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錢江/王傑等團隊揭示跨物種的視網膜再生調控網絡並實現哺乳動物視網膜再生
來源:BioArt
10月1日,來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多個團隊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題為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controlling vertebrate retinal regeneration 長文研究。該研究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Seq)和表觀調控組測序技術(ATAC-Seq)分別檢測了斑馬魚、小雞和小鼠視網膜損傷後米勒細胞的表達和染色體開放性的變化。除了進行功能敲除實驗,該研究團隊也開發了新的計算方法(命名為IReNA)整合表達和染色體開放性圖譜,用於重構米勒細胞響應不同刺激的調控網絡。
研究發現在斑馬魚和小雞中米勒細胞從靜息態轉變成激活態是實現重編程的關鍵一步。在小鼠中米勒細胞的增生能力被特異的調控網絡所抑制,敲除NFI可以實現小鼠的米勒細胞重編程為視神經細胞。該研究也表明通過靶向核心調控網絡實現哺乳動物損傷後視網膜再生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式。
2,Cell | 丘腦孤兒受體Gpr12調節短期記憶的可變性
來源:BioArt
丘腦孤兒受體Gpr12促進工作記憶
近日,洛克菲勒大學Priyamvada Rajasethupathy團隊與康奈爾大學Praveen Sethupathy合作在Cell上在線了題為A Thalamic Orphan Receptor Drives Variability in Short-Term Memory 的研究論文,利用200隻多樣性遠交系(diversity outbred,DO)小鼠建立了數量性狀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圖譜,發現了丘腦的Gpr12基因對工作記憶具有重要作用。
具體來說,該研究通過QTL圖譜,在5號染色體上識別了一個顯著的QTL,貢獻了17%的表型變體。通過基因表達、功能缺失和行為學研究,對該位點進一步檢查,發現了一個編碼孤兒G蛋白偶聯受體Gpr12的基因是工作記憶所需的,並能在功能上促進工作記憶。進一步,分子、細胞和體內成像研究共同揭示了GPR12定位在丘腦皮層神經元的樹突上,促進活性依賴的鈣反應,並使丘腦皮層同步支持行為表現。
3,Science: 脊髓幹細胞可在受傷後幫助修復
來源:細胞
脊髓損傷通常會導致永久性功能障礙。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的《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以刺激小鼠脊髓中的幹細胞形成大量新的少突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是神經元傳遞信號的能力所必需的,從而幫助修復受傷後的脊髓。
4,酷炫!科幻電影走上PNAS頂級期刊,這件衣服竟然是個變形金剛,不需要外力就能自己變身~
來源:奇物論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Rebecca Kramer-Bottiglio團隊以「Roboticizing fabric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fibers」為題,在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通過使用典型的紡織製造技術將功能纖維集成到傳統織物中,實現了機器人織物。引入了一組致動和可變剛度纖維,以及可印刷的織物內傳感器,可允許自動閉環控制日常織物,同時保持輕質和透氣性。最後,通過將機器人織物應用於可穿戴止血帶、變形和承重可展開結構,以及無繩索、自收起機翼,展示了機器人織物的實用性。
5,胡薇薇課題組J Exp Med發文揭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白質損傷的藥物幹預新靶標
來源: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9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附屬二院胡薇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組胺H2受體可以抑制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白質損傷中少突膠質細胞分化,通過拮抗組胺H2受體能夠減輕腦白質損傷,改善認知和運動功能。該研究為組胺H2受體拮抗劑用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
6,一種新的、罕見的遺傳性痴呆被發現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罕見的痴呆症基因。在檢查了來自一名患有未知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已故供者的人腦組織樣本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中含有Valosin的蛋白(VCP)基因的新突變,正在退化的區域中tau蛋白的堆積以及神經元裡面有空洞,稱為液泡。該團隊將新發現的疾病命名為Vacuolar Tauopathy(VT),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現在以神經元液泡和tau蛋白聚集體為特徵。這一發現也揭示了一種新的途徑,這種途徑導致大腦中蛋白質的積累——這種積累導致了這種新發現的疾病,以及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新療法的靶點。研究於10月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7,卵圓孔未閉相關的偏頭痛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卵圓孔未閉(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成人最為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疾病,偏頭痛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頭痛,通常臨床上很難把PFO與偏頭痛聯繫在一起,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偏頭痛的患者合併PFO的患病率高於常規人群,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部分PFO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會出現偏頭痛症狀,且患者在接受封堵術治療後,偏頭痛症狀有所緩解,但另外一部分患者術後效果不佳。由於目前偏頭痛發作與PFO之間的病理生理機制未明,本文將主要描述偏頭痛與PFO之間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8,柳葉刀子刊:我國學者開發檢測口腔癌深度算法,通過手機APP檢測,準確率98%
來源:Bio生物世界
近日,《柳葉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雜誌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熊學鵬醫生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信學院萬林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photographic imag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臨床視覺特徵自動檢測口腔癌的深度學習算法,為口腔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提供了一種非侵入式、快捷易用且成本低廉的輔助檢查工具。該算法可以App形式裝配在當前主流的智慧型手機設備上,實現口腔癌的快速實時檢測。操作者通過給口腔內的疑似病變區域拍攝照片,提交給模型後10秒鐘內便能完成檢測,初步判斷患者是否罹患口腔癌,準確率高達98%。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植入皮下晶片幫助盲人恢復視力;焦慮情緒化更易痴呆
2,腦科學日報:可以解決癱瘓的腦機設備;正念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