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決定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一個女子的宣言,她用自己短暫的,只有31歲的人生,
來展示她的「愛」,她的「活」。
她就是民國文壇上,敢愛敢闖,敢拿肉身去亂世中體驗人情冷暖,
體驗愛的甘甜和悽慘,
體驗男人的偉大和自私的女作家,蕭紅。
電影《蕭紅》,由霍建起執導,宋佳,黃覺,王仁君,張博,李依玲等主演。
影片重現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蕭紅悽美的愛情故事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女主角宋佳因飾演蕭紅,先後在金雞獎、中美電影節、溫哥華華語電影節中共三次獲得影后桂冠。
讓我們跟隨影片,去體驗一個民國女子短暫的一生。
1911年,一個女童出生在黑龍江呼蘭的一個地主家庭。8歲喪母,受祖父關照長大,入學讀書至16歲。
活潑的小姑娘識文斷字,自然非平常村姑可比,登臺表演話劇,參與社會活動。一切都似乎很美好。
18歲由父親作主,她與汪恩甲訂婚。之後,得知汪某人不求上進,吸食鴉片,於是萌生逃婚之念。
19歲,逃婚至北平,與其表哥同居,受家庭反對,表哥投降於家庭勢力,棄她而去。
她遂又與尋至北平的「未婚夫」同居,懷孕。
豈料,未婚夫家作主退婚,
汪恩甲成為第二個被家庭勢力裹挾,棄她而去的男人。
一個懷孕的棄婦,數量可觀的房租欠款,在一個陌生的城市。
她要如何抽身,才可擺脫被賣為妓的困境?
她的生命之路就此橫亙面前,荊棘叢生,出路何在?
她愛了,但愛棄她而去,她要怎樣才能「活」?
約會時間臨近。她環視四壁空無一物的房間和自己已經陳舊的旗袍。
咬了一下嘴唇,站起來,麻利地燃了根火柴,等火柴燃盡,她照鏡子用燒黑的火柴棍認真地描畫了眉毛,
又啪啪拍了幾下冰涼的臉龐,狠狠地咬咬嘴唇,此時,她笑了,對著鏡子裡那張青春的臉,微笑著。她喜歡這樣美豔的自己。
門鈴響起。像一道光芒照進她黑暗的生活。
她的眼睛閃閃發光。她知道,這是一個生命的轉機。
生命沒有讓她失望。
她在1932年7月的這天,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蕭軍。
此時,她20歲。腹中,懷有前夫的孩子。
如果有一見傾心的愛情,那麼蕭紅在這間被半囚禁的小破屋裡相遇蕭軍,就是這種愛情神話。
一見傾城,再見傾國。
愛情把兩個火熱的文藝靈魂放入伊甸園。
第二天,他又來。第三天…他們已經是亂世中一團熱烈燃燒的火焰。
愛情,讓她擺脫了被賣為妓的命運。
一個月後,蕭紅誕下與前夫的女嬰,隨即送人收養。此後,二蕭同居。
1933年,一個動亂的年代,卻是蕭紅的創作黃金期。結束了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
和蕭軍情投意合,歲月靜好,讓《棄兒》,《太太與西瓜》,《腿上的繃帶》等作品陸續問世。
10月,二蕭自費出版作品集《跋涉》,引起文壇關注。
從此,三十年代中國文壇新秀的行列裡,有了蕭紅蕭軍的名字。
看過《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的讀者,對它們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有不同解讀。
這兩部分別由魯迅和茅盾作序的小說,
有人評價它是「國民靈魂的輓歌」,
蕭紅也被尊稱為「民國文學洛神」。
一個無名文藝青年如何在短短六年時間,搖身一變成為文壇耀眼新星?離不開貴人提攜。
各個歷史時期的「追星」方式不同,但道理相通,道路相通。
那時,「追星」靠寫信。
蕭軍蕭紅的追星路,開始於給魯迅寫信。
很快,魯迅有了回應。
1934年,23歲的蕭紅在上海結識了文學先鋒魯迅,二蕭成為魯迅家的座上賓。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風光格外不同。
二蕭結識到中國文壇一線作者如茅盾、葉紫以及聶紺弩、周穎夫婦等人。
魯迅與蕭紅之間到底是何種微妙關係,外人無從得知,
但是他的幫助和提攜,給蕭紅的成名之路開啟「綠色通道」,直通中國現代文學核心創作群。
1935年,蕭紅的長篇小說在魯迅的幫助下,以《生死場》為名問世,魯迅為小說作序,魯迅在序言中說評價蕭紅具有:
「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
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