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三劍客圖》又名《三十三劍客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版畫,作者任渭長。金庸曾依據第一圖「趙處女」寫成《越女劍》 ,是老爺子唯一的短篇小說,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的第十五部作品。金庸的原意是要為這三十三個劍客都寫出一篇故事來,一反「小說插圖」的常態,以達到「為圖畫插入小說」的神奇效果,可惜不能如願,寫完第一篇再也寫不下去了。藝術創作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不因人為而改變,不因名氣而遷就,金庸亦不例外。
金庸便改變思路,按著圖意翻查眾多筆記雜錄,或加考證,或作白話譯寫,或附評論,為三十三幅圖畫作起了小傳,其中《虯髯客》、《聶隱娘》、《紅線》、《崑崙奴》四個故事眾所周知,金庸未再詳細敘述,而是附錄了文筆極好的原文,比較生僻的故事,則將原文內容全部寫出,附在《俠客行》一書之後。今天我們來談一下第二圖「虯髯客」的故事。
「虯髯客,隋末人,姓張行三,赤髯如虯,故號『虯髯客』。時天下方亂,欲起事中原。於旅邸遇李靖 、紅拂 ,與紅拂認為兄妹,因李靖得見李世民 ,以為『真天子』,乃遁去。悉以其家所有贈靖,以佐真主。臨行云:『此後十年,當東南數千裡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也。』 貞觀十年, 南蠻入奏:『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餘國 ,殺其主自立。」』靖知虯髯客成事,歸告紅拂,瀝酒賀之。」
這段故事見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收錄於《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三。《虯髯客傳》以楊素寵妓紅拂大膽私奔李靖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隋末有志圖王的虯髯客在「真命天子」李世民面前折服並出海自立的故事, 曲折反映了廣大人民厭惡戰爭,期待天下太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小說成功刻畫了李靖、紅拂、虯髯客這三個人的形象,後世因稱他們三人為「風塵三俠」。 該小說對後世影響頗深,明代張鳳翼和張太和先後所撰劇本《紅拂記》,凌初成雜劇《虯髯翁》,均據此演繹而成。
金庸對《虯髯客傳》評價極高,他說:「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又說:「這篇傳奇為現代的武俠小說開了許多道路,有歷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歷史;有男女青年的戀愛;男的是豪傑,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裝逃亡;有權相的追捕;有小客棧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有尋仇十年而終於食其心肝的虯髯漢子;有神秘而見識高超的道人;有大量財富的慷慨贈送;有神氣清朗、顧盼生輝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驢子、馬匹、匕首和人頭;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的大戰;有兵法的傳授……所有這一切,在當代的武俠小說中,我們不是常常讀到嗎?這許多事情或實敘或虛寫,所用筆墨卻只不過兩千字。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都寫得生動有致。藝術手腕的精煉真是驚人。當代武俠小說用到數十萬字,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金庸著重的是這篇傳奇的文藝手法與文學史上的意義,今天我也不妨來個「反其道行之」,著重介紹一下歷史:小說中幾位真實人物的故事。「風塵三俠」中的虯髯客與紅拂女自是虛構人物,李靖是真實人物,其他隋煬帝、楊素、李世民、劉文靜都為真實人物,這五人中,隋煬帝、楊素、劉文靜此處從略,重點關注一下李靖與唐太宗李世民。
李靖(571-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人。傑出軍事家,隋朝涼州刺史韓擒虎外甥。
李靖儀表魁偉,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李靖著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射鵰英雄傳》中有兩人的姓名與李靖有關,人物性格、命運亦有類似之處。這兩人為黃藥師與郭靖。黃藥師的原型或來源於李藥師,其相同處在博學多才,李靖一生出將入相,能文能武,不但是常勝將軍,且有兵書傳世,其文字功力也十分不凡,代表作《上西嶽大王書 》:
「布衣李靖,不揆狂簡,獻書西嶽大王殿下。
靖聞上清下濁,愛分天地之儀;晝明夜昏,乃著神人之道。又聞聰明政直,依人而行,至誠感神,信不虛矣。
伏惟大王嵯峨擅德,肅爽凝威;為靈術制百神,配位名雄四嶽;是以立像清廟,作鎮金方。遐觀歷代哲王,莫不順時禮祀。興雲致雨,天實肯從;轉孽為祥,何有不賴於乎?靖者一丈夫爾,何得進不偶用,退不獲安,呼吸若窮池之魚,進退以失林之鳥,憂傷之心,不能己已!
社稷凌遲,宇宙傾覆,奸雄兢逐,郡縣土崩。遂欲建義橫行,雲飛電掃,斬鯨鯢而清海嶽,卷氛祲以闢山河。使萬姓昭蘇,庶物昌運,即應天順時之作也。又大寶不可以望,據欲扙劍謁節,未有飛龍在天,捧忠義之心身,傾濟世志,吐肝膽子階下,惟神鑑之。願告進退之機,得平生之志。有賽德之時,終陳擊鼓。
若三問不對,亦何神之有靈?然後即靖當斬大王之頭,焚其廟建,縱橫之略,亦未晚也。惟神裁之。」
郭靖之名,雖說取自「靖康之恥」,但他的一身武藝,忠心為國,率軍徵戰,保衛大宋的人物設定,多多少少可與李靖的一生功業有所聯繫。
李靖祖籍三原,很巧的是,筆者就在此地工作。此地不僅有李靖故居,更有其塑像,李靖已堂而皇之地成為縣城的城隍,民眾敬仰膜拜,香火旺盛不絕,三原縣城隍廟是保存非常完整的古蹟,堪稱縣城的旅遊標誌。《三原賦》一文寫道:
「廟曰城隍,縣城之標誌也。建於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歷六百載風霜雨雪而完整屹立者,先祖之智慧畢見,巧匠之血汗結晶,與長安之城牆交相輝映。
規模宏偉,結構謹嚴,體形和諧,『畢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廟門木牌坊書『威靈昭應祠』,下蹲石獅,東西對視,兩側有人字牆,『蒼龍訓子』位東,『魚龍變化』於西,兩廊壁分嵌嶽武穆《前後出師表》刻石。昔日戲樓有木刻楹聯,其詞為:『假貌寫真情,莫閒看鏡花水月;新聲傳舊事,須認作暮鼓晨鐘。』中院殿廡周環,曲屋連屬,畫棟雕梁,庭院深深深幾許,此之謂也。」
故事中提到李世民,評價極高,可謂天生雄主,「俄而文皇到來,精採驚人,長揖而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煒如也。」虯髯客一見之下,心灰意冷,即知中原事不可成,「此世界非公世界」,從而遠赴扶餘,建功異域。這一節巧妙地融入歷史真實,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金庸的寫作很好地繼承了此種風格。
歷史上,唐太宗率兵徵伐,開疆拓土,虛懷納諫,輕徭薄賦,開創出「貞觀之治」23年,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乃至整個唐王朝300年的統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貞觀政要》成為後世政治家的必讀書目。但是說到他皇位的合法性,那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發動兵變,先後殺死太子建成、齊王元齊,隨後逼得父親退位,對這一段歷史,儒家學者多有非議。《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旅美學者黃仁宇就認為,李世民重用魏徵是給別人看的,他的「三個鏡子」理論是在作秀。他登上皇位的手段太不堪了,他就要越發顯出雄才大略,好像自己才是「正統」。另一方面,他篡改了原本的史書記錄,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太子建成與齊王元齊的壞話,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歐陽修《新唐書》:「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吹捧之意甚濃,然亦有客觀評價;「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 《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死也是個笑話,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服食丹藥,終於汞中毒而死,年僅五十二歲。
毛潤之有詩曰:「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最傑出的四個皇帝,前兩者似乎偏於武功,後兩者似乎偏於文治,其實只是我們的錯誤印象而已。秦始皇不僅滅六國、擊匈奴、修長城,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漢武帝不僅大敗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同時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任用董仲舒、司馬遷、東方朔等文人。
據金庸考證,真正的虯髯客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本人。唐太宗的武功不在秦皇漢武之下,他殺死哥哥弟弟,逼父親退位,他是我們口中的「天可汗」,還是一個篡改歷史的陰謀家?
我們不禁要問一問:到底何為真實?究竟何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