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2021-01-07 中國教育在線

  本文根據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王樹國2020年11月21日在「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的主旨報告整理而成。

  摘要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大國之間的博弈,這些重大事件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現代人類文明核心價值所在。推動人類文明融合、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揮智慧,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背景,分析高等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研判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變革路徑,闡述西安交通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的發展理念與探索實踐,以期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鑑。

  關鍵詞

  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機遇、迎來新挑戰,這對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框架和模式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這一系列問題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演進與變革趨勢的自覺關切和積極回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的主要推動力來源於21世紀發生的三個重大事件。一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其來勢之猛、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單一領域率先突破,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涉及所有學科、所有領域、所有行業的全方位的爆發,是一場席捲世界的社會大變革,完全是一個質的躍升。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向人類社會提出了何去何從的重大命題,考驗著各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和現行治理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當然也包括高等教育。三是大國之間的博弈。在工業革命逐漸開展以及人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差異所形成的紛爭和較量也在不斷加劇。

  這些重大事件昭示我們,保守主義和單邊主義必然湮沒在時代大變革的洪流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現代人類文明的追求方向與核心價值所在。而推動人類文明的融合發展,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揮智慧,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世界也正在經歷一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面對如此全面而深刻的時代變革,大學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先進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引領者、示範者、推動者,發揮高等教育對國家戰略發展的支撐服務作用。

  (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圍繞教育科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明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前進方向,提供了大學建設的根本遵循。我們必須吃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的重要論述的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工作要求。

  一是要化危為機,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必須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全方位、多領域的突破,任何學科、任何領域、任何行業都深處其中。只有把握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二是要加強攻關,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重要的科學領域要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讓世界看到,人類未曾涉足的領域還有很多。時代的進步需要有前沿技術作引領,需要我們瞄準當前「卡脖子」的關鍵領域,著眼新興學科、交叉融合、前沿領域,勇於開拓、探索前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是要傳播文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快速變革,給哲學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人類文明歸結到最後是文化,文化是人類文明真正的載體。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傳播文化、弘揚文明的主渠道,要豐富文化內涵,創造先進理論,推動學術繁榮,做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傳播者。

  四是要重視人才,辦好中國的高等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真正實現創新的是人才,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究底是人才的競爭。要堅持黨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辦好自己的事,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同時,充分吸取借鑑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博納眾長、為我所用。

  五是要順勢而為,站在歷史的正確一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儘管會出現回頭浪,也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無法阻擋。面對矛盾不要迴避,只有直面矛盾,解決矛盾才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只要站在歷史的正確一側,利用好一切機遇擴大開放、選擇合作、促進共贏,人類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就一定能夠繼續推動全球化發展。

  (二)充分借鑑先進觀點和實踐

  世界經濟論壇的發起人施瓦布先生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和人類以往任何一次轉型截然不同,它將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消除界限,意味著大學與社會的全方位、多維度融合,既是供給與需求的直接融合,也是「大學與社會的反向交流」。英國學者吉本斯和斯考特也指出,更符合實際的科學應該是回應它周圍環境的需要,要在大學的圍牆之外尋求發展。

  世界各國對高等教育發展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積極探索,對我國高校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借鑑意義。在美國,由大學校長和社會企業家聯合組成了民間組織——美國競爭力委員會(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其使命是提高美國生產力,提升生活水平,確保美國在全球市場取得成功。他們提出「創新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沒有創造價值就不能叫創新,只能叫發明。」這實際上明確了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社會服務。美國歐林工學院提出,工程師的工作要以願景而不是技能為基礎,因此,要採用項目導向的培養模式,不僅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代表了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若干特點。

  自19世紀中後期服務社會成為大學的重要功能以來,發揮自身功效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就成為世界各國大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大學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自身得以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在支持大學發展中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二者在相互融合發展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三)高等教育應該與社會深度融合

  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存在著以下特點:一是知識的壟斷已經不復存在,大學不能繼續高高在上。二是產業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三是知識更新的高頻節奏催生新的培養模式。四是市場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在催生科研方式的轉變。

  社會在一些領域已經走在了大學的前面,科學已經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如果大學不持續進行改革,就會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最終被歷史所拋棄。

  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科學的進步,這種推動是極為強烈的,突破了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界限,突破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大學不能再充當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必須要跳出以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封閉小圈子,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的深刻變革和必由之路。

  二、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路徑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於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歷史機遇,國家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將在此次工業革命中盡情展現。如果抓住了機遇,那麼以後人類社會最先進的技術、最發達的產業將會在中國磅礴發展。面對如此重大的機遇,作為國家脊梁的高等教育義不容辭,應當勇於探索變革路徑,積極回應時代問題。

  (一)回應世界的關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要求大學進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通過競爭加速國際化進程,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創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學。處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一流大學的發展趨勢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標準應該是大學為世界所作出的突出貢獻。首先,大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學術機構,世界一流大學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者,有責任也有能力運用智慧和知識發現,揭示和解決社會複雜問題。對人類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僅是大學內涵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衡量大學地位的顯著標誌。一直以來,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被世人所讚譽,一個重要的緣由就在於其為人類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突出貢獻。其次,如果沒有頂尖的原創成果,就不能稱之為世界一流大學。突出大學對世界的貢獻,就是要以原創性貢獻為主要內容。世界一流大學是人類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貢獻者,要想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做出獨創性、開創性的成果,在政治、經濟、教育、學術等各方面奠定「世界一流」的地位。

  (二)回應國家的關切

  大學的發展與國家的興盛衰落緊密相關,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彰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我國一流大學的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大學建設的先行者、主力軍和國家隊,一流大學的建設成效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總體水平和內涵式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意味著紮根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必須緊跟時代發展腳步甚至是超前於時代發展,站在國家角度思考問題,放在全局視野推動研究。在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引領時代,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引擎中展現作為,在錨定國家重大科學技術中解決「卡脖子」問題,造就真正服務國家的棟梁之才,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民族振興和國家進步作出卓越貢獻、擔當歷史重任。這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使命所在,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

  (三)回應社會的關切

  高等教育不僅事關人才的培養,更關乎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育,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核心競爭力的增強。無論是人才培養、辦學特色,還是科學研究、學術實踐,大學都離不開與社會的融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乘勢而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背景下,大學的社會定位也應當與時俱進,實現並完成好「智力支撐、服務引領」重大使命。

  能否深入發掘、分析、回應社會的巨大需求,是衡量大學與社會融合程度的重要標誌。大學擁有高端的科研基地、集中的科研水平和高層次的科研人才,既具備產出科研成果的主觀條件,也具備將科研成果投入到社會一線的客觀條件。要建立服務社會的直接機制,變被動為主動,在觀念、思路和方法上轉型升級,實現觀念再造、思路再變、方法再新,積極向政府和企業推送優秀成果,實現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和驅動力的本質飛躍。

  (四)回應人民的關切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作為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大學,作為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高等學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將「為人民服務」放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四個服務」的第一位,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更是專門將「為人民服務」納入法律範疇。大學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完善教育體系,始終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使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真正滿足我國由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人才大國到人才強國的轉變。同時,高校要建立健全學生資助體系、特色招生體系、資源分配體系、就業指導體系等,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三、西安交通大學的發展理念與探索實踐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與高等教育變革的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學以「四個面向」為指導思想,致力於打造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打造國家重要戰略性平臺,建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形成了「四個融合」的理念:在學校內部融合方面,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在大學與社會融合方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在大學與產業融合方面,主動打破學校的圍牆,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在國家之間融合方面,面向國際社會,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一)推動學校內部融合

  為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有機組合相關學科,構建了29個研究院、300多個研究平臺。通過打破物理空間的隔閡,鼓勵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了解跨學科領域,研究跨學科問題,在實踐項目的牽引下,完成大學的培養計劃。如,學校在創新港一幢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泓理樓中,將集成電路、工業軟體、人工智慧、大數據、數學中心集成起來,以幹部任職互兼為抓手,以項目推進為主線,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重大任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力爭實現人工智慧、大數據信息化領域的突破。

  (二)推動大學與社會的融合

  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學校瞄準影響國家乃至世界未來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超前謀劃、提前部署,先行先試、摸索前進,在服務國家戰略中不斷明晰自身定位、推動學科發展,深刻理解什麼是國之大者,積極承擔為國家扛使命、扛責任的任務,積極建設給國家「打糧食」的工程。如,學校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儲能專業,建立能源科學研究院,解決人類未來發展清潔能源的供給問題;在核聚變、鈉冷快堆等方向,利用國家級平臺組建一批大科學裝置。雖然大部分裝置還未獲批,但依託企業、行業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率先向前發展。只要學校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定會作出對人類社會的有益貢獻。

  (三)推動大學與行業的融合

  為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圍牆,主動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學校提出了「跑五」的理念和目標:聚焦本學科領域中全球排名前五的高校、本行業中排名全球前五的企業等,聚焦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各領域國家重大研發計劃,然後再進一步研判分析學校在這前五個學科、前五個企業、重大研發計劃中的參與度。以計劃、目標、任務倒逼科技工作者在時刻的反思中尋找答案,在對外的交流中明確不足,在不斷的奔跑中推動發展,尋找社會的需求,探尋行業的前沿,明確大學的任務,推動領域的融合。創新港的每棟樓裡都有若干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兩百多家企業已經先後進駐創新港,實現研究院與企業深度融合,真正打通圍牆阻斷,推進產學研一體化。

  (四)推動國家之間的融合

  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西安交通大學在2015年領銜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開放合作、倡導多元文化交流互鑑,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間的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迄今為止,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151所高校成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員,形成了遍布世界五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臺。

  在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和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貫徹「設計未來」的理念,成立了聯合設計學院,促進學校學科交叉,推動中外合作人才培養,使更多工程、設計領域的相關學科參與進來,全面促進學科交叉和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使兩校在開放合作的國際化交流平臺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真正評價一所大學的是歷史,是實踐,是人民。他們所能記住的,是一所大學為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的貢獻。身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認清當前的形勢、挑戰與任務,適應21世紀大學新形態,推動自身變革與發展,不斷書寫歷史新貢獻。

  作者

  王樹國,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教授,陝西西安 710049;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 100191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1-4,9頁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
    迄今為止的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1760年以蒸汽機為標誌,所有重要的生產力應用都用上了蒸汽機動力;第二次是1870年前後進入電氣時代,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都電氣化,大大提升效率;第三次是1980年後開始進入的計算機信息革命時代,這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而巧合的是,前兩次工業革命基本上都經歷了100多年左右,才孕育出下一次工業革命,以此為經驗,簡單類推,發生在1980
  • 邂逅量子力學家卡普拉(上)-生命的系統觀第四次工業革命
    關鍵詞:卡普拉,生命的系統觀,第四次工業革命東西對話,正在計劃與卡普拉的在線直播交流,歡迎關注。
  • 「氫」會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嗎?優酷《未來圖鑑》尋找人類前路
    (原標題:「氫」會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嗎?繼第一集的病毒迷思後,本集將目光放在了可能即將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上。
  • 兩所大學人事變化,廣東高等教育再奪第一
    在高等教育方面,以往廣東省擁有的三個「第一」,現在變成了四個。今天咱們就聊聊前三個「第一」是什麼,第四個「第一」是哪來的?分別位於深圳和廣州的深圳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都是廣東省和各自所在的城市傾力打造的省屬重點大學。12月初,兩所大學的人事變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深圳大學原黨委書記劉洪一和廣州醫科大學原校長王新華,都已經不再擔任原職。
  • 《當我們海闊天空》電影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為背景
    該片由陳靜、婁毅執導,匯集劉秋實、劉奕暢等多位演員,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為背景,以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載體,塑造新時代中國青年形象。該片將於‪6月6日全國上映。  年近百歲的中國教育學界泰鬥、中國高等教育學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本色出演,這也是他的銀幕首秀。有一場戲原計劃需要拍攝3個小時,考慮到潘懋元剛做完手術,身體較為虛弱,劇組特地為他安排了替身。
  •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理解第四次十字軍東徵
    為了理解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乃至整個十字軍運動的來龍去脈,必須對中世紀義大利地區的商業活動背景進行必要的梳理。現代的歐洲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從10世紀晚期開始,在擊退入侵的薩拉森人(對當時的阿拉伯穆斯林的泛稱,尤其特指入侵地中海的阿拉伯海盜)之後,由於氣候變暖、生產恢復以及人口增長等因素,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發生了一場「商業革命」。
  • 為什麼說「5G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到底有哪些推動和影響?
    為什麼說「5G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到底有哪些推動和影響?5G 技術不僅帶來了更快的連接速度和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也為製造業,微電子及集成電路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很多年前,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就已提出,但總體比例還是很小,聯網設備涉及的應用也都還很淺。主要原因在於目前網際網路在時延和可靠性方面還達不到要求。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回顧工業革命時代,蒸汽機和鐵路時代,電力、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時代,汽車和大規模生產時代,以及信息技術革命時代,您如何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待人類社會歷史上五次科技革命所發生時代的需求變化?現在我們正處於第五次科技革命周期中的拓展期,即物聯網時期,您如何從世界的角度,看待最新科技進步對滿足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的變化?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您有什麼樣的預測?
  • 順應變革潮流 共迎機遇挑戰——世界媒體峰會第四次主席團會議成果...
    新華社上海11月19日電 題:順應變革潮流 共迎機遇挑戰——世界媒體峰會第四次主席團會議成果綜述  新華社記者 王子銘 成欣 陳愛平  媒體,民心相通的橋梁,交流合作的紐帶。  十年前,首屆世界媒體峰會應運而生,全球主流媒體在北京共襄盛舉;十年後,黃浦江畔久別重逢,即將開啟嶄新徵程。
  • 紀錄片《世界歷史》39 英國工業革命
    所謂工業革命,簡單地說,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以工廠製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的過程。工業革命不僅使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社會變革。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然後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擴散開來。1. 英國工業革命起源——英國棉紡織業英國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的機器發明與使用開始的。
  • ...時期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今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高等教育多樣化不斷發展。研究型、應用型等各類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實力不斷增強。持續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服務能力、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以本為本」深入人心。
  • 一周影事|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舉行:業界領軍人物展望...
    :業界領軍人物展望5G時代  ◎ 北京市發放千萬元觀影券助力電影市場復甦  ◎ 七夕單日票房達5.2億  ◎ 互動電影《夜班》登陸北影節  ◎ 《影院維護知識問答》第二十七期  ●●●  1  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舉行:  業界領軍人物展望5G時代
  • 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啟動儀式在廈門舉行
    中新網廈門12月9日電 (黃詠綢)2020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論壇8日在廈門舉行。當天會上,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正式啟動。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時強調,中方願與各方一道加快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並宣布將在廈門建立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我認為這一舉措是標誌著推動各國之間務實合作的一個非凡旅程的起點。」新開發銀行副行長阿尼爾·基肖拉在論壇上表示。
  • 《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6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研製發布《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著重從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兩個方面,系統全面地分析三大區域高等教育狀況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 重大疫情下跨境高等教育中的學生管理研究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跨境高等教育學生管理的內涵與研究意義  作為受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教育領域之一,跨境高等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備受關注。[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了遏制病毒的傳播,幾乎全球的高校都在疫情防控的政策指導下關閉校園,線下跨境高等教育遭受重創。基於此背景,本文將跨境高等教育的線下部分作為分析和討論的主要對象。  作為決定跨境高等教育成果和質量的重要環節,學生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承受著來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
  • 預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分支機構學術年會即將召開
    12月19日首屆中國教師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研討會一、會議主題主題: 新時代推進教師教育現代化主要議題:>1.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擔當與使命;2.智能時代教師教育變革與人才培養;3.「十四五」教師教育發展特徵與規劃;4.教師教育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
  • 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下來是什麼革命
    學徒制是在世紀的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發展中產生。但是隨著傳統行會的衰落以及工業革命的進行,傳統的學徒制遭到毀滅性的衝擊,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出現催生著學徒制的誕生,封建莊園的逃亡農奴成為主要的學徒來源。中世紀的城市是商業以及手工業的聚集地,在城市這塊土壤上面孕育出了行會學徒制。
  • 紀錄片| 《世界歷史》第39集:英國工業革命(含解說詞)
    所謂工業革命,簡單地說,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以工廠製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的過程。工業革命不僅使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社會變革。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然後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擴散開來。1. 英國工業革命起源——英國棉紡織業英國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的機器發明與使用開始的。
  •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編者按: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