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讀睡出品 讀睡 收錄於話題#詩歌鑑賞1個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俄羅斯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之後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裡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入伍,退伍後與賴伊赫結婚。1925年12月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投繯自盡。
我又回到這裡,回到親愛的家
作者:葉賽寧 朗誦:貞禮 賞析:六木菩提
我又回到這裡,回到親愛的家,
我的鄉土,沉思的、溫柔的鄉土啊!
山那邊嫋嫋升起的暮色
像用潔白的手向我招呼。
那陰沉日子留下的白髮
在寒風中散亂地飄動,
那夜晚的由於難以抑止地
在我心湖蕩起了波紋。
在教堂的圓屋頂上
晚霞已投下它的陰影,
我已不能看見到
昔日共同歡娛的友人。
在歡娛中消磨了年華,
隨後你們也走向他方;
只有飛速轉動的水磨後面的小溪
和往日一樣喧鬧陣陣。
但我仍常佇立在蒼茫暮色裡,
在折斷香蒲的脆聲中,
對著煙霧溟濛的大地祈禱,
保佑那一去不返的遙遠的友人。
賞析
中國向來盛產山水詩田園詩,可以說山水田園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祖宗。看了葉賽寧的詩歌后,我才知道山水田園原是一切詩歌的祖宗。它沒有國別,不分男女,雖然一條河或一座山能區隔各自的鄉土卻並非能區分出另一種不可想像的田園。儘管吃饅頭的與吃米飯的吃相不同,但對糧食的感恩到底一樣,好比喝牛奶的與喝豆漿的營養不一定相等,但媽媽的味道卻總是一樣的讓人牽掛。而葉賽林的詩就像我們傳統的田園詩一樣,不由自主地讓我回到了往昔的歲月。
談起王維的詩我們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葉氏的詩也像王維的筆一樣充滿了畫面的鮮活感和跳動感。炊煙、白髮、教堂、磨坊、友人。差不多每一個意像都是畫中一角,它們交織,滲透,互動,重組,但無論如何變幻都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不像現代詩人為了離奇的意象組合,各個意象互不相干,七零八落得像一堆生鏽的零件,除非用腦中的502膠水重新強行把它們粘合在一起,否則只有神仙才能一睹詩者的風採。但葉氏的詩用的卻是俗常的且又十分聚焦的意像,它精簡熟練,一有情感的波動,就把這些心緒的感應物一一定格在詩歌的底片中。就算異國他鄉的我們看了,也同樣是心潮起伏熱血難平。
從詩的標題我們就很容易看出了這是一首還鄉詩,是對熱戀故土的直白的傾吐,如:「親愛的家」「溫柔的鄉土啊」這是發自內心的出之於夢寐的呼喊,但大多數的愛則通過直白的意像來直白,如暮色像潔白的手,像母親的白髮,雖然此時它沒有直接說愛,但心湖的波紋無疑是難以言明的心結。其它如教堂和磨坊的意像則直接對應平凡的日常生活,它們都是生命的棲息的所在,特別是教堂更是靈魂的通道,對於一個有信仰的民族來說,教堂無疑於:活著時生命走進教堂靈魂貼近基督,死去時生命離開教堂靈魂走進天堂。無論生死,教堂如同人生的體溫表,記錄著生死病老的一切症狀,表達著喜怒哀樂的一切臉紋。而友人則不只是友人,它只是情感的一個背影,它的正面則是一連串的與情義相關的友情愛情親情等等,至於磨坊則是童年的理想「玩具」是「心靈的寵物」,是快樂所在,是人生樂趣的象徵。總之,詩人是通過一系列與自己特別相關的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愛鄉之情的,他們是情感的載體,是思想的器官,是意志的細胞,通過他們詩人親切而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熱愛之情。所以這一首詩實在是一首十足的意象詩,是一首可以與中國古典詩稱兄道弟的結拜詩。
這首詩除了意象是它的一大特色以外,它的節奏和情緒也是一大特色。比如:『回到』的重複出現,比如『歡娛的友人』,『遙遠的友人』的對應,比如,『升起,招呼,飄動,蕩起,投下,走下,轉動,佇立,折斷,祈禱』等一連串的動詞不間斷的出現,很自然地形成了情緒的節奏感。另外,還有很多『的字結構』的語句,就像不同的長短句,隨著語緒而起伏變化,推動著情感的發展。當然這首詩的陌生化語言幾乎沒有,就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鄉村一樣,它似乎要的只是一種自然,而不是一種特別的驚訝,似乎只有這種平常的又帶點激動的心情才合乎它情理的模型。然而,如果你只是以為它只是一種激動的心情,你就錯了。從總體上看它的情緒是積極的,愛戀的,向上的,但並非激動到底。對詩人來說,離開了久別的家,又突然回來,總難免『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所以心裡總是波瀾起伏的,先是親切的說『我又回到這裡,回到親愛的家』,等看到『在教堂的圓屋頂上,晚霞已投下它的陰影』後,才知道自己已經『不能看見到,昔日共同歡娛的友人。』對詩人來說,故鄉的風物故然可愛,但更可愛的是故鄉的友人,但友人不見了,自然在心底升起的只有物是人非的悲嘆了,所以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古今中外概不例外,自然葉賽寧的內心在這裡也只有剩下些暗暗地傷痛了,包括後面提到的歡快的永久的小溪和逝去的童年,無不給人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痛徹肺腑的生命感,然而詩人並不過分悲傷,因為它對生命和自然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所以它能化傷感為祈禱,變祈禱為祝願,讓人生重新走向一種安靜和平和,大概這也是他不同於我國古代詩人經常『傷春』『悲秋』『睹物傷情』的地方吧!
總之,我喜歡葉氏的詩,喜歡他的故園之戀和鄉土之思,喜歡不同膚色,不同語言裡的那點共同的心靈的節奏和百川歸海的人類所固有的愛和痛。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詩友們筆耕不輟,詩社砥礪前行,不斷推陳出新,推薦優秀詩作,出品優質詩集,朗誦優秀作品,以多種形式推薦詩人作品,讓更多人讀優秀作品,體味詩歌文化,我們正在行進中!
原標題:《葉賽寧詩歌《我又回到這裡,回到親愛的家》賞析》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詩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