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遺傳性痴呆被發現;這件衣服竟然是變形金剛

2020-12-22 騰訊網

1,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錢江/王傑等團隊揭示跨物種的視網膜再生調控網絡並實現哺乳動物視網膜再生

來源:BioArt

10月1日,來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多個團隊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題為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controlling vertebrate retinal regeneration 長文研究。該研究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Seq)和表觀調控組測序技術(ATAC-Seq)分別檢測了斑馬魚、小雞和小鼠視網膜損傷後米勒細胞的表達和染色體開放性的變化。除了進行功能敲除實驗,該研究團隊也開發了新的計算方法(命名為IReNA)整合表達和染色體開放性圖譜,用於重構米勒細胞響應不同刺激的調控網絡。

研究發現在斑馬魚和小雞中米勒細胞從靜息態轉變成激活態是實現重編程的關鍵一步。在小鼠中米勒細胞的增生能力被特異的調控網絡所抑制,敲除NFI可以實現小鼠的米勒細胞重編程為視神經細胞。該研究也表明通過靶向核心調控網絡實現哺乳動物損傷後視網膜再生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式。

2,Cell | 丘腦孤兒受體Gpr12調節短期記憶的可變性

來源:BioArt

丘腦孤兒受體Gpr12促進工作記憶

近日,洛克菲勒大學Priyamvada Rajasethupathy團隊與康奈爾大學Praveen Sethupathy合作在Cell上在線了題為A Thalamic Orphan Receptor Drives Variability in Short-Term Memory 的研究論文,利用200隻多樣性遠交系(diversity outbred,DO)小鼠建立了數量性狀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圖譜,發現了丘腦的Gpr12基因對工作記憶具有重要作用。

具體來說,該研究通過QTL圖譜,在5號染色體上識別了一個顯著的QTL,貢獻了17%的表型變體。通過基因表達、功能缺失和行為學研究,對該位點進一步檢查,發現了一個編碼孤兒G蛋白偶聯受體Gpr12的基因是工作記憶所需的,並能在功能上促進工作記憶。進一步,分子、細胞和體內成像研究共同揭示了GPR12定位在丘腦皮層神經元的樹突上,促進活性依賴的鈣反應,並使丘腦皮層同步支持行為表現。

3,Science: 脊髓幹細胞可在受傷後幫助修復

來源:細胞

脊髓損傷通常會導致永久性功能障礙。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的《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以刺激小鼠脊髓中的幹細胞形成大量新的少突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是神經元傳遞信號的能力所必需的,從而幫助修復受傷後的脊髓。

4,酷炫!科幻電影走上PNAS頂級期刊,這件衣服竟然是個變形金剛,不需要外力就能自己變身~

來源:奇物論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Rebecca Kramer-Bottiglio團隊以「Roboticizing fabric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fibers」為題,在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通過使用典型的紡織製造技術將功能纖維集成到傳統織物中,實現了機器人織物。引入了一組致動和可變剛度纖維,以及可印刷的織物內傳感器,可允許自動閉環控制日常織物,同時保持輕質和透氣性。最後,通過將機器人織物應用於可穿戴止血帶、變形和承重可展開結構,以及無繩索、自收起機翼,展示了機器人織物的實用性。

5,胡薇薇課題組J Exp Med發文揭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白質損傷的藥物幹預新靶標

來源: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9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附屬二院胡薇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組胺H2受體可以抑制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白質損傷中少突膠質細胞分化,通過拮抗組胺H2受體能夠減輕腦白質損傷,改善認知和運動功能。該研究為組胺H2受體拮抗劑用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

6,一種新的、罕見的遺傳性痴呆被發現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罕見的痴呆症基因。在檢查了來自一名患有未知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已故供者的人腦組織樣本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中含有Valosin的蛋白(VCP)基因的新突變,正在退化的區域中tau蛋白的堆積以及神經元裡面有空洞,稱為液泡。該團隊將新發現的疾病命名為Vacuolar Tauopathy(VT),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現在以神經元液泡和tau蛋白聚集體為特徵。這一發現也揭示了一種新的途徑,這種途徑導致大腦中蛋白質的積累——這種積累導致了這種新發現的疾病,以及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新療法的靶點。研究於10月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7,卵圓孔未閉相關的偏頭痛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卵圓孔未閉(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成人最為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疾病,偏頭痛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頭痛,通常臨床上很難把PFO與偏頭痛聯繫在一起,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偏頭痛的患者合併PFO的患病率高於常規人群,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部分PFO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會出現偏頭痛症狀,且患者在接受封堵術治療後,偏頭痛症狀有所緩解,但另外一部分患者術後效果不佳。由於目前偏頭痛發作與PFO之間的病理生理機制未明,本文將主要描述偏頭痛與PFO之間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8,柳葉刀子刊:我國學者開發檢測口腔癌深度算法,通過手機APP檢測,準確率98%

來源:Bio生物世界

近日,《柳葉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雜誌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熊學鵬醫生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信學院萬林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photographic imag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臨床視覺特徵自動檢測口腔癌的深度學習算法,為口腔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提供了一種非侵入式、快捷易用且成本低廉的輔助檢查工具。該算法可以App形式裝配在當前主流的智慧型手機設備上,實現口腔癌的快速實時檢測。操作者通過給口腔內的疑似病變區域拍攝照片,提交給模型後10秒鐘內便能完成檢測,初步判斷患者是否罹患口腔癌,準確率高達98%。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植入皮下晶片幫助盲人恢復視力;焦慮情緒化更易痴呆

2,腦科學日報:可以解決癱瘓的腦機設備;正念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戀愛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坐公交車時易犯困?帳單支付錯誤能提示痴呆?
    作者通過結構生物學的方法,發現了一種新的線粒體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mtRQC)途徑可以拯救停滯的核糖體,並確定了與它們的底物(線粒體核糖體的大亞基mtLSU)相關的拯救因子結構。另外,作者解析了線粒體翻譯過程的延伸途徑中幾乎所有狀態的核糖體電鏡結構,還觀察到了在翻譯循環的不同階段將合成肽鏈共翻譯插入膜(co-translational insertion)的核糖體與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 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額顳葉痴呆(FTD)屬於第二大家族遺傳性認知障礙,主要影響人格、社會行為和語言功能。研究表明,在許多ALS和FTD患者中都存在六鹼基(GGGGCC)重複序列擴增變異。這個獨特的重複序列擴增發生於一個之前未被詳細研究過的9號染色體ORF72位點基因(C9orf72)的非編碼區,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家族性ALS和FTD的致病因素。
  • 腦科學日報:EBRAINS人類腦圖譜;精神壓力大,血管易堵塞
    報告提供了關於預防痴呆最佳證據的最新分析,發現調節整個生命歷程中的12種危險因素或能延緩或預防40%的痴呆病例發生。該報告呼籲每個國家以至每個人都應積極預防痴呆,並提出了一系列通過制定政策和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痴呆的建議。
  • 《變形金剛》巨無霸科學探索小隊,原始形態和變形形態插畫
    《變形金剛》和《高達》都是當下比較受歡迎的IP,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塑造上都為大家帶來了很多驚喜,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1996年美國3D巨製動畫《Beast Wars》角色原畫集之巨無霸科學探索小隊 原始形態&變形形態。大家最喜歡哪個角色呢?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1,駱利群團隊在《科學》發表重磅論文: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來源:小柯生命本文探究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
  • 腦科學日報:創新來自於腦功能的奇妙耦合;汪星人有多善解人意?
    在12月16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YKL-40既受時鐘基因的調節,又參與清除大腦中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質堆積。此外,科學家發現,攜帶一種降低YKL-40水平的基因變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比沒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維持認知能力的時間更長。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先前的研究發現,VMH中存在更高濃度的雌激素受體。6,AI將光子時間轉換成3D圖像,通過時間來可視化世界來源:新智元近日,由格拉斯哥大學計算科學學院數據科學研究員Alex Turpin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嶄新的3D成像方法:通過捕獲有關光子的時間信息而不是其空間坐標來成像
  • 知道這18件事,《變形金剛5》更爽一倍!
    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變形金剛》系列,既是大場面的超級大片,又是一種情懷。另外,在《變形金剛5》上映的第三天,也就是今天。無論你來沒來得及去觀看這部電影,小萬都已經替你們get到了18個有關《變形金剛5》的最新「知識點」。這就跟你們好好聊聊!
  • 腦科學日報:心率可預測抑鬱風險,結合AI,準確率高達90%!
    3,《自然免疫學》身心愉快有利於提高免疫來源:生物通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闡明了一種令人驚訝的心身聯繫。在小鼠身上,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周圍的免疫細胞會產生一種分子,然後被大腦中的神經元吸收。
  • 腦科學日報:多運動有助於神經發生;貧困與不良心理健康的關係
    這個工作綜合了超高解析度成像,細胞生物學和深度學習的前沿技術,實現了基於超分辨成像的大規模圖像處理和數據分析,從而發現了新的多細胞器作用機制。而在神經發育方面的延伸工作,也為接下來多細胞器相互作用在神經生長和退行性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礎。
  • 變形金剛男生.
    而那個從小就認識的玩伴,因為太痴迷變形金剛,所以我就索性叫他「變形金剛男生」。現在回想起來,五歲時候的我,真的一點也不天真,半點也不爛漫,絲毫都不可愛。甚至。世故得有點討人嫌。我跟變形金剛男生,算是從小就認識的夥伴。因為認識的時間太久,於是我常常搞不清他到底是我的親戚,還是只是我的朋友而已。
  • 關於變形金剛模型的製作方法
    一般人可能對於變形金剛模型製作流程不是很了解,可能都以為變形金剛模型是用廢舊汽車零部件焊接而成的,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變形金剛模型是通過泥稿然後做出模型
  • 患有精神病會有遺傳性嗎?
    劇中安迪是一個外表冷淡、對數字極為敏感、邏輯思維強大、外表冷淡不好接觸的海歸精英,實則懷揣身世之謎,原來安迪的媽媽和姥姥都有嚴重的遺傳性精神問題,隨時活在怕自己發瘋的高壓之下,不敢與人多做接觸。  那麼精神病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會遺傳嗎?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遺傳性疾病?
  • 腦科學日報|科學家研發一種能幫助恢復中風後大腦功能的新方法
    1,Science子刊:抑制MSUT2有望保護大腦免受tau蛋白異常堆積引起的損傷來源:生物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退伍軍人事務部普吉特海灣保健系統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一種稱為MSUT2(mammalian suppressor of tauopathy 2)的基因來靶向異常的tau 蛋白顯示出了希望。
  • 變形金剛G1史
    他們是一種叫做變形金剛的智慧機器人,分成了正義的汽車人(博派)和邪惡的霸天虎(狂派)。在長達    幾百萬年的戰爭中星球資源耗盡,雙方都來到地球。一場大戰逐在此展開...     說明:這是變形金剛G1的第一部動畫作品,也是金剛迷們夢想開始的地方。該部作品集數眾多,所以營造出較為完整的TF世界,以後的歷代作品也皆以這代的世界觀為基礎展開。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源自單一癌細胞類型的癌細胞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用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
  • 為什麼我的變形金剛看起來像高達?(1)
    如果讓模玩藏家做一個最不爽評語排序,那第一名很可能是:「這幾個不都長得一樣嗎」。不過,如果還要讓我找一句比這更讓人惱火的話,那就是:「你這個變形金剛怎麼像高達。」為什麼這句話會更讓我惱火,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必然自詡他稍懂一些模玩知識,接下來很有可能就開始嘮叨起最近玩具只講究日式美型太花哨,缺少真實感等等廢話。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美國Stowers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學家與合作者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讓我們對這類常與神經疾病聯繫在一起的蛋白有了新的認識。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AVIL drives tumorigenesis in glioblastoma.該團隊發現了AVIL(一種多功能肌動蛋白調節基因)可驅動膠質母細胞瘤的腫瘤發生。 這項新的研究針對並修復了多種細胞類型的MeCP2蛋白,這在科學上尚屬首次。該研究的結果顯示了50%編輯的一致性,並且MeCP2蛋白和異染色質在幾個海馬神經元亞型中具有可比的相關性。這一結果表明,通過外周注射,整個大腦中的神經元群應該具有相似的修復率。
  • 傅偉忠:老年性痴呆,你了解多少?
    大概在100年前,這個疾病寫入我們精神科的教科書,由此這個疾病一直延續下來,這個疾病名詞就是由發現並報導這個疾病的醫生的名字命名的。欣繪:有的時候會稱這是一種偷走記憶的疾病,很多東西會逐漸的就不記得了。傅偉忠:痴呆的分類是很多的,今天所講的阿爾採海默氏病,是與增齡有關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功能退行性變化的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