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危機:電影出路在哪裡?走出大蕭條的好萊塢有答案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姬俊雅牙 看電影雜誌

邱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次好的危機。好萊塢恰是在大蕭條之後,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蕭條,並不意味著死路一條,尤其是當你已經身在蕭條之中。既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那麼危機後的復興也不會缺席。

今天的危機雖然與當年大蕭條的成因並不相同,但打破僵局的路數總會有幾分相似。

1930 年代的那場劫後重生,恐怕仍然值得今天的電影人思索借鑑。

精品!精品!

1933年的羅斯福新政,雖然沒有直接作用於電影產業,但基礎工業和金融業的緩和,逐漸讓電影製片商看到了一點希望。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頒布雖然歷時很短(1935年被最高法院裁決違憲,就此失效),卻無疑給恐慌的好萊塢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1934年,最晚遭受打擊的娛樂業,卻最先顯現出振興的跡象。全年的票房收入和觀眾入場人次強力反彈,1000多家閉門歇業的電影院重新開張。

到了1935年,派拉蒙和福斯接連償清了所有負債,重振旗鼓。

好萊塢的迅速復甦,雖然少不了羅斯福新政帶來的鼓舞,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於,電影人抓住了兩件法寶——精品製作和類型創新。

寒冬下的電影創作,考驗的正是作品實打實的質量。而不是在市場繁榮時期,隨便一個粗製濫造的項目都能賺個盆滿缽滿。

越是電影業蕭條的時候,製片廠越要做出精良的電影作品。其中,最出色的當屬米高梅公司,他們甚至不惜虧本,也要保證每年做幾部電影精品。

卓越的電影品質維護了米高梅的品牌聲譽,使其在大蕭條期間始終保持著不虧本的穩健步調。

1928年電影[南海白影]的米高梅logo

這一類電影被稱為「優質影片」(Prestige picture)。

它們大多數改編自人們熟知的經典小說或戲劇、歷史事件、人物傳記等,啟用最具聲望的導演和演員,用最傑出的製作團隊打造。例如,由喬治·庫克執導,第一次搬上銀幕的經典名著[小婦人](1933)就大獲成功。

1933年,根據經典小說改編的[小婦人]大受歡迎,它飽含著溫暖的愛意和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鼓舞著大蕭條時期的每一個人

兩年後,他執導的改編自狄更斯名著的[大衛·科波菲爾](1935)也同樣頗受好評。

另外,莎士比亞的戲劇也不斷地被改編成電影,[仲夏夜之夢](1935)和[羅密歐與朱麗葉](1936)是最受歡迎的兩部。

1932年,米高梅用全明星陣容打造的[大飯店],是大蕭條時代最受讚譽的優質影片,榮獲了第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大飯店]群星雲集,多線交錯,其首創的模式為後來許多賀歲喜劇片提供了有效的樣板

歌舞片仍舊是這個時期最熱門的電影類型。

但好萊塢已經無法再用簡單的歌舞片段串燒,來糊弄觀眾了。華納此時最英明的一個決策,就是將編舞奇才巴斯比·伯克利招致麾下,保證了一系列歌舞片的票房。

伯克利不關心單個舞蹈演員的技巧,他的專長是利用群體舞蹈演員構造出精美華麗的幾何圖形,形成銀幕上令人震撼的肢體奇觀。由他負責編舞的[第四十二街](1933)、[1933年淘金女郎](1933)等都獲得了成功。

[第四十二街]

歌舞片轉型的另一個方向,則是將歌舞儘可能自然地融入到真實生活中去,即「後臺歌舞片」。

顯然,觀眾更樂于欣賞那些生活氣息濃鬱的舞蹈場面,而不是只存在於舞臺上的虛幻夢境。在這其中,弗雷德·阿斯泰爾與金傑·羅傑斯搭檔的一系列歌舞片,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作品。

從第一部[飛躍裡約](1933)開始,兩人共同合作了[禮帽](1935)、[搖擺樂時代](1936)、[隨我婆娑](1937)等十部經典影片,他們隨心所欲地利用生活場景,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舞蹈段落。自由而浪漫的氣息,吸引了大蕭條下的每一個觀眾。

[禮帽]

除了歌舞片,觀眾對喜劇片的要求也變得更高——不能僅僅是發發神經,逗人一樂。這個時期,優秀的喜劇片都是與社會問題相聯繫在一起。

卓別林的作品自不用多說,在有聲電影中,弗蘭克·卡普拉的喜劇片也常常涉及大蕭條的背景,例如[一夜風流](1934)裡拼命撰寫報導才能保住飯碗的記者,[浮生若夢](1938)中探討了金錢與生命的意義。

這些喜劇片在不缺乏歡樂氛圍的同時,又飽含了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很能迎合觀眾的口味,具有不俗的內涵深度。

[一夜風流]

刺激!刺激!

當然,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足夠的財力和旗下明星來製作精品電影。其他電影公司,則試圖尋找別具一格的故事題材,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就得提到大蕭條時代蓬勃發展的恐怖片了。

有聲電影不止開創了歌舞片,還將恐怖片提升上一個新的階段。恐怖片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製作周期短。而聲音的出現,又大大強化了恐怖片的效果——今天的觀眾,不也總是先被音效嚇住嗎?

最先引起轟動的,是環球影業在1931年製作的[德古拉],此時的人們已經在大蕭條中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浪漫溫馨的故事已經讓一部分觀眾感到虛假、無聊。

突然出現這樣一部氛圍陰暗、情節離奇的電影,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人們在精神受到壓抑的時候,反而喜歡看一些陰鬱的、悲劇性的東西。這樣的功能,或許可以稱之為精神上的「以毒攻毒」?

[德古拉]

總之,環球影業確實嘗到了甜頭,隨後接連推出了多部根據經典名作改編的恐怖電影,包括[科學怪人](1931)、[化身博士](1931)、[木乃伊](1932)、[隱形人](1933)等,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黑暗宇宙」。環球也依靠這些恐怖片,挺過了大蕭條最艱難的時刻。

不過,這個時期最為刺激的影片,卻是由雷電華製作的,於1933年上映的[金剛]。它是那個大蕭條時代真正意義上的特效大片。「金剛」的動作完全通過定格動畫的方式拍攝而成,而不是像環球恐怖片還是依靠演員化妝表演。

影片不僅打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還成功幫助瀕臨倒閉的雷電華起死回生,對後來特效電影的影響更是延綿不絕。

在[金剛]中,人們看到那隻多情的怪物爬上摩天大樓,朝著這個無情的世界憤怒地狂吼

另外,黑幫犯罪片也在那個時代發展起來,首當其衝的是1931年的[小凱撒]。影片幾乎為後來的黑幫片樹立了一系列基本規範,深刻影響了後來的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的起點通常被認為是1941年的[馬爾他之鷹],但實際上,早在1930年代的黑幫片中,就已經顯露出黑色電影的雛形。

這個時期的黑幫片不僅以描繪暴力的場景來吸引觀眾眼球,它們往往還暗含著對冷酷社會的隱喻,抒發著憤世嫉俗的悲觀情緒,從而更能擊中當時深處絕望的人們內心。

悲劇色彩自始至終伴隨著踏上犯罪道路的主人公,他們總會在一場激烈的火拼中黯然倒下,一無所有。正如[國民公敵](1931)中的湯姆,在漂泊大雨裡中槍後,喃喃自語道:「原來我並不是那麼堅強。」

[國民公敵]

黃金時代

製片公司忙著在影片內容上下功夫,電影院在營銷宣傳上也沒有閒著。為了招攬更多的觀眾,大部分電影院都將票價降低了50%,有的降價得更多。

1930年代,看一場電影只需10或15美分。許多影院在不同的觀影時段,實行不同的票價,比如在晚上7點之前,看電影只需支付10美分,其餘時間則需要15美分。

影院還打出了組合拳,用套餐的方式售賣電影票。比如,一張電影票可以看兩部片子,一部A類片和一部B類片,有時甚至還包含一部新聞短片或者卡通片。

看電影送贈品,在當時也十分流行。影院會故意把一套精美的餐具拆開,看一部電影只送其中一隻。這很像是現在麥當勞、星巴克慣用的營銷手法,用以激起人們的收集癖,反覆來電影院消費。

大蕭條時期,電影院最具標誌性的變化,就是開設了自己的小賣部。在此之前,電影院是不允許觀眾帶零食進場的,因為這會增加影廳的清潔難度,而且也顯得不夠上檔次。

但是到了1930年代,電影院經營實在太困難,降價的電影票更使其難以支持,只能通過賣些小零食增加收入。

沒想到,這種做法效果顯著。電影院一開始只是賣些小糖果,後來則轉變成香味更具誘惑力、利潤更高的爆米花。不久,爆米花裝置就成為了電影院的標配。這種傳統一直保留至今,成為電影院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製片商、創作者以及電影院的共同努力下,美國電影業終於走出了大蕭條時代的陰影,並在1930年代後期進入了繁榮的黃金時代。

電影業的復興,極大地鼓舞了大蕭條後期的人們。連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稱讚了電影帶來的益處:「在大蕭條時期,當人們的精神比任何時候都低落的時候,只要花15美分,一個美國人就可以去看電影,看看孩子的笑臉,忘記煩惱,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羅斯福所提到的孩子,正是在這一時期人見人愛的童星秀蘭·鄧波兒。1934年,年僅6歲的她便以甜美的面容、靈活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迅速走紅。似乎人們只要去電影院看一場秀蘭·鄧波兒的電影,就能獲得一整天的幸福。

1934年,年僅6歲的秀蘭·鄧波兒一出道便走紅全國,她那甜美的外形加上輕盈的舞步,成為那個時代人們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電影之所以能夠快速擺脫大蕭條的陰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時的電影作為一項廉價的娛樂方式,能夠為人們提供巨大的精神滿足。以至於人們在收入大縮水的情況下,還願意花上點小錢去電影院消費。

同時,電影技術的革新,包括從1920年代末的有聲電影,到1930年代後期的彩色電影,都使得電影業在這個時期充滿了旺盛的活力。

最後一點,則要歸功於電影人永不氣餒、用心百倍地打造著優質而又新鮮的作品。即使形勢再過糟糕,讓大眾喜歡的好電影終究還是能夠吸引人們走進電影院。

我們相信,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改變。

原標題:《電影危機:電影出路在哪裡?走出大蕭條的好萊塢有答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可能讓12萬人失業|好萊塢|歌舞片|電影|美國|大蕭條_網易娛樂
    該網站還有一篇報導披露,近段時間,好萊塢影院、劇院和各種娛樂設施因疫情停擺,有可能會導致12萬從業者面臨失業危機。好萊塢強大的造夢功能能讓深處大蕭條漩渦中的美國人暫時擺脫痛苦和失意。迪士尼由於做出了大量的動畫片來造夢,使得它在那個年代脫穎而出。剛進入大蕭條後不久,雷電電影公司拍攝的《小婦人》一炮走紅,成為30年代第一部改編文學名著而紅的電影,隨後各大電影公司紛紛把莎翁、狄更斯、託爾斯泰、大仲馬、雨果等大作家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幾乎每部都很成功。
  • 好萊塢是這麼度過經濟大蕭條的
    當1929華爾街危機爆發之初,有的分析家仍抱著傳統的信條:娛樂業對大蕭條免疫。
  • 好萊塢是這樣度過經濟大蕭條的
    當1929華爾街危機爆發之初,有的分析家仍抱著傳統的信條:娛樂業對大蕭條免疫。
  • 卓別林電影和大蕭條年代
    100多年前,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被派到中國河北唐山開灤煤礦「打工」,而後弄了份有爭議的合同把煤礦據為己有,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為日後政治生涯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石,並終於在1928年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結果甫一上任就遭遇了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經濟大蕭條時代。經濟大蕭條,卻讓好萊塢電影迎來黃金時代。
  • 智鵬丨疫情劇本——應對大蕭條時代普通人的出路(完整版)
    事實上刺激內需,需要大家有消費的信心。對低收入者來說,他們更關心下一頓飯在哪裡吃的問題。撐不去的小商戶太多了。傅萌旁邊的賣輪胎的店早就關門了。大街上一半的門面都在轉租。傅萌想,媽媽常說「人挪活,樹挪死」,一切還得靠自己。傅萌曾參加過一些培訓,聽一位老師經常說「強大自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他想,應該試一試。他明白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學習,提升一下技能。
  •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美國怎樣走出大蕭條,並塑造了世界格局?
    從此美國和全世界一起進入了長達10多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這次經濟大蕭條,讓原來被狂熱追捧的自由主義思想 受到質疑。馬克思主義思想被人們重新審視,保守主義者 由於懼怕,開始傾向於法西斯主義,這些思想上的衝突 也為二戰的爆發 埋下了種子。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經濟大蕭條?美國最終又是怎樣 走出這場世界性的大危機的呢?
  • 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中國電影電視劇中的女性角色斷檔了20年,沒有導演願意用40多歲的女演員,她們雖然都是老戲骨,都有著非常多的拍戲經驗,但這些都不能轉換成投資方想要的票房。宋丹丹都說在她過了34歲以後,一下就沒有戲可拍了,作為混跡小品界這麼久的人,演技和人品都是很有保障的,觀眾也非常喜歡,可就連她都經歷了「中年危機」。
  • 重燃勇氣與希望: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的10部最偉大的電影
    或許,你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這是由美國網友評選出來的,以大蕭條為背景的最偉大的10部美國電影。01 《綠裡奇蹟》(The Green Mile,1999)這是一部1999年上映的美國奇幻犯罪劇情片,編劇兼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改編自史蒂芬·金199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 《蘇利文的旅行》對美國大蕭條的反思 最「反」好萊塢的喜劇
    這也許是由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國內風調雨順,國民經濟正順著二戰走出大蕭條的陰影。但是,它不同於導演普雷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1898-1959)的另一部喜劇《淑女伊芙》,《蘇利文的旅行》擁有社會素材作為基礎——30年代的大蕭條,還有它諷刺的標靶——普雷斯頓·斯特奇斯自己作為導演的信條,同時也是當時好萊塢大部分導演的信條。
  • 【解碼】好萊塢奇幻電影的魔力在哪裡?
    事實上,它並不是第一部掀起票房熱潮的好萊塢奇幻電影。從《指環王》到《哈利·波特》、從《納尼亞傳奇》到《愛麗絲夢遊奇境》系列等,幾乎每部魔幻題材電影上映都不斷刷新票房紀錄,並締造成經典。到底好萊塢奇幻電影的魅力在哪裡?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呢?
  • 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有什麼 不一樣
    各大媒體紛紛拋出經濟危機的信息,說法卻各有不同,有說經濟衰退的,有說步入經濟大蕭條的。然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咱們今天來理一理,其實只分兩大類,分別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是經濟危機階段性表現。咱們先來看
  • 視角 好萊塢奇幻電影的魔力在哪裡?
    事實上,它並不是第一部掀起票房熱潮的好萊塢奇幻電影。從《指環王》到《哈利·波特》、從《納尼亞傳奇》到《愛麗絲夢遊奇境》系列等,幾乎每部魔幻題材電影上映都不斷刷新票房紀錄,並締造成經典。到底好萊塢奇幻電影的魅力在哪裡?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呢?
  • 許小年120分鐘分享完整版 : 危機、衰退還是大蕭條?疫情對全球經濟...
    家庭的資產負債表被破壞,哪裡還有消費?消費需求急劇萎縮,跟著又是一連串的企業破產。這是大蕭條發生的過程。我們講整個過程,講這一段歷史,是為了分析當下——正在蔓延的病毒疫情會不會導致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如果我們搞清楚了1929年實際發生了什麼,就可以對這個問題做一些回答。從股市暴跌到大蕭條,多米諾骨牌效應中的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銀行體系的崩潰。
  • 出路,出路,走出去了,總會有路。李嘉誠的成功之道,請記下來
    有句話說得很好:想是問題,做是答案,輸在猶豫,贏在行動。每天總是呆在家裡發呆,抱怨這不好,那不好,這也不想幹,那也不願幹,高不成低不就,實際上是心態出了問題。香港的李嘉誠雖然目前有人對他有非議,但是他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他曾將自己的做人心得和成功之道濃縮為20句話,送給想要成功的人們。他那20句話裡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出路,出路,走出去了,總會有路。
  • 銀色夢幻:如果男神走出熒幕愛上你——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一場經濟大蕭條,蔓延全球,足足影響了十年。商場關門,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的收入直線下降,但這一切卻造就了一個行業如神話般迅速崛起並繁榮,那就是電影。有這樣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被影評界稱為「元電影」,那就是1985年上映,伍迪艾倫導演的《開羅紫玫瑰》。
  • 從《開羅的紫玫瑰》看好萊塢電影裡的幻夢效應
    文轉自:從《開羅的紫玫瑰》看好萊塢電影裡的幻夢效應--電影文學--梁建華 侵刪 在電影《開羅的紫玫瑰》裡導演伍迪,艾倫以他一貫的幽默諷刺的手法向兜售夢幻的好萊塢電影提出了質疑。電影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大蕭條時代的美國。
  • 1929:大蕭條
    一切都是繁榮的樣子,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對美好生活有不可動搖的信心與嚮往。他們堅信,或許經濟增長會有減速,但是最後都會是穩中向好的發展。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美國金融的電影裡看到的華爾街的經典形象,酗酒,吸毒,縱慾等等。1924年-1929年崩盤前,道瓊指數從不到100點翻了三倍漲到接近400點。財富會膨脹,賺快錢的誘惑逐漸的讓美國人掏空了錢包。僅僅在1929年。就有接近20億美元投入了股市。許許多多的家庭像在賭場下注一樣把一生的積蓄投入市場。工人、家庭主婦、小孩都像著魔一樣的加入這個「撿錢」的狂歡。
  • 揭秘:好萊塢是怎麼成為世界電影中心的?
    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同年,他拍攝了另一部電影《老加州》,這是他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與此同時,「硬漢」威廉·安德森在聖巴巴拉市的使命峽谷和聖馬可山口拍攝了一部西部片,這部片子是他坐在貨車車廂裡剪輯的。
  • 紅色主旋律電影《出路》舉行劇本研討會
    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通訊員 關進)12月10日,紅色主旋律電影《出路》於在郴州市廣播電視臺舉行劇本研討會,該電影由郴州市廣播電視臺、湖南良將影業有限公司、湖南良將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星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籌拍,會議詳細研討了《出路》的劇本定位及創作思路,並針對影片的前期籌拍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爭取以最好創作、專業的團隊拍攝優秀的影視作品,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 好萊塢遊戲電影簡史【劇角電影觀察】
    有太多家喻戶曉,承載了幾代人集體記憶的經典遊戲在改編後不幸毀容,縱使有《寂靜嶺》,《生化危機》這樣的佳作問世卻依舊無法帶來創作理念的革新。遊戲改編電影之所以爛,有的是因為時代所限,開發技術尚未達到可以提供完整劇情和性格人物的製作水準,改編必定簡單粗暴,像早期的《超級馬裡奧兄弟》,《街頭霸王》都是如此。有的是因為製片商一心斂財,打著遊戲改編的幌子潦草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