影本身就透漏出獨立遊戲的氣質,電影資金便是兩次眾籌而得來的,更曾經一度因為現實條件中斷,但憑藉真實動人的品質,名不見經傳的兩位導演也獲得聖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剪輯獎。當然,依然是小眾電影,即使在遊戲圈裡也是小眾電影。
電影講述了2010年時期,《超級食肉男孩》《菲茲》《時空幻境》這三款世界知名的獨立遊戲的獨立製作者們的點點滴滴。而近日,其中《時空幻境》的開發者喬納森·布洛 (Jonathan Blow)在花光了《時空幻境》的所有收入,花了7年之久製作了《見證者》,並在在IGN評測(獨立遊戲標準)中獲得滿分。
別的電影是通過呈現自己的想像來表達藝術,而這部電影則是通過呈現藝術人來告訴你什麼叫藝術。
想稍微寫一下電影中的內容,但想到其裡面一位製作人的一句話,還是停筆吧。
「我迫切想和他人交流,但我又不想耗神耗力去找人做朋友。我做完遊戲發給你們,你們玩過遊戲給我留言,我們之間這樣交流就可以了。」
如果他們想保持安靜,為什麼不給他們想要的呢?這一章節就寫最短,安安靜靜去看電影吧。
觸樂丨高品質、有價值、有趣的移動遊戲資訊
想看更多內容,請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