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21本(4月份第3本)《半小時漫畫宋詞》,閱讀時間2020年4月10-11日。
作者:
陳磊,擅長爆笑又富有創意的手繪形象和歷史段子,深受90後、00後等年輕群體的喜愛。最初源於兒子喜歡看他出版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用幽默、搞笑的語言全面解讀中國歷史,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我
我雖然早就過了看漫畫的年紀,卻也想借著這本書體驗一下輕鬆愉快的閱讀感受,事實證明這本書確實很適合小朋友們閱讀,既輕鬆,又能全面的了解宋詞發展的全過程。
詞的由來
最早的詩歌《詩經》其實除了要表達文字裡包含詩詞畫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流傳載體,即-音樂,這樣伴隨音樂而產生的詩歌,後又經過《漢樂府》、《胡樂》,進而演化到隋唐的《燕樂》,然後開始配詩合唱,後來隨著音樂旋律的逐漸複雜化,普通的詩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音樂的需求了,於是,樂工們開始將詩的內容做一些變動,比如《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配成音樂,是這樣來唱的:
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勸君更盡,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西出陽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也勉強算是可以唱了,但是有些民間樂工發現自己還可以做更多。
據說在盛唐時期,民間就出現了按照音樂來填詞的創作方式。
從此,詩歌江湖上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大佬:詞!
但詩和詞是有區別的,首先詩配的是中原音樂,而詞配的是"中外結合"的燕樂,其次能唱出來的詩特別少,而詞則不同,所有的詞都能唱出來
到了唐朝後期,參與詞創作的文人越來越多,那時就誕生了第一本文人詞集《花間集》,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溫庭筠。
振興詞壇--溫庭筠
溫庭筠出生名門,祖上曾官至宰相,自己也是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更是信手拈來。可惜因為他生性浪漫,喜歡流連於秦樓楚館,後來又因陪太子遊玩而被彈劾,也因此事為他科舉之路的坎坷埋下伏筆。
後來又因多次幫助科舉試子作弊,即使才華橫溢,亦不被朝廷認可。
後來終於因好朋友徐商當上宰相,幫助溫庭筠謀得國子助教的小官,又因為一次國子監的秋試,得罪了不少權貴,後來被貶方城,因此鬱鬱寡歡,客死他鄉。
溫庭筠的代表作之一: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望江南·梳洗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士大夫之詞的開端-詞帝 李煜
花間詞派的詞人們大多喜歡描寫郎情妾意的閨房故事,而這位寫下許多懷念家國的千古名篇,他的名字叫李煜。他是一國之主,江湖人送外號——詞帝。
在唐朝之後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一個亂世,這個亂世之後就是宋朝。這期間有個國家叫作南唐。李煜出生在南唐的帝王家,父親是南唐國君李璟。
王國維這樣點評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縱觀李煜的一生,他看似有兩個人格:
亡國前,文藝青年,瀟灑快活、沒心沒肺;
亡國後,畫風突變,悲傷逆流成河。
李煜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藝青年,他精通書法,擅長繪畫,通曉音律,作的一手好詞,只不過他錯生在了帝王家,只擅長詩詞歌賦卻並不懂治國謀略,他又遇到了宋朝彪悍的趙匡胤,除了俯首稱臣也別無他選了。
在南唐亡國之後,李煜寫下了大量的懷念故國的詩詞,其中的幾首代表作: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就是那首最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傳,這首詞是在李煜的生日宴會上,由李煜安排的一位歌姬唱出來的。這事被趙光義知道了,他十分憤怒,痛下殺手,讓李煜的生日變成了忌日。相傳趙光義賜給了李煜一杯毒酒,李煜喝完之後,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雅俗共賞-柳三變
柳永,原名柳三變,家裡排行老七,江湖人稱柳七。
柳永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可是他初到京城,就被京城的繁華所惑。日漸喜歡流連於勾欄瓦舍,煙花柳巷之地,也因此他的詞多半描寫的是青樓生活,不被主流文人看好。
結果科舉連試不中,賭氣之下,寫下幾句牢騷: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節選自《鶴沖天》
可後來卻因這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讓皇帝覺得他並不十分在意仕途,於是被皇帝一票否決了。
於是柳永開始「光明正大」的去青樓玩樂寫詞,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奉旨填詞"的第一人。
據說在歌伎圈,還有個口號廣泛流傳: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貫金,願中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妥妥的是歌伎圈實力派偶像。可粉絲再多,考不上進士依然是柳永心裡永遠的痛。由於多次科舉沒有結果,柳永便決定離開京城,去江南漫遊。在離開京城時,柳永寫了一首著名的詞,送給他的情人。
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柳永51歲的時候,宋仁宗終於親政了,得益於皇帝親政的恩惠,劉永才得以科舉中試,可 即使這樣,柳永的仕途仍是充滿坎坷,最終在71歲時在潤州去世。
人生贏家-晏殊
晏殊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出身又好,學習優秀,14歲就被推薦到中央,接受了宋真宗的最終面試,並毫無懸念地考中。並一直官至宰相,晏殊可以說是典型的人生贏家。
晏殊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做一把手的時候,不走尋常路,大搞教育事業,投資應天府書院,還請自己的學生範仲淹做客座教授。得到大力支持的應天府書院,是北宋初期四大書院之一。這裡也成為北宋初期的「人才儲備基地」。晏殊當上了宰相後,依然不忘初心,和學生範仲淹一起極力支持教育事業。
晏殊一生特別順,不僅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有錢又有閒。所以後人給了他一個評價:太平宰相富貴詞。
以前的花間詞大多是寫女孩們糾結的小心思,就像上課時私下裡傳來傳去的表白小字條。晏殊的詞則全面提升了格調,很少糾結於纏纏綿綿的兒女情長。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世文宗-範仲淹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於是母親只能帶著他改嫁。據說他年少的時候,每天晚上煮一鍋粥,第二天早上起來粥涼透了,結成整塊,他就將之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配的菜,就是各種搗碎了的醃菜。
這就是劃粥斷齏(jī)的典故,「齏」就是切碎了的醃菜,這個成語形容生活特別清苦。
長大之後,範仲淹跑到應天府求學。應天府是宋太祖趙匡胤發跡的地方,應天府書院是頂級學府,範仲淹努力讀書,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有一次,宋真宗本人大駕光臨,同學們都跑出去看皇帝了,只有範仲淹一動不動,繼續看書。同學就問他:「皇上來了,你不去瞅瞅?」範仲淹微微一笑,說:言外之意就是,我以後是要當大官的,到時候天天都能見皇上。這個牛還真不是白吹的,範仲淹在26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起起伏伏的職場生涯範仲淹紮根基層,什麼活都幹過:負責過治安,管理過鹽倉,興建過水利。不管幹啥,他都盡職盡責。範仲淹當年是因為得罪垂簾聽政皇太后而被貶出京,後來仁宗親政之後召回範仲淹。但範仲淹的仕途此後並沒有一帆風順,在很長時間一直處於被貶、召回、再被貶、再召回的狀態。
範仲淹不僅散文和詩詞厲害,帶兵打仗也毫不遜色。
當時範仲淹駐守西北時,整頓軍務,提拔人才當時顯赫一時的名將狄青就是範仲淹一手提拔起來的。
在範仲淹駐守的這段時間,提高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為北宋積蓄了實力。雖然朝廷也因為冒進而慘敗過,但是範仲淹按照自己的防禦策略,和西夏基本上保持了均勢狀態。
當時範仲淹寫了一首特別有名的詞,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慶曆新政
當時的北宋,看似籠罩在盛世的光環下,但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西夏和遼國虎視眈眈,內部農民起義不斷,國家形勢越來越差。
於是宋仁宗任命範仲淹建議宋仁宗推行改革,因為當時的年號是慶曆,所以這場改革又被稱為慶曆新政。
範仲淹為了變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頓官員隊伍。
在北宋,官員只要不犯錯,混夠了年限,就能升官,所以有很多混吃等死型的冗官。
因為新政的實施過於嚴苛,於是得罪了從上到下的一大群人。於是,他們為了把範仲淹搞下去,打各種小報告,範仲淹深感改革的阻力太大,心太累,覺得很難繼續推進了,於是申請外調。改革派的參與者,比如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也都相繼被貶出京,新法的各項措施也被廢除,慶曆新政徹底失敗。離開了朝廷鬥爭的旋渦,範仲淹的歲數也大了,他決定安心當他的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64歲。
範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自於當年應好友滕子京之邀為嶽陽樓寫記,於是才有這千古名篇和這句名垂千史的自我評價。
一世文宗-歐陽修
陽修幼時家貧,沒錢買書,常常去當地有錢的讀書人家裡借書抄錄。貧困並沒有阻擋歐陽修學習的步伐。他勤學苦讀,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去接受科舉考試的檢驗。但當時流行寫華而不實的駢文,科舉考試也基本以駢文為主。歐陽修因為偏愛自由表達的散文,頭兩次科舉都沒能考中。經歷了前兩次的挫折,聰明的歐陽修很快學會了變通,終於在第三次科舉中所向披靡,最終金榜題名。
當時朝中的範仲淹因改革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瘋狂彈劾,於是被貶饒州,歐陽修為其仗義執言。在此過程中對上了一個落井下石的小人高若訥。歐陽修寫了一封公開信和高若訥對罵。這封公開信就是非常有名的《與高司諫書》。全文慷慨激昂且有理有據,把高若訥說成了一個偽君子。高若訥氣得頭頂冒煙,決定使出絕招——告狀。於是歐陽修被貶去了夷陵。
後來歐陽修又被召回京城,可惜好景不長,因為歐陽修太出挑,幾乎拉滿了仇恨值,最終被政敵潑了滿身的髒水,被貶去了滁州。這一次離開京城的時間比上一次長了許多。歐陽修在外地過了近十年天高皇帝遠的日子後,大老闆宋仁宗再次召喚了他。
當時朝廷正在花大力氣改革吏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51歲那年,歐陽修開始改革科舉文風,當時文壇的風氣並不好,文章不是辭藻華麗、強行押韻,就是用詞生澀。這樣的東西要麼是假大空,要麼不說人話。
這一次,歐陽修終於能出一口惡氣,來「報復」讓他兩次落榜的駢文。科舉主考這個職位,給予了他扭轉文風的機會。
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
在一次閱卷中,歐陽修發現了一篇好文章。他非常自信地認為,這文章應該是他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不被人說偏袒自己學生,他點了那份試卷為第二名。但沒想到這個陰差陽錯當了老二的,是當時初出茅廬的大文豪蘇軾。
文學成就:千古醉翁亭
歐陽修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他本人也位列唐宋八大家。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的詞和散文。
歐陽修關於西湖的詞寫了很多,其中最經典的一首代表作為:
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最著名的散文當屬《醉翁亭記》了,此處不再贅述。
退休後的歐陽修選擇了回到潁州,因為他非常喜歡潁州的山水。之後,他便在潁州西湖邊開始了愜意的養老生活。
養老第一步,他給自己取了個雅號——六一居士。所以「六一」是哪六個一呢?
一代文豪、變法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是個少年天才,據說他過目不忘,出口成章,21歲就考中進士,步入仕途。王安石在地方上勤勤懇懇,什麼地方官都當過,而且幹得都不錯。再加上他才華橫溢,名氣一天比一天大,於是朝廷就想讓他來中央做官。王安石的回答是:他每次都拒絕。那他拒絕的理由是啥呢?
最常見的理由是:王安石說京城物價太高,而且自己有老人要奉養,實在不方便。總之就是「我很窮,我不去」。
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後來王安石拗不過朝廷,只能到中央來幹一陣子,後來王安石屢次上書皇帝要求改革,沒得到皇帝批准,失望至極,只好又申請到地方去做官。
宋仁宗去世之後,即位的宋英宗沒當幾年皇帝,也跟著去了。於是,年紀輕輕的宋神宗即位。
於是宋神宗開始任命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的第一項當然還是老問題,「三冗-冗兵、冗官、冗費」,並針對這三冗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冗兵?那就裁軍,練兵,提高戰鬥力!
措施: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
冗官?那就改革考試,培養真正有用的人!
措施:改革科舉、整頓太學、唯才用人。
冗費?那就想辦法搞錢,充實國庫!
措施: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此處省略一萬字,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習宋史的時候都曾系統的學習過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實施細則了。
由於變法的法令制定時考慮得不夠細緻,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地方官只看重官位和利益,心裡沒有國家和百姓,導致政策落地後變了味。由於變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再加上王安石的思路對當時的人來說有點太獵奇,所以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司馬光。司馬光和王安石,其實是一類人:個人品質高尚,才華橫溢,勤儉節約,不貪財不好色,不懂得享受,一心為國家幹活。其實他倆本來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因為政見不合,兩人鬧掰了。這兩個人都特別倔強,堪稱北宋歷史上並列第一的倔驢。於是,朝廷裡分成了兩派。
王安石的晚年倔強了一輩子的王安石,在退休後的晚年生活中,反倒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整個人佛系了起來。而且由於遠離了政治,王安石跟某些政敵也和解了,比如說蘇軾。
而另一頭,王安石退休之後,宋神宗繼續堅持變法。但是由於他缺少幫手,而且跟朝臣爭了十幾年,一個腦袋兩個大,心力交瘁,最終壯志未酬,年僅38歲就離開了人世。
宋神宗去世之後,反對新法的高太后掌權,起用司馬光,所有的新法不問好壞,全都廢除。其實王安石的某些法令,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司馬光仍然一刀切地把它們全部廢掉。他的這種做法,甚至在保守派內部,都遭到了反對。王安石一生的心血全都被毀,感到絕望的他,不久之後病逝,追隨宋神宗而去了。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全部被廢,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變法就是完全失敗的。變法之後,北宋國庫增收,軍隊的戰鬥力增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只可惜變法很快被廢,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底,也被敗家子揮霍一空,本來有望逆風翻盤的北宋,竟然就這麼亡國了。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尤其體現在散文和詩上。而詞王安石雖然寫得不多,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1.王安石的散文王安石的散文,以議論文為主,立意深遠,邏輯性強,文筆簡練,比如《遊褒禪山記》,詩詞更是有好多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書湖陰先生壁(其一)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全民偶像-蘇軾
在整個唐朝詩壇,有兩個第一流詩人:李白&杜甫。而在宋朝的文壇,也有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就是蘇軾。話說,有一天宋神宗問身邊的大臣,蘇軾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
宋神宗的原話是:「李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翻譯過來就是,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學識卻不如蘇軾廣博。客觀地說,蘇軾正如宋神宗所說的那樣,無論是詩、詞、書、畫、散文,他都是一把好手。不僅如此,他還是北宋文壇上的CP狂魔。在寫詩方面,他和黃庭堅並稱蘇黃。在寫詞方面,他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歐陽修並稱歐蘇。同時,他們還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書畫方面,他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21歲就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看了蘇軾的文章後驚為天人。歐陽修本想給這張卷子第一名,但是當時的考試採取糊名制,他以為這張卷子是自己的弟子曾鞏的,怕人家說閒話,所以就給了個第二名。
仕途不順
我們前文也提到了王安石變法的始末,蘇軾總體上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不過,蘇軾反對的理由和司馬光不一樣。司馬光是全盤反對,而蘇軾覺得:王安石變法太急了,應該循序漸進。不過,無論是司馬光還是蘇軾,當時都鬥不過王安石。於是,看清現實的蘇軾申請了外調,跑到杭州做了通判,到了杭州後,他並沒有因此消沉,還是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杭州寫了很多詩,這也一舉奠定了他文壇霸主的地位。其中,他讚美西湖的詩成為千古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年後,蘇軾又被安排到密州去做知州,。他在密州任職期間,正值西夏入侵大宋。有一天,蘇軾和朋友一起去打獵,他寫了一首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6]。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初來密州的蘇軾已經40歲,有一天,他夢見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已經去世十年了,蘇軾格外懷念她,於是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2]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由於長期在各地做官,蘇軾一直都沒能見到自己的弟弟。一次中秋節,他人在密州,因為特別思念弟弟,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漂泊的官場生涯還在繼續。密州之後,他相繼在徐州和湖州擔任知州。也就是在此時,蘇軾的人生迎來了巨大的轉折。
蘇軾過去寫了很多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詩,改革派一直懷恨在心,想藉機幹掉蘇軾。於是,他們編織了罪名,陷害蘇軾,這也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從烏臺詩案開始,蘇軾的人生跌入了谷底。他初到黃州時,心情極為低落,回想起這段時間的遭遇,
這種心理落差是極大的。初到黃州,他就寫下了內心的獨白: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節選自《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在這首詞當中,表達了自己的寂寞和孤獨,而這些心境卻沒有人懂得。在黃州的日子雖然是蘇軾人生的最低谷,但黃州卻也算是福地,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都出自黃州。他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蛻變。
在這段時間,蘇軾又化身為美食家,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餅,還為此肉寫了一首詞《豬肉頌》
此階段的詩詞大放異彩:
宋神宗去世了,他的兒子宋哲宗繼位。因為小皇帝年紀太輕,所以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起用了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司馬光一上任,就召回了原來的小夥伴,蘇軾獲得重用,從一個犯官升到了三品大員,甚至直逼宰相之位。此時司馬光開始準備廢除新法,但蘇軾站了出來,反對司馬光這麼做。他認為新法並不都是壞的,一些好的政策不應廢除,還因此和司馬光互撕。
為此蘇軾再次外調,他再度來到杭州,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西湖當時淤泥堆積,大量的水草遮蔽了湖面,環境很差。蘇軾覺得杭州不能沒有西湖,於是決定搶救西湖,募集資金、組織人手挖出淤泥、清除水草,然後築起了一道堤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蘇堤!
再遭貶謫蘇軾瀟灑的日子沒過幾年,宋哲宗開始親政。宋哲宗立誓要完成父親的變法大業,曾經的反對派就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於是,他向蘇軾伸出了黑手。年輕的宋哲宗絲毫沒有要放過蘇軾的意思,他給蘇軾來了個三連貶,一次比一次遠,先貶到英州,再貶到惠州,最後貶到瓊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
蘇軾在這裡沒有消沉,依舊活得灑脫。他想吃肉,但是錢又不夠,於是就讓賣羊肉的人把沒有肉的脊椎骨便宜賣給他。他是怎麼吃的呢?你以為會是這樣?實際上,用蘇軾自己的話說,把羊蠍子吃出了螃蟹的感覺!蘇軾吃羊蠍子吃出了名氣,據說還被後來的人稱為羊蠍子之父。
這就是我們的大文豪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灑脫、豪邁、不羈,卻又充滿傳奇色系的一生。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23本(5月份第1本)《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們》,閱讀時間2020年5月1-5日。
此書按照宋仁宗在位期間的時間順序,從親政到嘉佑開科、蘇軾題榜,全方位展現宋朝之絕代風華,亦揭示盛世背後的紛爭權鬥,以此揭秘大宋王朝的政治特色、時代氣質與人文氣象。
這本書與《半小時漫畫宋詞》一前一後,湊巧一起看了,索性也來個省事的讀書筆記,寫成一篇,不過此本書的內容量可要遠遠高於漫畫宋詞,但是時間節點和許多關鍵人物、大概事件基本一致,只不過此書的內容更詳實、具體,也更深刻,比較適合成年人閱讀,上一本則更適合兒童閱讀,這兩本書相輔相成作親子閱讀的書目,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每周讀懂一本書 # 曉曉 2020年第21本《半小時漫畫宋詞》#
每周讀懂一本書 # 曉曉 2020年第23本《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
從4月10日單位公司的事情愈漸忙碌,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加班狀態,都是在晚上臨睡前擠時間,才勉強完成一個月4本書的讀書任務,所以就一直沒有時間寫讀後感,請大家原諒我的偷懶,兩本書並做一本書,寫了一篇粗糙的讀書筆記。
這兩本書的閱讀還可以結合當下正在熱映的電視劇《清平樂》一起看,會更加融會貫通,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