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美國DVD版封套
諷刺是因社會動蕩而生,因此,再科幻的喜劇都有現實主義的味道。美國諷刺電影的巔峰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60年代是美國社變革時期,冷戰、越戰、黑人人權問題、女性人權問題、白人黑人領袖刺殺、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40-1980)刺殺、犯罪高峰等均堆成一塊。
但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好萊塢很少有諷刺喜劇(除了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的一些經典),絕大多數的喜劇如同《亞當的肋骨/金屋藏嬌Adam's Rib》(1949)、《淑女伊芙/夏娃女士/The Lady Eve》(1941)、《小報妙冤家/女友禮拜五His Girl Friday》(1940)一樣的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這也許是由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國內風調雨順,國民經濟正順著二戰走出大蕭條的陰影。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中的場景,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右)和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
下面介紹的《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也屬於神經喜劇,它的臺詞奇特、人物「神經」、情節荒誕。
但是,它不同於導演普雷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1898-1959)的另一部喜劇《淑女伊芙》,《蘇利文的旅行》擁有社會素材作為基礎——30年代的大蕭條,還有它諷刺的標靶——普雷斯頓·斯特奇斯自己作為導演的信條,同時也是當時好萊塢大部分導演的信條。
《蘇利文的旅行》講一個電影導演蘇利文(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飾演)體驗生活的故事,他拍慣了喜劇,打算走正道,拍一部嚴肅認真的社會問題劇。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左)和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
於是他打扮成流浪漢,身上只揣一毛錢,深入民間體驗老百姓的疾苦。這部公路片非常尖銳,又非常搞笑,係數十年後伍迪·艾倫Woody Allen等高智商喜劇天才的前輩。
《蘇利文的旅行》是20世紀40年代最「反」好萊塢的喜劇,「旅行」的結果不會如你所料。一天晚上,一位牧師打算將自己的說教變出味道來,於是將監獄裡的犯人帶去看迪斯尼卡通。
在觀影過程中,囚犯們艱苦的歲月被消減成忘我的大笑與淚水。吃驚的蘇利文不解這群無可救藥的人究竟找到了什麼來源作為歡樂的理由。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左)和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
於是,他參與進去,在歡笑的浪潮中遺棄了自我,瞬間遠離了痛苦經歷。在他被救回到文明世界中後,蘇利文決定放棄《兄弟,你在哪?O Brother, Where Art Thou?》的拍攝計劃,因為他覺得如果要讓人們開懷大笑,自己還有很多要做的——這是他的以前和現在作為導演的首要任務,也是普雷斯頓·斯特奇斯自己的首要任務。
《蘇利文的旅行》中男女主角的人物設置依舊是繼承了《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所建立的類型程式,但是不難看出,普雷斯頓·斯特奇斯也在努力把這種影響力大而化小,甚至小而化無。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
男主角蘇利文是年輕有為的著名導演,女主角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1922-1973)則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臨時演員,兩人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但是有別於類型程式固有組合的是,蘇利文和女演員這對男女組合併沒有一直貫穿在影片始終,女主角在開場20多分鐘後才首次亮相,劇情發展到中後部就淡出了觀眾的視線。
普雷斯頓·斯特奇斯的電影充滿了悲情和辛酸,《蘇利文的旅行》是一部對人類生存狀態有深刻見解的作品。它會讓你笑,也會讓你哭泣,就像你和蘇利文一樣,你會面對現實中的一些殘酷問題。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
而蘇利文對於他個人需求的最終頓悟可能也是你自己的,因為這部電影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心聲。
所以在很多人嚮往這種空泛孤傲的社會題材電影之時,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借蘇利文的這趟冒險向好萊塢宣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目的就是娛樂大眾。所以,在影片的結尾,蘇利文和勞工們上演不同社會階級握手大聯歡的時候,背後隱藏的含義是階級之間的不可調和。
《蘇利文的旅行》中最大的一個看點就是演員的陣容。喬爾·麥克雷在好萊塢被稱為窮人版的賈利·庫柏Gary Cooper(1901-1961),這對喬爾·麥克是相當不公平的,因為他本身在美國就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演員。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
看看這部電影就可以證明他的魅力。而且在電影中,他和維洛妮卡·萊可從他們第一次在餐館見面開始就有了一段有趣的關係。
1941年拍攝這部電影時,維洛妮卡·萊可是當時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女演員之一,作為電影中蘇利文旅行中的重要一員,她給影片增添了相當大的魅力和一點神秘感。
據說當年派拉蒙不曉得這部影片到底講什麼,所以海報都以維洛妮卡·萊可為宣傳重點(實際上她的戲份不能與男主角相比),宣傳語也是用「Veronica Lake sonthetake」。
所以在銀幕上看著維洛妮卡·萊可的表情,就很容易理解她所受到的關注,尤其是在她把金色長髮披在眼睛上的「躲貓貓peekaboo」髮型(彎曲著半遮住臉)在美國實在過於風靡,這一煙視媚行的風格——同時創造了一個在世界銀幕上不可磨滅的形象,最終定義了維洛妮卡·萊可的職業生涯。
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在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中的形象
這部電影的配角包括羅伯特·沃裡克Robert Warwick(1878-1964)飾演的勒布朗先生、富蘭克林·潘伯恩Franklin Pangborn飾演的卡薩爾西斯先生、波特·霍爾Porter Hall(1888-1953)飾演的哈德良先生、瑪格麗特·海斯Margaret Hayes(1916-1977)飾演的女秘書、羅伯特·格雷格Robert Greig(1879-1958)飾演的沙利文的管家和埃裡克·布洛爾Eric Blore(1887–1959)飾演的沙利文的貼身男僕,他們在這部電影中都貢獻出自己精彩的表演。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澳大利亞DVD版封套
把這部電影看做是人性的一課時,想必也不會有人不認同。當然,不管你怎麼看,《蘇利文的旅行》始終是你會記住的一部電影,它具有娛樂性、愉悅性和啟發。
因為這是一部讓能讓你及時找到自己位置,並意識到你對你的世界和你周圍的人所做出貢獻的重要性的電影。
不過,《蘇利文的旅行》最奇特的地方是它將悲情通俗劇、鬧劇、監獄電影、社會紀錄片、打鬧劇、喜劇、愛情劇、動作劇,甚至音樂劇融合在一起。這一點,至今沒有哪一部電影做到過。
電影中蘇利文決定拍攝的那部富有社會意識的電影名為「O Brother, Where Art Thou?」。沒錯,就是2000年科恩兄弟所拍的同名電影——《逃獄三王》。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劇照
這其實成了好萊塢的一道佳話:《蘇利文的旅行》被認為是普雷斯頓·斯特奇斯最經典的影片,也是好萊塢最經典的喜劇之一;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沒有很多人真正欣賞過這部電影,因此,在1997年的「AFI好萊塢影史百大經典電影」中《蘇裡文的旅行》不幸落榜。
2000年,科恩兄弟致敬他們共同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蘇利文的旅行》,拍攝了它的延續/改編版《逃獄三王》(喬治·科魯尼George Clooney、霍利·亨特Holly Hunter主演的黑色喜劇經典,其實是荷馬史詩《奧德賽》和《蘇裡文的旅行》的融合改編版),完成了喬治·蘇利文的心願。
電影《逃獄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2000)劇照
結果,《蘇利文的旅行》重回影迷/專家的視線,在新一屆的「AFI百大經典電影」中殺入前70名——經典無可替代。
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從《蘇利文的旅行》開始便顯現了某種傾向,並逐漸建立了一種有意思的、有創新性的類型原型,包括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1906-2002)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科恩兄弟的《巴頓·芬克Barton Fink》(1991)等在內,創作者們站在真正批評者的角度審視好萊塢的工業體系,無關最後結論,整個討論過程就是對美國電影行業內部的極致嘲諷。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片場,導演普雷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左)給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測量服裝的尺寸
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巧妙而敏感地給觀眾上了一堂很生動的生活哲理,使之既有趣又發人深省。
事實上,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事實上,沒有發現一部電影可以在不藉助任何聳人聽聞的手段的情況下傳遞出這樣的影響力,而是依賴於故事內在的條理,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巧妙地傳達了這一點。
當然,除了極個別的案例,當今很少有導演具備這種高度的感性。
電影《我辦事你放心/請再靠近我You Can Count on Me》(2000)劇照,馬克·魯弗洛Mark Ruffalo(左)
我們可以例舉出李安執導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1997)、肯尼思·洛納根Kenneth Lonergan的《我辦事你放心/請再靠近我You Can Count on Me》(2000)和湯姆·迪西羅Tom DiCillo的《盒光之夜/月光之盒Box of Moon Light》(1996)。上面這幾部電影都和《蘇利文的旅行》一樣,都是人生自我的探索之旅,感人至深而不過於感傷。
按照評論家喬治·薩杜爾Georges Sadoul(1904-1967)的話來說,《蘇利文的旅行》是普雷斯頓·斯特奇斯的「信仰的自供與宣言」。這是一部一個喜劇片導演認真闡述「我們為什麼要拍喜劇片」的喜劇片,它的男主角是與普雷斯頓·斯特奇斯本人相仿的「大導演蘇利文」。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美國劇照版海報
普雷斯頓·斯特奇斯是好萊塢繼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大衛·格裡菲斯D.W. Griffith(1875-1948-07-23)和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1897-1991)之後,可以親自參與導演自己劇本的編劇。
他於1898年出生在美國芝加哥,是富有社會名流的後代,在歐洲接受教育,一戰期間曾在美國空軍服役,1920年代後期開始為百老匯創作舞臺劇,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在好萊塢從事電影劇本創作。
有聲電影時代的美國喜劇片,1930年代在弗蘭克·卡普拉、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喬治·庫克George Cukor(1899-1983)統領下達到黃金時代。
導演普雷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左)和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在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外景地的遊泳池研究劇情
在克莉斯汀·湯普森和大衛·波德維爾所著的新版電影史中,作者將1934年到1945年間的美國喜劇統稱為「神經喜劇」The Screwball Comedy。到1940年代,由於二戰爆發,觀眾對傳統的描寫窮人一夜暴富、灰姑娘遇到白馬王子之類的「浪漫喜劇」已經缺乏熱情,轉而將興趣投向有著社會批判或者顛覆型的喜劇,而且喜劇片總體正從票房大戶的地位走向沒落。
這個時期,只有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堪於弗蘭克·卡普拉相提並論。整個20世紀40年代,普雷斯頓·斯特奇斯拍攝了十部影片,成就輝煌。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宣傳照,喬爾·麥克雷Joel McCrea(左)和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
如果不按照時代與類型劃分,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曾將普雷斯頓·斯特奇斯與弗蘭克·卡普拉、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1892-1947)、萊奧·麥克雷Leo McCarey(1896-1969)合稱為「美國喜劇四重奏」,由此可見普雷斯頓·斯特奇斯在喜劇電影方面的重要性。
他在好萊塢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是1940年到1944年,期間創作了一批經典的、具有自我映射精神的神經喜劇影片,包括《江湖異人傳/偉大的麥金迪The Great McGinty》(1940)、《七月聖誕Christmas in July》(1940)、《淑女伊芙》、《蘇利文的旅行》、《棕櫚灘的故事The Palm Beach Story》(1942)、《摩根河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organ's Creek》(1943)、《戰時丈夫Hail the Conquering Hero》(1944)、《紅杏出牆Unfaithfully Yours》(1948)等作品。
電影《蘇利文的旅行/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1941)美國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藍光版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