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畫壇,潘天壽享有無可爭議的大師級地位。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末,潘天壽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被推為20世紀畫壇四大家。他們是將傳統文人畫推向極致,同時,又極具現代創新意識的真正意義上的劃時代人物。
潘天壽雖以畫顯,但於書法也頗著力。其書風格卓犖,自是一家。這又是與吳、齊、黃諸家頗為相同的。不過,如果僅從書法內部的角度來看潘天壽書法,結論無疑是頗為尷尬的。潘天壽書法強烈的個性化和反叛傳統意識在他那一代書家中是少見的,而筆墨的脫略畦徑,不主故常,更是無法以尋常審美眼光視之。
在很大程度上,潘天壽書法已逸出傳統書法的審美範疇,也與一般意義上的文人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因而,論者出於審美把握上的無奈,大都將其歸為「畫家書」。
如果我們不帶任何貶義,而是完全從積極的意義上將潘天壽書法攬入「畫家書」這一範疇的話,那麼,潘天壽書法所表現出的現代空間視覺立場無疑使其暗合於畫家書的第二層內容和審美傾向。而從這一立場來把握闡釋潘天壽書法,無疑是符合潘天壽書法創作實際並且較為客觀公允的。
需要說明的是,潘天壽書法的「畫家書」審美立場,並沒有影響他具有堅定的書法傳統主義價值取向。對書法傳統的尊重和溫情使他甚至將書法看得高於繪畫,而抱有一種敬畏。他曾說過:「學畫大概二十年可成,學書至少要三十年。我的畫還馬馬虎虎,字還不行。」
作為一代國畫大師,他的繪畫是完全建立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這當然離不開書法的陶養。這也是他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時,力主中國畫要從傳統線條、筆墨(書法)入手,而不能築基於西方素描的原因。因而,他極力要求中國畫系的學生要學好書法,並率先在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中開設書法專業,招收書法四年制本科生。
潘天壽書法築基於黃道周、張瑞圖、二爨,率為險峭勁厲一路。這與他崇尚陽剛、金石氣的審美傾向是頗為一致的。但與一般取法黃道周、張瑞圖者注重書法本身的「取像」和完整有序的「陳述」不同,潘天壽是完全站在繪畫的空間、視覺立場來間離地把握和取法對象。
他在保持黃道周、張瑞圖書法緊峭幽折、方筆翻絞的同時,筆法更趨銛利、破碎、斷裂,其線條不是遵循時空節奏地「寫」出,而是如其山水畫的大斧劈,大筆深刻、一味皴掃,具有畫法的塑造感。
而其章法上的不斷造險、破險,則使他的書法充滿了空間意義上的緊張感。潘天壽書法改變了黃道周書法縱向的空間節奏構成,而一變為「散點式」的繪畫視覺空間節奏,字法整合於章法。這使潘天壽書法的視看效果大於認讀效果。
潘天壽的書法與他的繪畫在審美風格上取得了驚人的協調和一致。它體現出與傳統書法審美觀念完全不同的現代繪畫視覺空間立場和現代美學意義上的崇高、壯美。不過,客觀公正地說,潘天壽的書法與其繪畫相比,在藝術上尚未臻於同一水平,甚或說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關於這一點,潘天壽也是承認的。
潘天壽書法雖然強化了書法的畫意,但生硬湊泊,缺乏自然之致,尤其筆法上有欠精熟,致使其書缺乏節奏上的協調一致。在20世紀國畫四大家中,論書法,潘天壽難望吳昌碩項背,與齊白石、黃賓虹較也明顯遜色,而論書法審美觀念、風格,潘天壽卻無疑是最新的。這或許也正表明,潘天壽意不在書家也。
文:姜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