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院線片,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好萊塢大片《花木蘭》。
耗資2.9億美元(約19.85億人民幣)。
是目前迪士尼翻拍電影中的最大投資。
集結了劉亦菲、鞏俐、李連杰、甄子丹、鄭佩佩等超級大咖。
可以說是被寄予厚望。
不過從實際成果來看,似乎一敗塗地。
先是因為審核問題,再是疫情原因,《花木蘭》的檔期推遲推遲在推遲。
甚至被逼放棄北美院線發行,改為流媒體37美元(約257元)付費觀看。
而國內院線也隨之定檔。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花木蘭》竟然提前開分了。
更意外的是,7萬人評價,僅有4.7分。
目測,還有下降空間....
講真,迪士尼公主還真沒這麼慘過。
爛番茄新鮮度79%,IMDB評分4.2;
海外媒體評價也沒有盲目追捧:
戰爭場面設計的壯觀、激動人心,不過炫目的特效掩蓋了電影內在的力量。
網友們的高分短評,也是毫不留情:
-劇情渙散,表演僵硬,打戲還是十幾年前國產古裝劇水平。
-不符合原故事,不少震撼劇情被刪掉,特效用的也很尷尬。
高開低走,《花木蘭》到底輸在哪?
1998年迪士尼出品了動畫版《花木蘭》,斬獲3億美元佳績。
無疑,這位早年「留洋」的花木蘭是成功的。
當時,花木蘭的原型雖然來自中國,卻被迪士尼宇宙賦予了更多元的色彩。
我們熟悉的《木蘭辭》中,記載了木蘭從立志從軍,到戰後歸來完整的故事。
而對於她的十多年從軍生涯,並沒有過多描述。
這也給迪士尼創作留下了不少空間。
軍中受訓,艱苦訓練,從菜鳥弱雞變成一方大將。
和敵軍首領決戰紫禁之巔,救出被挾持的皇帝。
整個打鬥戲的設計,也是凌厲帥氣。
故事裡,還給木蘭設計了男友角色,兩人並肩作戰,從相識到相愛。
同時,還增加了守護神的設定:話癆守護神木須。
木須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搞笑擔當。
被本土化後的木蘭,變成了一部喜劇動畫。
這也增加了國內觀眾對「美版花木蘭」的認可度。
可在真人版翻拍時,卻意外敗北。
為了有所突破,真人版對動畫版的改編不少。
同時,也去掉了兩個經典元素,音樂和喜劇。
比如,搞笑擔當守護神木須的角色就被刪除了....
沒有了喜劇元素,不少劇情和角色就顯得突兀尷尬。
比如,鞏俐飾演的是反派盟友「鷹」,被設定為女巫。
她的出現,逼迫了木蘭技能覺醒。
這樣的設定,不說放古代故事裡,就單是電影裡就很出戲。
雖然,這樣的女權主題很有「好萊塢風」。
為了凸顯中國故事和文化,迪士尼對花木蘭形象進行「高度還原」。
原著《木蘭辭》中曾提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也就是說,木蘭化的是南北朝流行的「額黃妝」。
雖有歷史考究,形象也高度還原。
但它畢竟不符合當代審美,既然真人版已經「好萊塢本土化」了,為什麼妝容審美不能現代化一點?
至少要能看吧.....
這妝容,連神顏劉亦菲都駕馭不了。
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額黃妝,就很符合當下審美。
而迪士尼這個「額黃妝」,國內觀眾簡直沒法下眼。
畢竟是真心欣賞不來!
他們這番操作,整個一弄得,中國觀眾就愛這造型就很誤會了......
而花木蘭也變成了超級英雄體質。
時常盤桓在她周圍的鳳凰,隱藏的覺醒技能,再到鳳凰涅槃。
花木蘭從軍故事,有如神助。
她成了超級英雄,卻早已失去了歷史的真實。
我們期待中國元素國際化,但不代表要全盤接收它的「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