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年輕讀研究生時(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首《酒幹倘賣無》(羅大佑與侯德健作詞,侯德健作曲,臺灣女歌手蘇芮演唱),唱遍了大江南北,那句「酒幹倘賣無」成了家喻戶曉、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哼哼出來的旋律。後來才知道,該歌曲是臺灣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1984年獲得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此後被多次翻唱,2001年,大陸歌手程琳隨同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拍攝組到臺灣演出,和蘇芮同唱了一曲《酒幹倘賣無》,再度掀起傳唱的熱潮。
查閱一下百度百科,居然告訴我們《酒幹倘賣無》5個字有2個寫錯了:「歌曲《酒幹倘賣無》是閩南語,但是有兩個錯別字。……『幹』正確的應該是『瓨』,這個字出現在2000年前司馬遷的《史記》裡,就是酒瓶子的意思;『倘』應為『當』,《古詩十九首》裡就有這樣的用法,由於許多人不了解,所以便音譯成『幹』和『倘』。」
倘,有些電影海報等發宣資料還寫作「淌」(見下面照片),有些寫作「酒矸通賣無」(見下面照片)。可見這兩個字確實只是諧音翻譯字,並非本字。
「酒幹倘賣無」這句話用潮汕話翻譯過來,就是「有酒樽好賣無」。臺灣閩南話中的「酒幹」,就是酒瓶子的意思,潮汕話叫「酒樽」。但閩南話叫「酒幹」,百度百科上說應該寫作「酒瓨」。其實,「瓨」 字就是「缸」 的異體字。《說文解字·缶部》:「缸,瓨也。」 段玉裁註:「缸與瓨音義皆同也。」《瓦部》又說:「瓨,似罌,長頸。」王筠句讀:「 字與《缶部》缸同。」 《廣雅·釋器》:「瓨,瓶也。」 由此可見,臺灣閩南話保留的是古語 「酒缸」,「缸」讀[gang1](剛),所以被不懂古詞語的詞作者諧音寫成「幹」了。
那麼,潮汕話呢?潮汕話現在不是讀「缸」為[geng1](根)嗎?如水缸、酒缸、蓮缸(用來種蓮花的大陶缸)、潘[pung1]缸(潲水缸)、屎缸(積攢糞便的大陶缸)等,而且指的都是大的陶缸。潮汕俗語有「理缸無理甕」[li2 geng1 bho5 li2 ang3],諧音「理光無理暗」,指只顧一方面,不顧及其他。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忘記了,在潮汕話中,還有兩個詞,「缸」字保留著[gang1](剛)的讀音,一個是——井缸[zên2 gang1],指身形長的大花瓶,它也保留了古代的詞義;一個是「地缸」[di7 gang1],指放在地上的痰盂,有時候也用於嬰兒大小便。這兩個詞就保留了與臺灣閩語相同的讀音了。
潮汕話瓶子現在不叫「缸」,而叫「樽」了,如「豉油樽」(醬油瓶)、「臊湯樽」(魚露瓶)、「酒樽」(酒瓶)、「啤酒樽」等。也用作量詞,如:「買二樽酒。」潮汕俗語有:「孬做桁[ên5],好做桷;孬做屐桃,好做樽塞。」樽塞,瓶子塞兒也。謂物件不嫌其小,用得其所便能物盡其用。
把瓶子叫「樽」,也是古語。樽,古代為盛酒的器皿,《易·坎》:「樽酒簋貳用缶。」《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史記·樂書》:「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一:「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又《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唐·杜甫《獨酌》:「步屧深林晚,開樽獨酌遲。」
「樽」,字亦作「罇」,《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五》:「酌寡人之罇,進之於客。」漢·劉向《說苑·修文》:「置罇俎,列籩豆。」《後漢書·章帝紀》:「岐山得銅器,形似酒罇……」《玉篇·缶部》:「罇,與樽同。」
「樽」,古字只作「尊」,會手(寸)執酒瓶之意。《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禮記·明堂位》:「尊用犧、象、山、罍。」漢·鄭玄註:「尊,酒器也。」《正字通·缶部》:「罇……本字作尊,後加缶、加木、加瓦、加土者,隨俗所見也。」
「樽」(尊)也可用如量詞,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裡人。」
小結之,古今之「缸」、「尊」形制大不相同,今只仍舊名而已。又,「尊」字多用作「尊敬」義,「罇」「墫」等字又太難僻,所以,表示瓶子的意思,還是選用「樽」字好。
至於「倘」「淌」或者「通」,潮汕話似無此用法,故不贅述。
【延伸閱讀】
1、頭糖鬥米·相捶鬥搏·鬥床鬥椅·拍鬥桌球:此鬥非那鬥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用鬥量:怎麼讀?
3、兄弟囝著相好,孬相罵相打
【說明】本文圖片資料源於網絡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