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SHOWs
Artist: Cui Yanmin
崔延敏
北京電影學院藝術學碩士在讀
◉ ◉ ◉
攝影對我來說如同感官的延伸,自我感受的投射,是一種通感的媒介。某些元素與形象會使我的視覺神經產生不同的感受,我的攝影就是將這些感受視覺化,把自己接受到的感官刺激轉化成影像。
攝影是關於光、時間和感光材料特性,光是本原,時間是過程,感光材料特性形成物料特性,三者結合構成攝影作品。
而我將感受視覺化的作品也是基於光、時間和感光材料特性的綜合運用。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2017)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光學上,牛頓環是一種薄膜幹涉現象,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線相互幹涉而形成的幹涉條紋。膠捲這種感光材料的捲曲特性,極易產生牛頓環。久而久之,膠片中拍攝的內容對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而牛頓環卻幹擾了我的視覺神經,以至於我在閉目或睡眠中頻繁出現,這種圖案的抽象線條有一種眩暈迷惑的感受。
◉
思維導圖(2018)
Mindnode
作品闡釋:
在電腦前寫作時,我時常會陷入無處下手的窘境,而電腦總會在我停止操作十分鐘後,準時啟動屏幕保護程序。屏幕保護程序這種視覺影像與我在窘境下產生的焦慮形成了共鳴,使我心煩意亂,有時也為我找到靈感。
我選擇以膠片拍攝主要還是考慮到適用性的原因。
《逝者如斯夫》一整卷膠片的規格,這用感光元件規格單一的數字相機很難實現。《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基於牛頓環的光學現象完成的,所以也不能使用數字相機。其它四組作品是可以通過數字攝影完成,但是數字相機對長時間曝光和多重曝光成像,都是基於算法計算生成的,而這種特性與膠片的特性差異明顯。
相比之下,數字相機的效果很像Photoshop中圖層疊加的效果,所以我更喜歡膠片中留下的時間與光的痕跡。不過最終的影像工藝還是會用藝術微噴,這也是目前最適合我的影像的呈現方式。
逝者如斯夫 (2017)
Time Elapsed
時間的形態會產生獨特的感受。因為時間本身的抽象性,攝影所捕捉到的瞬間,並不能表現時間會流逝的特性,而以電影的方式記錄一段時間,只是瞬間的堆積,也存在幀與幀之間的空隙。利用長時間曝光,在感光材料上則能記錄時間在空間裡穿梭的痕跡,呈現另一種視覺效果的時間形態。
局部 Part
◉
日出·印象 (2017)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作品闡釋:
在拍攝了一段時間的針孔攝影之後,我經常會夢到自己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穹頂之下,光從頭頂直射下來,仿佛太陽照射。夢中所處的這樣一種環境似乎與針孔相機的結構類似,我所看到的太陽如同膠片從針孔中感光,產生印象派一般的色彩感受。
攝影不僅是文獻,更是當代藝術。在2017年4月託馬斯·魯夫來過中國後,我對抽象攝影有了新的認識,託馬斯·魯夫的《Zycles》讓我重新認識了抽象影像,這時候再看到牛頓環,我覺得它可以成為獨立的抽象攝影作品。另外,拉格納·基亞爾坦松關於情感的藝術表演,也使我確信將感受視覺化的攝影創作是值得嘗試的。
自1920年代前後的先鋒藝術以來,抽象攝影也算是攝影史上很有淵源的類別。抽象攝影對於我是用影像語言表達複雜的視覺感受,無關價值、意義或是宏大敘事,區別於紀實和文獻的維度。
於我而言,抽象攝影比紀實攝影更能表達心中的複雜感受。相機的機械複製是紀實攝影的利器,而我更希望相機能主觀複製,即對感受的視覺化呈現。在後人類時代,可能情感和感受是人類與機器和人工智慧最主要的區別之一。
前意識(2018)
Preconscious
作品闡釋:
這是我對視覺影像產生的感受反應,視覺影像包括電影、電視等各種形式。弗洛伊德認為,有些事情在特定時間無法記起,但是經過冥思苦想之後卻可以回憶起來,那麼這件事就存在於我們的前意識中。觀看視覺影像的感受因人而異,我對某些視覺影像,比如不會記得某部電影的內容,但我會對某些鏡頭產生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其會在我腦中不斷重播,以此保持前意識中「看過」的記憶。
◉
記憶的重疊 (2018)
Overlap of Memory
作品闡釋:
我對時間的另一種感受。有些事情,我每天都會重複做,比如去某個地方,經過某些路線。如果每天在相似的時間經過相同的空間,就會讓我回想起之前每天在此的經歷,這樣我的視覺神經中會發生不同時間疊加在同一個空間中的感受。
春熙照相館×崔延敏の聊天記錄
你的照片為啥都是虛的模糊的?
我所拍的照片屬於抽象攝影的範疇,都是關於我的感受的視覺化呈現,攝影對我來說如同感官的延伸,自我感受的投射,是通感的媒介。
在考慮創作媒材的時候,你會有哪些特別的考量呢?為什麼選擇膠片?
首先還是考慮適用性。比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基於牛頓環的光學現象完成的,產生於膠捲捲曲的特性,所以不能使用數字相機拍攝。《逝者如斯夫》一整卷膠片的規格,這用感光元件規格單一的數字相機也很難實現。
你的創作往往是以一些模糊的感覺,比如 「焦慮」「夢」這樣的意象進入,這些感受可以具體嗎?談談你採取這樣的方式背後的一些思考?
我拍的影像是模糊的,但是感受的來源都是具體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源於掃描膠片中頻繁出現的牛頓環,這本來是具體的光學現象,只不過獨立出來就成了抽象的線條和圖案。《思維導圖》拍的是電腦的屏幕保護程序,平時屏保出現時我一般都不會在電腦前,但是寫作時就不一樣,屏保出現時,往往都是我沒有靈感正在發呆,這時屏保就會讓我更焦慮,或者找到繼續寫的靈感。其它幾組作品也都有具體的感受來源。每組作品在拍攝之前,我並不能具體知道最終呈現的效果是怎樣的,我只能從獲得的影像中尋找與感受相似的。
當下,製作和獲取圖像的方式更為便捷,從銀鹽到數碼你如何看待這種變化?抽象的表達是否用屏幕更為有效?
從銀鹽到數字,獲取影像的方式不同,也影響創作的方式,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新技術對舊技術的淘汰,而是豐富,是攝影的範疇、獲取影像的方式的豐富。更古老的銀版、溼版,還有各種印相工藝,等等,我覺得它們在當代也都是有價值的,具體看創作者的創作需求了。當代攝影也屬於當代藝術,攝影更多元化,任何獲取影像的方式都是值得創作者嘗試的,攝影與別的材料結合也值得嘗試。
我最早並不確定牛頓環值不值得拍成作品,後來是託馬斯•魯夫的《Zycles》讓我確信這是值得嘗試的。我的理解,《Zycles》是探討數字攝影背後的算法對攝影方式帶來的變化。抽象攝影大概也有100年的歷史了,我不認為抽象的表達一定要用某種媒介才更有效,我覺得是否適用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數字式的《Zycles》非常有效,歷史上膠片式的作品也很棒。
分享一些你最近的閱讀。書、電影、展覽、網頁。
最近比較關注後人類、後人文的話題,所以,書看了伊格爾頓《理論之後》,電影在重看一些科幻系列,《銀翼殺手》《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動畫版這些。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
更多原創作品
冷處理
美國隊長|把一切講給風
不朽的林泉
中原遺址影像考|朝鮮旅行指南
南方公園|寂寞先生|海邊龍王
凡塵
識別他的頻率
目鏡|暗湧|物外|致幻
濬縣正月廟會|消失的間隙|植物數字生活
城市博物館|惠濟河
Imprisoned Tourists
長安大雪天|路遇與詩|諸神隨意|隱匿的日常
環形監獄城市
孤獨及其他|風與荒野與時光|遊蕩阿勒泰
召與荒野
"52Hz"
The other
生|自由生長|凱裡斷章|光乎
碎戲小城|午夜劇場|漫長的告別
所有的交流都令人感傷
一本精神分析辭典
靜靜地相依|戀愛之戰|欲言又止
「31」
旅霧
"The Room"
空風景|寡淡|一塊紅布|視覺的空間
食草尋光集
與他們在一起的九天九夜
劇痛
重返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