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作建築作品集時,我們很想力求「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這個標準太廣義了,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可以明確的是,整體 project 的 level 程度是沒有辦法因為作品集的華麗程度得到升華的,作品集只是輔助,放大優點,揚長避短。
接下來,在保證你作品夠硬的情況下,橘長就來幫你掃掃雷,使你的作品集變得更」可以「一些!不管想繼續留學深造還是求職都會有所幫助的。
建築設計作品集常見問題點
當你開始製作一份作品集時,首要一點就是保持頭腦清醒,你需要確定一個主線,也就是核心思想即主題,這點很重要,最終根據主線保證作品集呈現的統一性。就像講故事,主題決定你的說話風格,圖片就是故事內容,最終能否把故事講的有感染力說話風格就是要因。
作品集要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還有優勢,比如你有十個認為不錯的project,如果全部放進去往往會造成水滿則溢的效果,過分滿鋪反而會讓人難以抓到重點。
作品集就像你要開展的一場設計講座,講座的主題不是「我曾做過的建築設計方案們」而是與之有關的例如「綠色城市」、「創意人文」等等諸如此類的設計核心。
對於這點,我建議是「越深越好」!但是這個深並不代表「雜」
要能體現從多維度分析同一個問題點,讓觀者明確知道你的分析方法,思考過程。
尤其是在作品集中research的部分,最好將調研數據可視化,多插入一些不同模式的數據圖表,把抽象靈感具象表達體現邏輯嚴謹性,畢竟建築是門嚴謹的藝術嘛!也可以在分析圖中對於建築的地理位置,功能信息等等多維度進行剖析。
其實數量不在多而在精,如果你是求職為目的,至多五個項目最佳。留學的話,根據學校的標準不同,作品數量也不同但都需要控制頁數。
關於這一點可以根據美國曾經對於人類閱讀注意力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人類對於一件事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往往只有20分鐘,我們來計算一下,假如平均仔細看一頁作品集的時間在15秒,20分鐘就是1200秒,也就是你作品集中核心的部分要在80頁內展現完成,80頁你想表達多少個作品?
而且這個計算方法我們都是按照上限在考慮,現實中,如果一堆作品需要審核,你認為你會仔細看多少?80頁的作品集真的太扯了!!!因此一定要控制頁數和作品數量力求少而精。
建築設計作品集的框架、邏輯和結構作品集框架無非就是包括:
基本框架——設計分析——項目表達——整體排版——思維層次 。
作品集就是邏輯二次深化後的展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反覆思考,整理,再創作,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使最後的作品集極具說服力和完整性。
作品集中清晰的邏輯,簡明扼要地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現重點可以大大增加錄取機率,力求一目了然。一個成熟的建築設計項目一定包括以下幾點。
-場地調研-
-設計條件分析--
-概念設計及確定-
-草圖模型輔助設計推敲-
這些都是展現邏輯的媒介,其實邏輯這個詞感覺好像很複雜,實際就是你把你要說的故事表達明白就OK了!
其實作品集結構我認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求職和留學申請的過程中,作品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算不上改變命運那麼嚴重,不過說成也「作品集」敗也「作品集」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作品集結構取決於你對自己的定位,你想向別人展現的是什麼?作品集不是各種素材的簡單排列組合,而是想方設法地讓它們彼此優勢互補。如果想做到脫穎而出,就必須抓對痛點,展現你的與眾不同。
在這裡我建議你對於自己做一個梳理,從現有的項目設計中抽離出來,客觀對自己的作品集做一個定位,先用文字的形式把作品特點,主線以及最後希望作品集以一個怎樣的效果呈現,做到對作品集的概念進行整體把控。
另外,對於作品集的結構經常會有人以時間軸的形式進行排列,這種方法很常見,我個人是不太建議,因為可能會不小心做的過於冗長,難免枯燥無力。也有人按照項目類型進行分類,在這裡需要注意分類項一定不要超過三個。
建築設計作品排版及誤區關於排版好多人想到的就是各種PO圖。還有些為了高端大氣上檔次,恨不得把畢生所學一股腦地放上去,在這裡,我勸你理智。
真正高端的作品集我認為是化繁為簡的過程。
這裡側重於讓作品集會說話,以娓娓道來的形式把思路簡單明了的呈現。不要讓不會排版毀了你的作品。
在設計排版的時候就是安排故事線的時候,你來決定故事應該從哪講起。不得不承認圖片的視覺衝擊相比於文字更能奪人眼球,因此,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腦海裡要清晰地浮現每一幕場景該出現什麼樣的圖,文字作為註解就好。所有的圖案包括文字的排布,要看是否均衡,不一定是整齊,但視覺上的比例要均衡。
排版其實是作品集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重點。
那麼作品集到底應該選擇什麼圖呢?
每個作品裡放的圖最好能突出兩個技能,另外的技能就算是一種隱藏線索可以通過突出的兩種圖裡展現。確保一本作品集裡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能完全展示分析圖、線圖、渲染圖、模型製作四項技能。
一份完整的設計展板大致分為一下幾種圖:
效果展示:
鳥瞰圖、透視圖、總平面圖、手工模型照片等;
思路展示:
場地分析、概念生成、功能分區、空間節點分析圖等;
技術展示:平立剖面圖
[1] 比如你第一個作品概念感很強,你就可以把分析圖和線圖做得精緻一些。把問題點說清楚,解決方法分析明白,這種就比較符合美國一些院校重視的風格。
[2] 如果你擅長做模型,那麼就把模型的完整度提高,後期完善處理很重要,作為方案最直觀的表達方式,作品集中多拋出一些不同角度的模型圖使別人更容易看到你清晰的邏輯思維。
[3] 還有一類,是我很羨慕的,軟體玩的遛,圖渲得巨棒的大神!
我周圍就有這樣的,就愛在電腦前面琢磨各種角度光,各種逼真的手法。但是,千萬不要因此進入誤區,好的渲圖作品一定要和概念方案產生關聯性,一致性。這樣才能提高作品集深度。
一味的追求作品數量而不在意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往往得不償失,不好的效果圖作品只會更加暴露你的缺點,該丟就丟。
切記不要過於在意表現手法或者圖面水平,而忽略了整體的準確性和完成度。
排版版式大體分為「中軸型,對稱型,自由型,斜置型,並列型」
中軸型
對稱型
自由型
斜置型
最後聊點題外話,建築設計,景觀設計類的學科,涵蓋面兒真的很廣,當開始學習後,我才發現,大師級別真的沒有幾年的磨礪很難有所成就。
題主要求的高大上的作品集,我所見可能不那麼深刻,也請題主視個人情況酌情採納!畢竟,項目是自己的,不要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造成思維定式才好。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土耳其的建築師,他對於建築的造詣真的令人佩服,即使滿頭花白的頭髮,但是頭腦依舊清晰。他畫的CAD圖紙可以說是沒有缺點,無論是從方案圖到施工圖。
很多小夥伴們的作品集看上去好像很精美,但是落實到施工圖有時甚至經不起推敲,這一點但凡有經驗的設計師就一目了然,這就是邏輯漏洞!調研做的不夠(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前車之鑑 )❗️
還有一類就是我起初很崇拜的作圖大神,一開始我以為做好圖就是做好設計了,覺得自己被秒得渣渣,曾經一度沉迷於CAD、SU、3D Max的海洋無法自拔,各種臨摹,研究別人的效果圖技法。
直到被一個對軟體不那麼厲害的手繪大師點醒。他說你想讓人看到的是你作品的idea,你學的應該是鑑賞圖裡的創意點。
當然,軟體用的好可以更好的展現自己的idea,但是不要過分強調效果,手繪同樣也是表達靈感的方式,做設計最重要的就是腦子裡有東西❗️
好啦,那今天橘長就叨叨到這裡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get到建築設計作品集的小tips?那如果還有什麼問題隨時騷擾橘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