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北京大學經管書苑 ,作者林毅夫
北京大學經管書苑
沉澱經典,啟迪新知。 本公眾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經濟與管理圖書事業部主辦,您可以通過點擊底部的菜單欄查找相應的功能。
中國要理直氣壯地支持和引領新工業革命
財經縱橫
★★★★★
引領新工業革命是我國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必要條件。在引領新工業革命上,我國不僅有物質條件,而且有比較優勢,並且,比現在作為最大最強經濟體的美國更有比較優勢。除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還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理直氣壯地採用產業政策,充分發揮我國在新工業革命上的比較優勢來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
中國引領新工業革命的必要性
從必要性來講,2017年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了 「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時,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一個現代化強國有很多標誌,當中一個標誌應該是人均GDP至少達到當時另外一個強國美國的一半。中國是個大國,國內有收入水平比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和收入水平比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其中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市總人口達3.5億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人均GDP要和美國的人均GDP處於同一水平。只有產業技術處於同一個水平,勞動生產率才會處於同一個水平,人均GDP才會處於同一個水平,所以,在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時在中國較發達的這3.5億人口的地區的產業技術必須和美國處於同一個水平。
本書討論的新工業革命現在已經開始了,到2049年時,一定是新工業盛行的時代。在這3.5億人所在的地區,新工業需要跟美國並駕齊驅。美國現在對中國的定位已經從改革開放以後的合作夥伴轉變為競爭對手。從美國在19世紀末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經濟體以後,一而再、再而三地對GDP規模達到美國60%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行打壓,以防這些國家威脅到美國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近期的例子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的經濟規模為美國的60%多,人均GDP超過美國,在新興的半導體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美國就利用其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霸權把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打壓下去,日本現在的人均GDP降為美國的63%,GDP只剩美國的24%。
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按市場匯率計算已經達到美國的70%,我國的華為、中興在新工業革命中的5G,已經是世界領先。這幾年美國故技重施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舉全國之力打壓華為、中興。如果美國能在新工業革命上以封鎖成功壓制我國,那麼我國就不可能實現第二個百年的奮鬥目標。怎樣才能突破封鎖?只有致力於引領新工業革命才能不被封鎖,才有可能在2049年時人口規模和美國現在人口相當的東部發達省市在新工業革命的產業、技術水平上和美國處於同一個水平,才有可能全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所以,引領新工業革命是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必要條件。
中國引領新工業革命的可能性
為實現我國民族復興的目標引領新工業革命是必要的,但是,有沒有條件實現呢?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這本書裡提出的判斷:引領工業革命的一定不是經濟和產業基礎薄弱的國家,但也不一定是經濟和產業水平最高的國家。例如,在19世紀末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是美國和德國,當時收入和技術水平最高的是英國,美國和德國在收入水平上處於追趕的階段。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在1870年時美國的人均GDP是英國的76.6%,德國是英國的57.6%。
這本書裡提到我國現在的前五大創新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現在人均GDP已經達到美國的72.9%,和1870年美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人均GDP和英國人均GDP的佔比處於大致相同的水平 。而且這五大城市的人口加起來達到8400萬,略高於德國現在人口8200萬。另外這本書裡提到我國人均GDP最高的東部七個省市: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總人口是3.5億,略大於美國現在3.3億的總人口,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這七個省市的人均GDP已經達到美國的54.5%,和德國開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的人均GDP和英國人均GDP的佔比也處於大致相同的水平。所以,我同意這本書的判斷:從人均GDP所代表的產業、技術水平等物質條件來看,我國已經有能力來引領這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這裡我想給這本書再補充一點:引領新工業革命我國不僅有物質條件,而且,有比較優勢,並且,比現在作為最大最強經濟體的美國更有比較優勢。其原因有三:
一是,如前所述,按照G20在杭州峰會上的定義,新工業革命是以人、機器、資源間實現智能互聯為特徵。這種智能互聯的新工業革命產業是新結構經濟學五大產業劃分裡的「換道超車型」產業。這種產業有一個特性,它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特別短,由於研發周期短人力資本就成了創新的最關鍵投入要素。人力資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後天的教育,二是與生俱來的天分。從教育水平來講,我們現在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研究生的教育上和發達國家比已經沒有多少差距。在技術創新上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天分,天分在人口中是服從常態分布的,從比例來講,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口是天才,這個比率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但是,對創新的成功與否來說,關鍵的不是天才佔人口的比率,而是,天才人數的絕對量。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所以,我國天才的人數是美國的4倍,在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的短周期技術研發上,我國比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有優勢。
二是,這種智能互聯的新技術研發出來後會在運用上需要有技術標準,技術標準設定權的大小決定於新技術研發國的國內市場規模的大小,當兩個國家在競爭一項新技術時,研發出來後國內人口越多、市場規模越大,由於規模經濟的原因,按這個技術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就越低,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就越強,越有可能變成全世界的標準。我國有14億人口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在2014年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所以,在和發達國家競爭新技術標準的設定上,我國的人口和市場規模讓我國具有比較優勢。
三是,若這種新工業需要硬體,我國是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給新技術從想法到產品的生產所需的時間會最短、成本會最低。這三點讓我國在與美國競爭新工業革命的引領權時處於有利的地位,這種地位不僅表現為華為和中興在5G上的技術優勢,而且,根據投中研究院的報告,成立10年之內被私募或公開市場投資人或機構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暫未上市的創業 「獨角獸」公司,2018年中國有150家,佔全世界「獨角獸」公司的46%,大於美國的107家,佔全世界獨角獸公司的33%。
政策建議
怎麼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呢?書裡建議三點:要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要著力營造審慎包容的監管環境;要維持企業縱向流動性。這三點屬於現代經濟學裡強調的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對這三點建議,我完全贊成,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隻手都必須要用,我想從有為政府的角度還想再做兩點補充。 一是要理直氣壯地利用產業政策來支持新工業革命。一個國家在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上不管是處於追趕階段,還是處於引領階段,都需要有政府積極有為的因勢利導來為創新型企業克服市場失靈。當然,處於追趕階段可能發生市場失靈的地方和處於引領階段可能發生市場失靈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因此政府要因勢利導的著力點是不一樣的。 在追趕階段,發生市場失靈的地方,可能是新產業的進入、新技術所需的人力資本的培養等有外部性,金融體制可能沒有辦法動員足夠的資本和分散可能出現的風險來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或是,電力、交通、通訊等硬的基礎設施或是營商環境等軟的制度安排不完善等,這些市場失靈難於由企業自己來克服,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來克服外部性和協調或提供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政府可動員的資源和執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須以產業政策的方式戰略性地使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幫助對創造就業、促進增長能帶來最大貢獻的新產業的企業克服遇到的市場失靈,助力其發展。 在新產業的引領階段也會有市場失靈,這是因為在引領階段,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需要靠基礎科研(R)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D)。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很有積極性,因為成功開發出來新產品、新技術可以得到專利,會帶來市場壟斷的地位和利潤。基礎科研的產出則是論文,屬於公共產品不能獲得專利,企業不會願意去做,但是,如果沒有基礎科研的突破,企業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將會是無源之水。因此,在引領階段,政府因勢利導的主要著力點在於支持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所需的基礎科研。同樣,政府可以用來支持基礎科研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做的基礎科研是無窮的,政府也要以產業政策戰略性地使用可以用來支持基礎科研的資源和能力,以因勢利導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的出現。這實際上是美國等處於技術領先的發達國家一直在做的事,所以,Mazzucato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政府稱為「企業家型政府」的原因。
所以從上述角度來看,除了這本書裡所講的市場環境的建立,我國政府也必須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不要因為美國攻擊「中國製造2025」,以及國內一些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人反對產業政策,就否定政府在新工業革命上的作用。我在許多場合和著作中一再提到,沒有看到一個發展中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而能成功追趕上發達國家,也沒有看到一個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而能夠繼續引領新產業的發展。在當前新工業革命已現端倪的形勢下,德國推出了「工業4.0」,美國推出了「美國先進位造業領導戰略」的產業政策,我國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理直氣壯地採用產業政策,發揮我國在新工業革命上的比較優勢來引領新工業革命。
二是我國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開放對新工業革命非常重要,首先,這是因為新工業的規模經濟很大,單單靠國內市場,即使是最大的市場,規模和全世界的市場比還是後者更大。其次,我國需要引領新工業革命來打破美國的封鎖,但是,也不可能每項技術都靠自己來發明。我國還是必須和過去一樣,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包括技術資源。美國可能會圍堵我國,壓制我國。對美國,如果美國繼續封鎖打壓我國的新工業革命的產業,我國要當仁不讓,「以牙還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美國之所以這麼霸道是想維持「世界老大」的霸權地位,但是,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無法支撐起這些國家爭霸世界的野心,他們首先考慮的會是如何更好地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使自己的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們要參與新工業革命甚至在新工業革命的某些領域取得領先,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取得突破後必須有巨大的市場才能收回投入的資金,並積累資金支持下一項技術突破。所以,對我國來說,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法寶,對其他國家來說同樣是重要法寶。
在美國以封鎖作為手段來打壓中國甚至其他國家以保持其霸權地位時,我國要繼續深化開放,讓其他國家分享我國技術創新、經濟快速發展和巨大市場的好處。在開放的世界貿易中,小國得到的好處會大於大國,中國按市場匯率計算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30年左右有可能就會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在2014年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如果我國繼續深化開放,美國之外其他對我國開放的國家和我國貿易往來得到的好處會比我國得到的還更多。而且,自2008年以來每年全世界30%左右的增長和市場擴張在我國,將來還會更多,這樣只要我國保持並且不斷深化開放,美國之外這些國家會從和我國的貿易往來中得到的好處比和美國貿易往來得到的好處多,對他們的新工業革命而言,也不能失掉中國這個巨大而且快速增長的市場,這些國家也就不會犧牲他們國家自己的利益去維護美國的霸權,美國想以圍堵來壓制我國實現新產業革命的企圖也就不會實現。
(林毅夫: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財經縱橫」林毅夫:中國要理直氣壯地支持和引領新工業革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