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暫歸曹營 受封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佔據徐州大部的呂布敗亡,在這次作戰中,曹操、劉備合力,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呂布敗亡後,劉備跟隨曹操回到了許昌。
在許昌期間,劉備一直想方設法脫離曹操,恰逢袁術此時走投無路,想要北上投靠袁紹,對此,曹操斷然是不允許的,因此,在一番運作之下,劉備爭取到了率軍前往徐州攔截袁術的任務。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術在遭到劉備的攔截後,無法前進,最終吐血而亡,而後,劉備並沒有返回許昌,而是趁機襲殺曹操所置的徐州刺史車胄,而後佔據下邳,開始分兵掠地,反抗曹操。
此時,劉備與張飛返回小沛,以關羽駐守下邳,代行太守之職,得知劉備如此行徑的曹操大怒,立刻派遣劉岱、王忠前往攻擊劉備,不想卻被劉備輕鬆地擊敗,無奈之下,曹操也是顧不上官渡之戰開戰在即,於同年十二月親自率徵討劉備!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擒,不得已暫時歸順曹操,此時的關羽得到了曹操的後代,當即被拜授為偏將軍,此時,官渡之戰已然打響!
袁紹派遣所部上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人猛攻東郡,在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激戰,此時,曹操在荀攸的見一下,迅速援救白馬,而關羽則是作為先鋒出戰顏良!
關羽來到陣前,遙遙望見顏良,立刻便是策馬狂奔,直接突進顏良陣前,一下刺死顏良,而後又割下顏良的首級,返回了曹操陣前,對此,袁軍眾將無人可擋,關雲長之名一下子響徹整個中原地區!就此,白馬之圍直接解除,此戰過後,為了表彰關羽的武勇,關羽直接被封為漢壽亭侯!
而這,也是關羽漢壽亭侯的來源,那麼,在這裡,要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亭侯是一個什麼級別的侯爵呢?
(二)何為亭侯?有何意義?
根據《後漢書 百官志》記載,是為如此:
「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這也就是說,所封侯爵,在東漢時期有三種,分別是縣侯、鄉侯與亭侯,其中縣侯地位級別最高,這是依據著行政區劃而施行的封侯體系。
如蜀漢後期魏延封為南鄭侯,是為縣侯,張飛為西鄉侯,是為鄉侯,而關羽的漢壽亭侯,則是最低級別的亭侯。
而且,在東漢中後期,所封侯爵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實封很少,也就是真實領有封地的很少,大多數是虛封,也就是只有其名,而無有封地。
關羽的漢壽亭侯,地點漢壽並不在曹操的統治區內,所以,關羽的漢壽亭侯,也只不過是虛封而已。
那麼,這裡問題出現了,有的人有著這樣的主張,那就是關羽一直都相當的重視漢壽亭侯,而且根本看不上劉備所封的任何官職,而且關羽心裡是因為認可大漢正統,在一直重視漢壽亭侯的。
這種說法,其實相當的不嚴謹,關羽的確重視漢壽亭侯這個爵位,可是遠遠沒有達到不重視劉備所封官職的地步,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封侯,不是官職,而是地位的象徵,其叫做爵位,而不是官位,所以,是不能將侯爵與官職混為一談的。
其次,封侯的權力,一般的諸侯根本不具備,至少是王以上的級別才可以,更多的,在東漢末期,是天子,因為,劉備並非不封侯給手下眾將,實在是級別不夠,在蜀漢集團,劉備稱帝之前能夠封侯的人,少之又少。
法正算是一位,不過,那也是在劉備成為漢中王的時候,且是追諡,包括劉備自己在內,都是在稱漢中王之後,才將朝廷所給予的左將軍印綬與宜城亭侯爵位還給朝廷。換句話說,在此之前,劉備自己也才僅僅只是個宜城亭侯而已,按照爵位級別來說,與關羽,是一致的。
第三,關羽的漢壽亭侯,只是為了象徵身份,因為漢壽亭侯是大漢天子授予,劉備代表的便是大漢天子,正如劉備保有的宜城亭侯,是一個道理,這並非是關羽忠於天子而貶低劉備的表現。
第四,所謂的漢壽亭侯,實在不能與劉備對關羽加封的官職相提並論,不管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以關羽為元勳,封為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
還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的「董督荊州事」,或者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的「前將軍、假節鉞」,這才是真實的權力與信任,豈是一個區區亭侯可比擬的?
所以,對於關羽來說,亭侯的爵位,不過是得到大漢天子官方認可的象徵地位的錦上添花而已,他雖重視,卻也是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