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先主因為覺得侍御史張元達能整肅奸人,給他改名張義方,因為他想到了唐高宗年間的王義方。
但是,唐高宗和王義方的君臣緣分,一點也不像唐太宗和魏徵那樣美妙。
唐高宗曾在被監察御史魏真宰(後名魏元忠)比作「周成、康,漢文、景」時,問自己有沒有遺憾。
魏真宰說:
王義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萊。議者謂陛下不能用賢。
唐高宗說:我想用他,可他卻已經死了,來不及了。
不附權貴
某種意義上,王義方的命運也是他的性格決定的。
王義方是泗州漣水人,客居魏州。年輕時喪父且貧窮,事母甚謹,博通《五經》,驕傲獨行,自視很高——但絕不是目中無人。
他考中了明經,前往京師,中途遇到一個步行者,自稱父親是潁上令,剛得知父親病重,想倍道而行,卻沒有代步工具,無法可想。
王義方感到同情,就解下自己的馬給他,沒有留下姓名就走了,於是名震一時。
王義方雖然有了功名,卻不肯拜訪權貴。尚書外郎獨孤悊以儒學顯名,又受到給事中許敬宗的推崇,王義方卻不給面子,引用百家理論,接連駁倒,旁人看不下去了只能散會。
不久,王義方補授晉王府參軍,入值弘文館。
晉王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王義方算是有了大腿。但是,如前所述,王義方從來不稀罕抱大腿,別說潛力股了,連現成的大腿也不要。
這個現成的大腿,就是名相魏徵。
魏徵對唐太宗屢次犯顏直言進諫的例子大家都略知一二,但就是連魏徵這樣的人設,都覺得王義方為人太直了。
儘管如此,魏徵仍然很賞識王義方,表示要把侄女嫁給他。
不抱大腿的王義方當然是選擇謝絕。
但後來,魏徵去世了,王義方卻還是娶了魏徵的侄女。
當時就有人問:老王您是不是真香了?
王義方卻有自己的道理:
昔不附宰相之勢,今感知己之言故也。
以前我不娶魏小姐,是因為我不想依附宰相;現在我娶魏小姐,是感念老魏的知己之情。
教化地方
不久,王義方改任太子校書。
又不久,刑部尚書張亮犯了死罪,王義方因為和張亮有來往受到連累,被貶為儋州吉安丞,得漂洋過海去海南島上班了。
夏日炎炎,海南島又處在熱帶地區,海上風浪很急又冒著熱氣。同船的人要用酒肉祭海,王義方說:
黍稷非馨,義在明德。
別浪費糧食,要以德服神。
王義方在駁回別人的方案的同時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他作了祭文,並讀了出來:
思帝鄉而北顧,望海浦而南浮。必也行愆諸己,義負前修。長鯨擊水,天吳覆舟。因忠獲戾,以孝見尤。四維霧廓,千裡安流。靈應如響,無作神羞。
結果:
時當盛夏,風濤蒸毒,既而開霽,南渡吉安。
雲開霧散了。
海南島當地的蠻族生活習俗荒涼閉塞,王義方就召集蠻族首領們,聚集學生,親自講經,行釋奠(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之禮。
在王義方的教導下,當地人學會了禮貌,蠻族酋長們也很高興。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王義方被改授洹水丞,終於可以回大陸當官了,但是故人張亮的兄子張皎的死,讓他的赴任之行多了一些曲折。張皎因為也被發配流放到海南島而依靠王義方,他的遺願是讓妻兒攜帶他的屍體還鄉。
張皎的妻子還年輕,王義方當然知道要避嫌,於是與張妻對海神發了誓,讓張家奴僕背負張皎的靈柩,張妻抱著張皎的兒子,騎王義方的馬。而王義方自己則先去原武葬了張皎,告祭了故人張亮,安頓好張皎的妻兒,才去洹水赴任。
指斥奸臣
後來王義方轉雲陽丞,並得到黃門侍郎薛元超的表薦。顯慶元年(656年)春夏,擢為著作佐郎。同年不久,遷侍御史。
他買了房子,數日後,覺得庭院裡的樹很好,就召來原房主,又多給了一筆樹錢。
他是如此地廉而不貪,但他只當了半個月的侍御史,就遇到了忠孝難兩全的選擇題。
宰相李義府看上了大理寺女犯淳于氏,託大理丞畢正義枉法釋放她。
這時候的皇帝是唐高宗,也就是王義方以前輔佐過的晉王。他命給事中劉仁軌、侍御史張倫調查這事。李義府過河拆橋,迫使畢正義自縊,自己全身而退,無人敢明言其中原委。
王義方覺得李義府是奸臣,問母親:
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於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
看到奸臣不彈劾,是不忠,一旦彈劾了危及自身和家長,是不孝,如何選擇?
王母說:
昔王陵母伏劍成子之義,汝能盡忠立名,吾之願也,雖死不恨!
這說的是當初楚漢之爭時,身在楚營的王陵母親為了讓王陵跟隨漢王劉邦而伏劍自殺的事。
王義方未必不知道李義府在為唐高宗換皇后的過程中出了大力,得高宗感激,聖眷正隆,但母親這番話讓他決定了,即使豁出去這官帽,也要追求正義和原則。
於是王義方寫了彈劾李義府將六品大理寺丞殺人滅口的奏章,引用了四位英傑之主唐堯、漢高祖、漢光武帝、曹操執法失當的例子,認為唐高宗不該放縱近在眼前的奸臣肆虐,遞了上去;又寫了第二份奏章,穿著法官的衣帽當廷點名彈劾,叱責李義府下朝出去。李義府寄希望於唐高宗,但在王義方的再三叱責下,唐高宗並沒有說話,於是李義府只得小跑而出。
於是王義方跪著讀完奏章,並且揭了李義府最初因容貌為前朝宰相劉洎、馬周所幸的老底。
但只要唐高宗對李義府心存感激而且暫時還用得著,李義府就不是一兩份奏章能扳倒的,何況王義方的用詞又激烈了一些,似乎不是很給領導面子。
於是王義方不但沒能扳倒李義府,還因為「毀辱宰相,言詞不遜」光榮下崗,貶為萊州司戶參軍。
李義府說:
王御史妄相彈奏,得無愧乎?
你胡亂彈劾我,不慚愧嗎?
王義方答:
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誅少正卯於兩觀之下;義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
人家孔子當了七天司寇就殺了奸臣少正卯,我王義方當了十六天御史卻不能除掉皇帝面前的奸臣,當然很慚愧。
桃李芬芳
王義方去了萊州以後,再也沒有離開,就地安家,開始講學。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徹底退出官場,隱居不出,撰《筆海》十卷、文集十卷。
即使李義府失寵被貶死,他也沒了復出的心思,並在總章二年(669年)去世。所以才有了本文開篇魏真宰指責高宗不能用賢的那一幕。
王義方的官場生涯是失敗的,但他的教育生涯卻是輝煌的。
作為海南教育第一人,王義方的學生裡也不乏能人。他有兩個學生,一個叫何彥先,一個叫員餘慶。他最欣賞的就是超逸秀拔的員餘慶,說:
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
你這種人材,往前五百年,往後五百年,沒人能超過你。
於是員餘慶得名員半千。
王義方去世後,何彥先和員半千在他墓側種了松柏,為他服喪直到三年期滿。
何彥先後來官至天官(吏部)侍郎,而員半千更是了得,不僅文學出眾,對軍事也有獨到見解。唐高宗面試眾人時,問「兵家有三陣,何謂邪?」眾人都答不上,只有員半千不僅答出了古人「天陣、地陣、人陣」的標準答案,還說了自己對打仗治軍所必需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獨到見解,得到了唐高宗的賞識,不僅官運亨通,而且高壽善終。
除了何、員以外,王老師還有一位出眾的高足,十多歲就得他教授《蒼頡篇》(又作《倉頡篇》)《爾雅》及經史。
此人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
王老師可謂春風化雨,其門下也可謂桃李芬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