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有民族大義?

2020-09-03 流沙兮

郭松民 | 給馮小剛講講什麼叫「民族大義」

郭松民

01


以拍攝嬉皮笑臉,「一點正經沒有」的賀歲片成名的馮小剛導演,頭些日子忽然一本正經地談論起民族大義來了,這就很有一點喜劇的意味了。


馮小剛是在一部新電影的首映禮上說這番話的。 他說,

這部電影得以成功上映來之不易,「我也不停問自己,每次看到管虎的難過憋屈,一部這麼高藝術水平、一部題材有民族大義的電影,為什麼要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


馮小剛的這番話可謂欲言又止,我看了報導後頓時充滿了好奇心。「我也不停問自己」,馮導在說誰?誰有能力「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


是指去年春夏之交,這部電影將映未映之時,站出來批評這部電影的那些觀眾嗎?


可是,批評電影,難道不是觀眾的天然權利嗎?在世界電影史上,可曾有過不允許觀眾批評電影的規定或者傳統?如果一部電影受到了觀眾的批評,就是「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那麼這「創作者」也未免太過玻璃心了吧?


還有一種可能,馮小剛是指導致這部電影臨時撤檔的「技術原因」了。


但「技術原因」有什麼好抱怨的呢?與其覺得受「折磨」,還不如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難道不是嗎?


02

不過,今天我並不想過多地追問馮小剛的抱怨是指向誰的,只想心平氣和地同他討論一下「民族大義」的問題。


在馮小剛的語境中,似乎只要是「抗戰題材」,就是「民族大義」,別人就只能納頭便拜,不能批評,否則就是有違「民族大義」。


馮小剛真是大錯特錯。 如果馮小剛真這麼認為,那就是糊塗;如果他不是真這麼認為,而只是假裝這麼認為,那就是蓄意欺騙。


03

歷史事實是,在抗日戰爭中,始終存在兩條對立的抗戰路線。


一條是毛主席、共產黨制定、執行的全面抗戰路線,即依靠人民群眾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戰的路線,這是真正體現「民族大義」的抗戰路線。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分析了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指出其包含著極大的危險性,有可能使抗日戰爭遭遇嚴重失敗。

毛澤東主席在會議上指出,應該使我們共產黨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必須與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作鬥爭。


會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包括進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良政治機構、改良人民生活、維護抗日民族團結等,這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化。


全面抗戰路線的本質,是把戰勝日本侵略者,爭取中華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放在第一位,階級利益放在第二位。


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到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將全面抗戰路線貫徹始終。儘管國民黨頑固派先後發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儘管出現「皖南事變」這樣給新四軍造成重大傷亡的嚴重事件,共產黨對國民黨仍然採取了以鬥爭求團結,有理有利有節進行反擊的方針,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直到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04

與毛主席、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相對立的,是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即片面依靠政府和軍隊,排斥人民群眾參與的抗戰路線。


這條路線的本質,就是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利益,更具體說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利益凌駕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之上。


用蔣介石自己的話來表述,就是

「抗日是政府的事」、「侈言抗日、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


在蔣介石的詞典裡,「九一八事變」時絕對不抵抗是「民族大義」,和日本籤訂「何梅協定」放棄華北也是「民族大義」,胡宗南的一戰區幾十萬大軍不去抗日前線,專事包圍陝甘寧邊區,更是最大的「民族大義」了。


蔣介石為什麼要頑固地堅持排斥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戰呢?因為要動員人民群眾主動參與抗戰,就要增加他們的民主權利、改善他們的生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出讓一點利益,而這是他們寧肯投降日寇也不願意答應的。


所以,儘管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時假惺惺地說過「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但他根本就不打算實行。

所以,在國統區蔣介石就不能通過「減租減息」(改善農民生活)、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擴大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的方式動員適齡青年主動參軍,而只能通過極不人道的「抓壯丁」方式補充軍隊損耗,這同時也成了國軍士氣低落,和日軍作戰每每一觸即潰的基本原因。


蔣介石的片面抗戰路線,還表現在他一心想搭美國的便車,保存實力,以便抗戰後能夠「摘桃子」,壓倒共產黨和人民武裝。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蔣介石不斷向美國索要美援,同時卻以各種理由拒絕對日本反攻,而是把軍火物資囤積起來準備對付共產黨,為此不惜和史迪威翻臉。


蔣介石這種做法成了美國在雅爾達會議上出賣中國,使中國作為戰勝國,但領土損失卻超過戰敗國的重要誘因。


概括來說,蔣介石的片面抗戰路線,不僅不符合「民族大義」,反而是對「民族大義」的踐踏與損害。

05

為什麼要嚴厲批評馮小剛所說的這部「有民族大義的電影」?


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把蔣介石有可能導致亡國滅種的片面抗戰路線,包裝成了「民族大義」,對今天的人們造成了嚴重誤導。


在這部電影的語境中,似乎不需要改良政治機構,不需要改良人民生活,只需要幾頂德式鋼盔,一匹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白馬,有一點敢殺戰俘的「血性」,就能贏得抗戰勝利。


馮小剛是不懂什麼叫「民族大義」的,被他力挺的那部電影的「創作者」也不懂,他們把中國近代史上最腐朽最賣國的買辦勢力包裝成「民族大義」推銷給觀眾,這不僅是對觀眾的誤導,也是對觀眾的羞辱。


中國電影的希望,在於新一代電影人!

相關焦點

  • 《八佰》: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下的紅色教育
    作為復工以來首部商業意義上的華語新片,《八佰》的上映毫無疑問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份活力。《八佰》點映票房破兩億,也創下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是啊,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正是因為革命先輩們選擇了保家衛國,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無數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性命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八佰》之所以如此火爆,也在於這是一部歌頌民族精神,禮讚英雄的影片。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八佰》中人物角色很多,但每一個人物都非常飽滿有特點,沒有主角光環,也沒有力挽狂瀾,更沒有天降奇蹟,戰爭的殘酷暴露得一覽無遺。而戰爭面前,不過是他們一個個普通人用自己的血肉抵抗前面襲擊而來的炮火。平凡老百姓,在國家存亡的危難之際,也會有民族大義,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抹去的真實歷史。
  • 管虎的《八佰》,嘯聚山林的草莽和民族大義的對撞
    近年來國際影壇有一個默契,大多數的電影作品都在刻意的減少電影的片長,無論好萊塢還是歐洲,甚至格外喜歡超長電影的日本和韓國,都在用縮減電影上映版本的片長來精簡故事線條。而管虎導演的《八佰》用147分鐘的最終上映版本逆勢而行,好處是導演用更多的視角來面對更多的自問自答,但也是因為想要的更多,讓群戲更加突出,卻弱化了穿針引線的主調。
  • 務必唱響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近日,《八佰》在各地影院火熱上映,上映僅10天票房就超過20億元。在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年僅21歲的中國軍人陳樹生渾身捆滿手榴彈,縱身從樓上躍進日軍工程兵陣營,以同歸於盡的方式擋住日軍猛烈攻擊,不禁讓人潸然淚下。陳樹生最後留下了用鮮血寫成的「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的遺書。
  • 《八佰》:留下民族的脊梁
    今天終於跑去看了電影《八佰》——八佰壯士,依託四行倉庫,抵禦日寇,謝團長率領的正規國軍,擁有精良的德系裝備,有著較高的士氣和訓練水平,是電影中抵抗軍的主力。而逃兵小分隊包含了保安團成員,和其他部隊走散的遊兵,在故事的一開始,逃兵小分隊最大的願望就是跑路。然而隨著故事的演進,那些本已撤出敵人攻擊範圍的逃兵,在英國人的阻撓,和民族大義的召喚之下,又選擇了回去。
  • 《八佰》:炮火中崛起的民族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八佰《八佰》這部電影,我不想談論它的製作恢弘,也不想談論它的耗時、耗資,因為在我看來,這些評價用在它身上已然不適合,它的本質,其實是一部民族找回認知的史詩。《八佰》裡的犧牲就算不發生在四行倉庫,也會發生在別的地方,因為這場戰爭必然會發生在中華民族的某片土地上。有過苦難、有過犧牲,才會喚起更多人的民族意識,才能將整個中華民族凝結在一起,這場戰爭發生在哪裡不重要,發生在哪場戰爭之前之後已經都不重要,這只是一個民族的起點,也是一份驕傲。雖然註定要輸,堅持的意義在哪裡,不是為了勝利而戰,而是尊嚴。
  • 如何看待《八佰》?
    有血有肉有懼怕,危急關頭所有的選擇都扣人心弦,令人痛心。看《八佰》,很難不落淚。 點映幾日,《八佰》點映票房已經突破了1億,這番電影行業的熱鬧已是許久未見的場景,2020年第一部爆款向已然藏不住了。點映後的口碑加持,讓不少看片後的觀眾瘋狂向身邊人安利,&34;成為觀影最實用的溫馨提醒。
  • 馮小剛:《八佰》題材有民族大義,為何要讓管虎受這麼大折磨?
    8月14日,電影《八佰》在五個城市連線舉辦雲首映禮,馮小剛、吳京、黃渤、陳思誠、田羽生、尹鴻教授等眾多嘉賓到場支持。北京首映會場上,馮小剛稱讚《八佰》是影院復工後的開路先鋒,並預測該片將會出現井噴式票房成績,擔起疫情期間復興電影市場的重任。
  • 電影《八佰》與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雖然對影片本身質疑聲不斷,但片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不容抹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熱血情懷可歌可泣!在學校教學中,《歷史》課注重整體脈絡,《思政》課注重系統教學,這樣只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缺少感性認識,不能感同身受。長此以往,孩子們只會答題,難以進入歷史的情境,很難意識到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使命與擔當。現在的很多歷史題材影片都很優秀,主創團隊殫精竭慮,力爭做到真實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 電影《八佰》中的一條河,隔離了炮火,卻「打通」了生死
    因為這裡不僅有大手筆的嘔心創作:10年籌備4年製作,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歷時230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影片的取材以及背後的民族大義。隔岸觀火者眾,甚至有賭場為對岸的勝負開出盤口……在南岸的很多人眼裡,生是大於死的,活著就好,民族大義、良知正氣又算什麼。正如老子說,吾之大患,在有這個臭皮囊。
  • 《八佰》讓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
    其實有關《八佰奈何看完電影三四天了,依舊有種莫名的的矛盾讓我遲遲沒有動筆。就算在此時,小爺感覺依然有口氣堵得慌。時至今日,蘇州河畔,四行倉庫,西山牆上,千瘡百孔,銘刻著那段民族大義的悲壯歷史。淞滬會戰的尾聲,《八佰》是最後的倔強。民族不屈,恰恰是一場小人物的成長經歷。
  • 《八佰》:國人皆如此 倭寇何敢
    至9月2日,《八佰》的票房已經突破21億,在貓眼專業版上,《八佰》已經拿到了四項影片成就,成為2020年首部連續十多天票房破億的電影,奪得8月票房冠軍。電影呼聲高漲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少質疑的聲音。從總體來看,我個人覺得這部影片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在這裡,我想撇開網絡上的一些負面評論不談,單純講幾個比較觸動我的點。
  • 《八佰》點映:民族大義看哭全場觀眾,新人影帝同臺飆戲
    剛看完《八佰》點映,就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看法。昨天搶在第一批,先去電影院看了《八佰》,感慨非常的深,可以說是心中可以說是驚濤駭浪吧,有好幾處幾乎都差點哭了出來,而且能夠在電影院裡能夠頻繁的聽到周圍的人在觀影的時候抽泣的聲音。
  • 電影《八佰》中的經典鏡頭賞析
    《八佰》宣傳海報昨晚冒著零星小雨,步行至離家最近的萬達影院,在冷氣吹得令人發抖的1號廳,心懷憤懣與激動,終於剛看完了《八佰總體上來看,《八佰》是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其製作水準是一流的。或者說,該片又一次刷新了國產戰爭片的製作的新高度。其剪輯水準、視覺效果、動作設計、配樂、燈光及道具等,目前來看,無出其右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飽滿的美學風格中,有幾個經典鏡頭特別有意思,細細品來,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 還在糾結《八佰》?個人強而民族弱,惟願八佰之後再無「八佰」
    然而當看過影片之後,觀眾魚貫而出、走出劇院之後,不知道《八佰》給大家留下了什麼?所以針對影片本身,《八佰》是不錯的!二、觀後「真感動」許多人看完八佰後都說「這電影真讓人感動!」,那麼靈魂一問:「你是真感動嗎?」如果某某看過影片只是流了幾滴眼淚,過後對於那段歷史毫無痛癢之感,大有「與我何幹」之感,那麼我只能說這份觀後感是假感動,即使某某可以對那份網上查到的歷史倒背如流。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我不想談《八佰》背後的那些歷史,那些腌臢事,也不想談還原歷史和虛構故事之間的邊界。在我看來,《八佰》的本質,是民族的找回認知的史詩。》是一個史詩,不是一個「八百壯士」的史詩,而是一個民族成長的史詩,是浪漫的英雄主義死去又重生的史詩。
  • 《八佰》貫穿民族精神的抗戰大片
    目前,全國正在熱映的抗戰影片《八佰》,講述淞滬會戰期間,八佰壯士固守四行倉庫、與日軍死戰、保衛同胞的故事。只不過其戰鬥的慘烈程度和壯士的英勇壯舉,沒有像現在影片《八佰》那樣,表現得更加全面、具體和充分。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昨天我去看了《八佰》。據說《八佰》這部電影是管虎的一個執念,他為了拍這部電影準備了十年,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沒能抹殺他的自信,他堅信這部電影出來後一定會成為傳奇。看了成片後,我能理解管虎的自信來源,這部電影稱得上史詩。但遺憾的是,這部電影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成品。
  • 《八佰》給正在復甦的電影院點燃了希望之火
    《八佰》跟戰狼系列電影為什麼能激起了觀眾的愛國共鳴?它更多是刻畫了普通國民面對戰爭的恐懼和膽怯,但在國家大義面前卻表現出了超常規的勇敢無畏,喚醒了許多國人內心的民族正義感和自豪感。居安思危、憶苦思甜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道理,在和平年代觀眾們遇到一件大事就領悟了民族凝聚力的機會並不多。而觀看類似《八佰》、《戰狼》系列電影更能對民族大義有深刻的理解進而引發共鳴。
  • 電影《八佰》中的四個經典鏡頭
    《八佰》。總體上來看,《八佰》是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其製作水準是一流的。或者說,該片又一次刷新了國產戰爭片的製作的新高度。其剪輯水準、視覺效果、動作設計、配樂、燈光及道具等,目前來看,無出其右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飽滿的美學風格中,有幾個經典鏡頭特別有意思,細細品來,不禁讓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