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拍攝嬉皮笑臉,「一點正經沒有」的賀歲片成名的馮小剛導演,頭些日子忽然一本正經地談論起民族大義來了,這就很有一點喜劇的意味了。
馮小剛是在一部新電影的首映禮上說這番話的。 他說,
這部電影得以成功上映來之不易,「我也不停問自己,每次看到管虎的難過憋屈,一部這麼高藝術水平、一部題材有民族大義的電影,為什麼要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
馮小剛的這番話可謂欲言又止,我看了報導後頓時充滿了好奇心。「我也不停問自己」,馮導在說誰?誰有能力「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
是指去年春夏之交,這部電影將映未映之時,站出來批評這部電影的那些觀眾嗎?
可是,批評電影,難道不是觀眾的天然權利嗎?在世界電影史上,可曾有過不允許觀眾批評電影的規定或者傳統?如果一部電影受到了觀眾的批評,就是「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那麼這「創作者」也未免太過玻璃心了吧?
還有一種可能,馮小剛是指導致這部電影臨時撤檔的「技術原因」了。
但「技術原因」有什麼好抱怨的呢?與其覺得受「折磨」,還不如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難道不是嗎?
02
不過,今天我並不想過多地追問馮小剛的抱怨是指向誰的,只想心平氣和地同他討論一下「民族大義」的問題。
在馮小剛的語境中,似乎只要是「抗戰題材」,就是「民族大義」,別人就只能納頭便拜,不能批評,否則就是有違「民族大義」。
馮小剛真是大錯特錯。 如果馮小剛真這麼認為,那就是糊塗;如果他不是真這麼認為,而只是假裝這麼認為,那就是蓄意欺騙。
03
歷史事實是,在抗日戰爭中,始終存在兩條對立的抗戰路線。
一條是毛主席、共產黨制定、執行的全面抗戰路線,即依靠人民群眾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戰的路線,這是真正體現「民族大義」的抗戰路線。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分析了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指出其包含著極大的危險性,有可能使抗日戰爭遭遇嚴重失敗。
毛澤東主席在會議上指出,應該使我們共產黨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必須與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作鬥爭。
會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包括進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良政治機構、改良人民生活、維護抗日民族團結等,這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化。
全面抗戰路線的本質,是把戰勝日本侵略者,爭取中華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放在第一位,階級利益放在第二位。
從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到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將全面抗戰路線貫徹始終。儘管國民黨頑固派先後發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儘管出現「皖南事變」這樣給新四軍造成重大傷亡的嚴重事件,共產黨對國民黨仍然採取了以鬥爭求團結,有理有利有節進行反擊的方針,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直到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04
與毛主席、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相對立的,是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即片面依靠政府和軍隊,排斥人民群眾參與的抗戰路線。
這條路線的本質,就是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利益,更具體說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利益凌駕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之上。
用蔣介石自己的話來表述,就是
「抗日是政府的事」、「侈言抗日、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
在蔣介石的詞典裡,「九一八事變」時絕對不抵抗是「民族大義」,和日本籤訂「何梅協定」放棄華北也是「民族大義」,胡宗南的一戰區幾十萬大軍不去抗日前線,專事包圍陝甘寧邊區,更是最大的「民族大義」了。
蔣介石為什麼要頑固地堅持排斥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戰呢?因為要動員人民群眾主動參與抗戰,就要增加他們的民主權利、改善他們的生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出讓一點利益,而這是他們寧肯投降日寇也不願意答應的。
所以,儘管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時假惺惺地說過「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但他根本就不打算實行。
所以,在國統區蔣介石就不能通過「減租減息」(改善農民生活)、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擴大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的方式動員適齡青年主動參軍,而只能通過極不人道的「抓壯丁」方式補充軍隊損耗,這同時也成了國軍士氣低落,和日軍作戰每每一觸即潰的基本原因。
蔣介石的片面抗戰路線,還表現在他一心想搭美國的便車,保存實力,以便抗戰後能夠「摘桃子」,壓倒共產黨和人民武裝。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蔣介石不斷向美國索要美援,同時卻以各種理由拒絕對日本反攻,而是把軍火物資囤積起來準備對付共產黨,為此不惜和史迪威翻臉。
蔣介石這種做法成了美國在雅爾達會議上出賣中國,使中國作為戰勝國,但領土損失卻超過戰敗國的重要誘因。
概括來說,蔣介石的片面抗戰路線,不僅不符合「民族大義」,反而是對「民族大義」的踐踏與損害。
05
為什麼要嚴厲批評馮小剛所說的這部「有民族大義的電影」?
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把蔣介石有可能導致亡國滅種的片面抗戰路線,包裝成了「民族大義」,對今天的人們造成了嚴重誤導。
在這部電影的語境中,似乎不需要改良政治機構,不需要改良人民生活,只需要幾頂德式鋼盔,一匹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白馬,有一點敢殺戰俘的「血性」,就能贏得抗戰勝利。
馮小剛是不懂什麼叫「民族大義」的,被他力挺的那部電影的「創作者」也不懂,他們把中國近代史上最腐朽最賣國的買辦勢力包裝成「民族大義」推銷給觀眾,這不僅是對觀眾的誤導,也是對觀眾的羞辱。
中國電影的希望,在於新一代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