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1930年,和梅蘭芳齊名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發布三國京戲唱片《甘露寺》,發行極為火爆。但是有人聽了唱片後對馬先生說:其中有一句唱詞錯了!
原來在《甘露寺》的唱詞中,喬玄喬國老的唱詞中有這麼一句:「他有個二弟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有人指出,關羽的封號爵位是漢壽亭侯,應該讀作「漢壽-亭侯」或者是「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馬連良先生的唱詞中認為關羽「漢-壽亭侯」是大漢的壽亭侯,所以省略掉了「漢」字,直接唱「二弟壽亭侯」。但是實際上按照兩漢三國時期的官制,漢壽是個地名,亭侯是關羽的爵位。關羽的「漢壽亭侯」意思是關羽是「漢壽」這個地方的亭侯。隱含的含義是,關羽可以自由支配漢壽亭這個地方一亭的賦稅。馬先生知道後馬上要求唱片公司銷毀片模,並且回購未售出的唱片,親自把唱片銷毀。馬連良先生對於節目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今天以史為鑑就跟大家聊聊兩漢三國的官制。漢朝爵制在三國故事上,關羽關雲長在下邳兵敗被俘,曹操獲得這位SSR武將後,不勝歡喜,於是拜為偏將軍,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打算收攏關羽人心。關羽於是替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知遇之恩,於是曹操上表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關羽傳
其實漢壽亭侯不是官,而是爵位。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這才是關羽的官職。漢朝王爵漢朝爵制一般有2等4級:分為王侯2等,縣、鄉、亭3級。劉邦在建立漢朝後逐漸平定了七個異姓王,然後劉備殺白馬為盟,和部下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大漢存在一天,諸侯王這一級別就只能是劉姓的皇族才可以擔任。這一招斷絕了異姓稱王的道義旗幟,可以說非常成功,整個兩漢四百年也僅有三次異姓稱王事件的發生。在劉邦死後,呂后及其家族作亂,第一個打破了「非劉不王」的傳統,結果被周勃、陳平等老臣群起而攻之,平定了諸呂之亂,這也讓「非劉不王」成為鐵律。漢朝侯爵白馬之盟劉邦的第二句話就是:沒有軍功的人不能封侯,若有違反,天下共誅之!漢朝的侯爵制度其實就是來源於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按照二十等爵的獲取要求,前面十八級都不是侯爵,只有第十九級的關內侯,第二十級的徹侯才是正兒八經的侯。比如授予關內侯(包括關內侯以下)的爵位,官方稱之為「賜某爵」,用的是「賜」字;而授予徹侯的爵位,官方稱之為「封」,這就是俗稱的「封侯」。再比如關內侯只有封邑而無封國,關內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稅,在其封邑內並沒有其他權力。但是徹侯就不同了,徹侯是有封國的,而且是其封國內的最高統治者,是可以任命一些小官員的。如果是劉姓皇子封侯,則稱之為「諸侯」。(注意這裡的「諸侯」並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說的諸侯,現代的「諸侯」含義更多的是上面介紹的封王的皇子被稱為「諸侯王」)漢朝對於軍功封侯還是很嚴格,所以李廣屢次出擊匈奴,但是不是功過相抵,就是功勞不夠,最後還迷路錯過了大戰,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的軍功,哪怕李廣名氣很大,也無法封侯。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徹侯」犯了劉徹的諱,於是將「徹侯」二字改為「列侯」,其他權利都沒有變化,照樣是侯爵的最高等。侯爵三級大漢的列侯侯爵總共有三級,分別是縣侯、鄉侯、亭侯。到了東漢末年,列侯雖然不咋值錢了,但是也絕對不好取得,「非軍功不封侯」的概念還是深入人心的。所以關羽剛剛投降曹操就被拜為偏將軍,但是要等到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獲得巨大的軍功後,曹操才有理由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羽的爵位可以和同時期投降曹操的名將張遼做一對比。根據記載,張遼在呂布戰敗,投降曹操後,就被曹操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雖然張遼也是曹操非常欣賞的名將,但是他關內侯的這個級別就要比關羽的列侯低上一等了。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三國志-張遼傳
一直到了建安十一年,張遼才通過攻打袁譚、攻打黑山賊、平定江夏諸縣後獲得了足夠的軍功,被曹操封為都亭侯,這一時間比關羽足足晚了十年。從關羽和張遼獲得列侯的時間來看,關羽在白馬之戰中的戰功可能還被大家低估了。官職和爵位圖註:關羽掛印封金,實際上不論是漢壽亭侯還是偏將軍的印章都比這小多了,金印長寬高大約是2CM左右,可參見上圖關內侯金印。秦漢時期的官職和爵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官階爵位制度。著名學者閻步克在《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中說中國的官階是一個「一元化多序列的復品式結構「。我們把這一結構細化到兩漢三國時期,就會發現當時的官階體系由二十等爵構成的爵位,再加上由獲得「若干石」的俸祿構成的祿秩組成的體系。比如在漢代同樣是當縣令,有千石縣令,也有六百石縣令,還有四百石,三百石縣長四個不同的級別。而二十等爵剛開始的時候只能通過軍功獲取,但是等到漢代又多次給平民賜爵就相當於發放福利,到了後來朝廷沒錢了,甚至說只要交一定的糧食或者錢財就可以獲得不同的爵位,這也讓爵位的含金量不斷降低。漢代的郡守這個級別還有一個說法是「兩千石」,意思是擔任了郡守就會有價值「兩千石糧食」的收入。但是根據記載,兩千石這個級別還分為「中兩千石,真兩千石,比兩千石」三個級別。東漢時期發工資是發一半錢一半谷,比如同樣是兩千石這個級別,「中二千石」級別最高,每月可獲得月錢九千,米七十二斛。東漢最頂級的文職官員三公,武職官員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的俸祿都是號為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到了四方將軍這個級別就是等同於高級郡守,俸祿為中二千石。其他四徵、四鎮、雜號將軍等因為漢末亂世,各地俸祿都較為混亂,魯肅曾經因為有功被孫權拜漢昌太守、偏將軍。這個實例可以看出偏將軍和漢昌太守基本上一個級別,所以說關羽的偏將軍、漢壽亭侯的官職爵位差不多也已經可以等同於郡守了,當時關羽的俸祿估計也在兩千石、比兩千石左右。當時的劉備也只不過是豫州牧左將軍,也就是中兩千石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