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介紹了很多方法,感覺都很適用。但是,一到具體的場景中時,便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歸時間管理的目的。
時間管理的目的
在自己看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好更多重要的事。」
這句話有三層重要的信息:
第一,做重要的事。
一天做了 10 件事,但沒有一件跟年度KPI一致,那也不算好的時間管理。所以,我們需要評估優先級。
第二,做好重要的事。
重要的事情必須做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工作變成業績,讓業績變成簡歷。
第三,時間是限定的。
我們一天只有 24 小時,這是時間管理最大的可能限制條件。為什麼說「可能」,因為我們可以去交換別人的時間,這個後面會說。
好了,明確了目的,我們便可以圍繞目的去探索解決方案。
如何找到重要的事?
很多人會說,應該按照四象限,將事情分為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重要不緊急。
這個很好理解。其中的核心是:怎麼來評價一件事重不重要?
我想給三個思路:
思路一:看做好這件事的結果是否重要。
比如這件事關係到領導的年度任務,比如這是個重要的大客戶,那自然是重要。
思路二,看不做好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比如大領導過來視察,雖然接待好了不一定會帶來多大的業績,但不做好肯定會讓自己吃虧。
思路三,看這件事對自己的價值。
這種價值是自我成長層面上的。比如參加一場公司內部培訓,它會佔用你的工作時間,甚至可能影響到業績;但是,它有利於你個人的知識儲備,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有幫助,那就是重要的。
理解了什麼重要後,接下來就是做好它。
如何做好重要的事?
要做好重要的事,它就有很多技巧了,這裡介紹常用的三個:
技巧一,半成品法。
現在很多超市,會提供做菜的半成品,比如魚香肉絲,盒子裡已經有切好的食材,買來後下鍋炒好即可。
針對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我們可以借鑑這個方法。在可預知的情況下,前期將素材都準備好,等到它突然緊急時,我們便可以馬上下鍋,菜便烹飪好了。
比如有朋友經常做匯報材料,那麼前期多準備一些 PPT 版式,一些表達方法,那麼等到製作時,馬上就有料了。
↑ 日常積累的一些公文寫作表達
技巧二,前因法。
有時候我們聽到做一件事,就馬上開動,結果很容易偏離軌道。
比如領導讓訂個餐館,我們馬上就行動訂了上次聚會的小龍蝦店。但其實領導是為了做接待,更想要去一家私密性高的飯店。——這就大相逕庭了。
所以,在做事時,無論時間多麼緊急,但也請問清楚到底為什麼做這件事。
技巧三,計劃法。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做著事的時候,這人找一下,那人催一下,節奏被打亂,最後也忘了自己該做什麼了。
所以,一天開始的時候,務必留一點時間,寫下今天要做好哪幾件事。這樣可以保證後續即使被「緊急」的事打亂節奏,也能保證重要的事還記在心裡。
知道如何做好重要的事,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該怎麼充分利用時間。
如何充分利用時間?
在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效果=時間×效率。
所以,在時間一定的情況下,核心點是提升效率。那麼這裡就有一些方法了:
方法一:任務切割法。
只要是重要的事,都會比較困難。一旦困難,人就容易退縮,結果就是拖延。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進行拆分,拆解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一旦清晰了路徑,走下去就行了。
↑ 任務切割
方法二:番茄工作法。
工作一段時間,然後休息一會,再工作一段時間。就像我們以前上課,上了45分鐘,休息10分鐘。
但是,這裡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如何拆分工作。你看我們上課,45分鐘基本都是獨立的。工作也是,如果切割不好,那麼做的時候會很有挫敗感——哎,又沒完成,那還是繼續吧。結果方法失效。
比如要做一份匯報材料,我們可以這麼切割:
1.完成信息搜集
2.完成大綱
3.完成初步的PPT製作,只加文字,不美化
4.完成PPT美化
↑ 如果是更完整的匯報材料,可以參考這份清單
方法三:高潮低谷法。
我們的情緒有高潮和低谷,效率也是。回顧一下,一天之內,是不是總有一段時間狀態特別好,也總有一段時間狀態很差。
所以,找到高潮的時間,然後集中注意力做重要的事。比如我的高潮點一般是上午10點到11點,下午4點到6點,晚上10點到凌晨1點,我一般會把重要的事安排在這些時候。
方法四:買時間法。
時間真的一定嗎?我們自己的時間肯定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買其他人的時間。那怎麼買呢?
第一,用錢買。
比如要做一個PPT,時間很急了,怎麼辦?可以去網上買一個模板,幾十元皆可。甚至可以在淘寶上找一個相關賣家,給到素材,讓他們做好即可。
在這裡,我們必須明確:公司要求的是,完成項目;但並沒有要求,一定是你親自完成項目。
第二,用感情買。
有時候問題太難,找老朋友吃頓飯,了解一下他們公司的做法,很多時候可以帶來更多的思路,然後自然就能找到破題的方法。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關於時間管理上,還有一個必須特別關注的要點:
· 如果時間緊急,那麼領導對結果的接受度會低一點;
· 而如果時間寬鬆,那麼領導對結果的期待會更高。
所以,有時候表面上看時間充裕,覺得胸有成竹,但與之相匹配的,領導的要求也更高。
那這怎麼辦呢?
提供一個小建議,那就是安排一系列時間節點,進行中期溝通和匯報。這就把寬鬆時的高預期,拆解為每個階段的中預期。
小結
時間是我們的重要資源,要用好它,必須先明確目標: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好更多重要的事。
基於此,我們提出了三個思路:
1.半成品法。提前準備好重要任務的基礎工作。
2.前因法。了解清楚做這件事的目的。
3.計劃法。寫好計劃,保證每天的工作不被忘記。
針對具體操作,我們也給出了四個方法:
1.任務切割法。把重要的工作切割為可執行的步驟。
2.番茄工作法。工作一段時間,休息一會,再工作,保證勞逸結合。
3.高潮低谷法。找到自己的高潮時間,然後集中注意力做重要的事。
4.買時間法。去買他人的時間,保證工作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關注「時間」這個變量,如果一個任務的周期長,那麼建議設置一系列中期匯報節點,管理領導的預期。
以上,便是關於時間管理的思考。
時間管理不在於做了多少事,而在於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多少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