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此次展覽分前後兩期,共展出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作品158件(套),這些作品集合自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北京畫院、徐悲鴻紀念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9家機構。其中,分別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和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九歌圖冊》,首次合併亮相。
展覽現場
二十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時代,動蕩和機遇、傳承和革新交相輝映,傳承沿襲和創新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美術史論家一般把二十世紀早期作為中國現代繪畫史的開端。這一時期,西方繪畫理念和技法開始傳入,開啟了中西方繪畫多元並存、融匯創變的新局面。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和李可染正是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八位中國畫大家,他們的中國畫創作實踐,推進了中國畫的變革,拓展了中國畫的藝術範疇,將中國畫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展覽取名「仰之彌高」,意在突出八位大家如高山一般垂範後世的藝術成就以及傳承創新的精神。
徐悲鴻展區,左為《愚公移山圖》,右邊為《九方皋圖》(天津博物館藏)之一
展品中徐悲鴻於1931年創作的縱149釐米、橫375釐米的《九方皋圖》(後期展出),張大千於1947年創作的縱164釐米、橫320釐米的《潑墨荷花圖》通景屏,潘天壽於1962年創作的縱150.8釐米、橫395.6釐米的《記寫雁蕩山花圖》等,在展廳中全畫幅呈現,讓觀眾飽覽展品細節。
其中《九方皋圖》將在第二期展出,這也是徐悲鴻創作多次的題材。1928年11月15日,徐悲鴻應北平大學校長李石曾之聘,任職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然而,1929初,接二連三的風潮逼迫徐悲鴻不得不作出辭職的決定,結束了他為期三個月的院長生涯,回到南京。此後,至 1931 年冬,4 年間,徐悲鴻曾經七次畫「九方皋」題材,而第七稿就成為他藝術生涯的第一件國畫代表作。
在 徐悲鴻紀念館所藏的第七稿《九方皋圖》上,徐悲鴻作如是題款:「辛未初冬第七次寫此,並紀念廉南湖先生,感喟無極。悲鴻時授徒中央大學,居丹鳳街。」其中廉南湖先生為廉泉,是徐悲鴻早年所遇的「伯樂」之一。廉泉給予徐悲鴻幫助的細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徐「九方皋」概念的由來,與廉南湖密切相關。廉泉現存詩文集中,有《徐悲鴻為盧使君畫馬》四首可對應。
徐悲鴻 《愚公移山圖》 紙本 設色 縱144 釐米 橫421 釐米 1940 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同一位置第一期展出的是徐悲鴻的經典代表作《愚公移山》。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的,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但畫家堅信中華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鬥,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徐悲鴻 《愚公移山圖》 (局部)
畫家創作此畫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他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裸體人物引入中國畫。在畫家筆下,不同年齡的人體有著不同的美感,不論是揮動鋤頭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還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緊繃筋鍵,還是兒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強烈的屈張美感。水墨的濃淡暈染,使每人膚色各異,產生了輕重節奏。遠看此畫令人感到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氣氛熱烈。近看則細部充實精到,無一懈筆。徐悲鴻突破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人體引入中國畫,幾乎代表了近代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潘天壽,《記寫雁蕩山花圖》
潘天壽的巨幅作品《記寫雁蕩山花圖》,可以說是他一生對雁蕩山情有獨鐘的寫照。他20多歲時就隨吳昌碩先生一起到過雁蕩山,新中國成立後又曾三遊雁蕩山,創作了許多跟雁蕩山有關的作品。1962年的《記寫雁蕩山花圖》就是他描繪雁蕩山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作品中,潘天壽把巖石和野花作為主體是他數十年生活經歷的集中的抒情寫照。一花一木等最平凡的東西,經他的點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畫上爬在巖石上的兩隻青蛙很為別致,它們的出現加強了畫面的動感和生氣。前面那一隻還似乎若有所思呢。它們身體的青灰色與設色絢麗的山花形成對照,真實地表現了荒野山景中大自然有聲有色的戲劇,處處有景有情。
潘天壽,《記寫雁蕩山花圖》(局部)
作為「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傅抱石,此次展出的的作品之一《待細把江山圖畫》(中國美術館藏)背後也有一段故事:
1960年9月15日,傅抱石等畫家一行13人離開南京,歷時3個月,相繼走訪了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六省十幾個大中城市,成為當時中國繪畫界一件極為轟動的大事,同時也將1950年以來中國畫寫生活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潮。回到南京後,傅抱石反覆推敲,數易其稿,終於完成了這幅《待細把江山圖畫》。
傅抱石,《待細把江山圖畫》
傅抱石以辛棄疾的「待細把江山圖畫」作畫題,憑藉獨到的視角和創造力,將華山奇峭無倫、壁立千仞的雄姿呈現在人們面前。但事實上,由於體力原因,傅抱石當時未能登頂華山,只能在山下青柯坪附近觀華山之姿。因此,在畫中的山腳下,傅抱石精細刻畫了一組人物畫:行走的人、坐在場院上聊天和餵雞的人,甚至門口露出的半頭牛,以此反襯了華山的卓絕雄姿。
此外,作為傅抱石代表作品之一分別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和中國美術館,本次在南博亮相,是《九歌圖》冊第一次合璧展出。
傅抱石 《九歌圖冊》展覽現場
1953年夏天, 傅抱石擬根據郭沫若新 著《屈原賦今譯》為素材,為次年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醞釀創作。 1954年10月,傅抱石通過綜合曆代《九歌》圖像歷數月慘澹經營, 以冊頁的形式分別將《九歌》文字加以圖繪,殫精竭慮地完成了《九歌圖》冊。傅抱石賦予《九歌》中各種人物不同的鮮明性格,或熱烈 奔放,或超然物外,或堅毅剛強,其表現手法變化多端,構思意象新穎獨特,很好地契合了屈原的詩意。
傅抱石 《九歌圖冊》
傅抱石 《九歌圖冊》
由於展廳面積有限,展覽將於2020年1月10日左右,進行大規模換展,第一期展示97件套展品,第二期更新61件套展品。展廳將八位畫家的展示區域覆以八種不同的代表色,設計簡潔明快,闡釋詳盡全面。展覽還將配以語音導覽自助系統、發行圖文詳實的精美畫冊、舉辦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推出精緻多樣的文創產品,為觀眾提供多角度、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張大千 《潑墨荷花圖》
註:展覽位於南博特展館3樓11展廳。展期自2019年11月27日至2020年2月28日。全價票50元,優惠票30元。本文部分內容來自《南京日報》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