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二天,當人們沉浸在新年的歡樂氣氛中時,有一家知名企業卻被傳出解散的消息。據臺灣「中央社」1月2日報導,頂新集團證實,經董事會決議,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解散。
「我朋友圈都炸開了,好多人來問我是不是以後沒康師傅的方便麵吃了!」
昨(1月2日)晚開始,臺灣康師傅解散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很多吃瓜群眾誤以為是康師傅控股解散了。
中國臺灣網援引頂新集團說法稱,已證實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起解散。頂新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臺灣康師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過去業務僅是進口生產設備,並出租給味全委託生產,2015年爆發油品事件後,臺灣已不再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麵,因此,基本上已無任何實質營運業務。
1月2日晚,康師傅控股相關人士連夜向新聞記者發澄清聲明,表示臺灣康師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經營範圍僅限臺灣地區,主營業務是方便麵生產設備的租賃和進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產經營。
目前在中國大陸生產銷售方便麵、飲料的「康師傅控股」是臺灣康師傅的母公司,對後者全資擁有。頂新集團則是康師傅控股的大股東,頂新同時也是另一臺灣食品品牌味全的大股東。而臺灣康師傅方便麵其實很早以來就已經是委託給味全代工生產了,臺灣康師傅則只負責進口方便麵的生產設備提供給味全。嚴格意義上來說,臺灣康師傅早就已經不是一家食品生產企業。而且就業務規模來說,臺灣康師傅佔康師傅控股的規模並不大。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臺灣康師傅的解散只是康師傅控股倒下了一個並非主業的子公司,因此對母公司來講並不會產生太大的直接業務影響。但由於「康師傅」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要想做到此「康師傅」倒下卻一點不會影響彼「康師傅」的市場,並不太現實。這也正是康師傅控股所擔心的事情,因此其立即通過官方渠道發布了「安民告示」,稱公司所聚焦的主業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無任何不利影響。
康師傅控股目前主要在大陸從事生產和銷售方便麵、飲品及方便食品。康師傅控股從1992年開始在中國大陸生產方便麵,並自1996年起擴大業務至方便食品及飲品,同年在香港上市。2012年3 月,康師傅控股完成與百事可樂的戰略聯盟後,開始獨家負責製造、灌裝、包裝、銷售及分銷百事可樂中國的非酒精飲料。
實際上,2014年「黑心油」風波一度讓康師傅陷入食品安全的暴風眼之中。當年10月26日,康師傅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公司已於2014年10月13日終止對臺灣味全公司的康師傅商標的品牌授權,臺灣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師傅」為品牌在臺灣生產與銷售方便麵產品。
彼時康師傅新聞發言人陳功儒對媒體介紹,臺灣地區的方便麵業務收入計入味全公司,康師傅只是收取品牌授權費,所以臺灣方便麵業務的暫停並不會對康師傅本身有太大的影響。
其實在臺灣市場上,康師傅方便麵從兩年前就已經停產而在市場上不見蹤影。2014年10月8日,臺灣查獲頂新集團旗下的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的案件。這一事件引起了臺灣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強烈反彈,全社會開始抵制頂新集團。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當時同為臺資企業的鴻海集團甚至由董事長郭臺銘親自籤發公告,要求包括大陸富士康工廠在內的全部集團單位「下架」頂新集團旗下的眾多食品品牌。由於頂新同時也是康師傅控股的大股東,因此康師傅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為了撇清關係,康師傅控股隨後停止了由同屬頂新集團旗下公司味全為其代工生產方便麵。
從此,味全公司不再以「康師傅」商標在臺灣生產與銷售方便麵產品。很顯然,終止與臺灣味全的合作後,本來沒有方便麵生產業務的臺灣康師傅已經成為一家空殼公司。對此,在宣布解散臺灣康師傅時,頂新集團也稱其已經兩年多沒有實質業務,「無存在的必要」。
與在臺灣因為黑心油事件而不得不 放棄方便麵生產不同,康師傅方便麵這兩年在中國大陸市場也一直在走下坡路。根據財報顯示,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控股去年上半年方便麵收入同比下滑了13.95%。由於方便麵是康師傅控股的最主要業務,收入佔比將近四成,因此方便麵業務的下滑也直接導致公司整體報表的業績萎縮。而且在銷售衰退的同時,方便麵原材料價格還出現了上升,使其毛利率也出現下降,由於同時提高了廣告投入,康師傅方便麵去年上半年淨利潤出現腰斬,下滑幅度超過六成。
曾經有人說,沒有吃過泡麵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方便麵消費量達到404.3億份,名列世界榜首。
而以紅燒牛肉麵起家的康師傅控股在大陸市場曾經一騎絕塵。數據顯示,2013年康師傅銷售的方便麵數量接近100億包,在方便麵市場佔有率達到44%,賣得最好的是(老壇)酸菜牛肉麵和紅燒牛肉麵。
不過,隨著我國消費水平提高和外賣市場的崛起,方便麵消費量近年出現較大的下滑,方便麵在「懶人經濟」中已漸漸被貼上「不健康食品」的標籤。
而進一步來看,康師傅的方便麵也賣得一年不如一年。財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康師傅控股收益為69.13億美元,第3季的業績則較1、2季好轉,主要得益於飲品事業業績拉抬。其中方便麵收益約為25.11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少了3.43億美元,跌幅達到12.01%,這也是康師傅控股主營板塊中跌幅最大的一塊。
報導指出,受到大陸外賣送餐發達的衝擊,加上缺乏創新,康師傅泡麵市場出現萎縮。相形之下,競爭對手統一更注重新品開發。康師傅近來推出高價麵食產品,目前還看不出競爭優勢。
2015年8月2日的一則「臺灣導遊稱康師傅使用餿水油」的視頻在網上被瘋狂轉發,康師傅當時很快發布聲明,澄清大陸產品與臺灣黑心油事件無關。
不過顯然,
2017年的現在,還享受元旦假期的康師傅控股這次又「躺槍」了。
康師傅控股在最新的聲明中明確表示,董事會決定依法辦理清算解散臺灣康師傅的事宜並予以公告,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始終聚焦主業,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無任何不利影響。
1月2日晚中國臺灣網官方微博也接連發布兩條微博「闢謠」,其中提到「彼康師傅非此康師傅,大陸康師傅經營一切正常」。
康師傅聲明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去年9月初曾表示,康師傅從90年代以來,一直以泡麵及包裝水為主,每年獲利都在4億美元以上;但隨著大陸方便麵市場漸趨成熟,包裝水又競爭激烈,毛利率逐年滑落。
他表示,過去臺資食品大廠康師傅、旺旺、統一三雄鼎立;現在,面對來自大陸光明、伊利、蒙牛及中國糧油集團的競爭,臺資企業的挑戰也加大了。
臺灣康師傅宣布解散,頂新稱母公司聚焦大陸業務營運不受影響。
臺灣康師傅解散 大陸康師傅:沒啥影響,
所以,還是吃得到康師傅方便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