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曹林華編輯 | 趙孟1
2020年7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頻繁發生,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
應急管理部統計,截至7月10日,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貴州、安徽等27省(區、市)3385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農作物受災面積298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95.9億元。
儘管今年長江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值,整體受災程度在下降,但仍不能排除極端事件發生。今年3月份,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表示,今年長江流域水文氣象年景差,極端氣象水文事件可能多發。
公眾普通關心的是,極端氣象會不會導致發生類似於1998年的特大洪災?7月13日,界面新聞專訪浙江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冉啟華教授。他表示,受全球氣候影響,長江流域還會有第二輪強降雨,雖然中國河湖調蓄能力在提高,未來仍需要預防「小堤大災」。
長江流域還會有第二輪強降雨
界面新聞:自今年5月起,廣西、貴州、重慶、湖北、江西等地先後發生洪災,為什麼會這麼大範圍爆發洪災?
冉啟華: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因為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極端氣候事件變多,在我國具體的體現就是從5月開始的江南地區降雨偏多,而且降雨帶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不動,所以導致降雨量偏大,引發洪災。
界面新聞:跟長江流域生態惡化有關係麼?
冉啟華:這跟生態長江流域生態惡化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氣候變化的影響。生態在這裡其實是一個被動的被影響的過程。
界面新聞:今年3月份,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表示,今年長江流域水文氣象年景差,極端氣象水文事件可能多發。據你對當下情況的研究, 你覺得最極端的情況會是什麼?
冉啟華:長江沿岸已經下了一個多月的雨,最極端的情況也許還會再下一個月的雨。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沿岸的防洪壓力就會非常大。這種極端情況發生,那就不是普通流域性大洪水,而是黑天鵝事件,非常罕見,也非常極端。目前我們還是只能說今年發生大水的機率偏大,沒有辦法預測準確的變化。
界面新聞:有分析稱,根據拉尼娜(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對比數據分析,今年夏季的洪澇才剛剛開始?
冉啟華:根據我現在看到的消息,長江流域還會有第二輪強降雨,其它流域如黃河、淮河等還說不準。
界面新聞:現在水位已經達到峰值,如果再下一個月,會是什麼局面?
冉啟華: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極端事件,整個長江沿岸的防洪能力都會受到極大的考驗,甚至有可能會被迫採取分洪這樣的非常手段。
防洪要做到統一協調
界面新聞:儘管今年長江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值,但好像受災程度在下降,為什麼?
冉啟華:是的,這是因為水利工程和我們的防洪體系在起作用。雖然今年水情超過1998年,但因為有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系列防洪工程措施,目前沒有感受到太強的損失,哪怕像武漢,市民生活也未受到真正的洪災影響,目前看來最多就是不能去江邊的公園。這些非常清楚說明,防洪工程在保護沿岸城市和居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界面新聞:從1998年至2020年,22年過去,我國河湖調蓄能力應該提高了不少,這是否是受災程度下降的原因?
冉啟華:水利工程多了,人為可以幹預的庫容多了,調蓄能力顯然增加。長江流域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有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定海神針在,長江流域的防洪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同時,由於長江中下遊沿岸的堤防工程作用,長江流域整體河道防洪能力與1998年相比有很大的提升。結合起來,從上遊到下遊,從水庫到堤防,最終結果就是整個長江流域的整體防洪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界面新聞:河湖調蓄能力是否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冉啟華:目前,全國的大江大河發洪水已經很少出現人員傷亡了,這從一方面說明了我們的河湖調蓄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但這並不是說已經沒有可改進的地方。比如對水生動物的影響,長江主流和鄱陽湖、洞庭湖等河湖之間的連通關係是不是最佳,還有可調整的餘地。
對防洪來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全流域的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現在有些還是行政區劃,安微是安微,浙江是浙江,江西是江西,但實際上,水流是不管你行政區劃的。防洪一定要考慮上下遊的問題,如果水庫洩洪洩晚了,上遊就會被淹,洩洪洩早了或時機不對,下遊的防洪壓力就很大。所以一定需要整個流域統一規劃。現在的制度還是帶有比較重的行政區劃特點,在我個人看來,不太適合水利這種特殊防災情況。水是上下流動的,不能光看一個地方。
界面新聞:如果沒有統一的調度,是不是會人為的造成洪峰疊加?
冉啟華:有可能造成這種情況,實際上統一的調度目的就是要把洪峰儘可能消除下去。
界面新聞:長江委不就是在負責統一調度嗎?
冉啟華:理論上來講,我們國家有八個大的流域委員會,分別負責管理我國的八條大江大河。但實際操作層面來講,流域委員會並不能統一管理轄區內所有的水庫和其他防洪工程。長江委這幾年一直在致力於將更多的流域內水庫和防洪工程納入統一調度的範疇,但是還沒有能夠做到百分之百納入管理。另外,行業利益、行政區塊都可能導致統一調度難以實施。
要預防「小堤大災」
界面新聞:現在主要預防「小堤大災」,為什麼中小河流會成為防洪中最弱的一環?
冉啟華:這是因為國家優先治理大江大河。從國家層面來講,先把大江大河、主幹流防洪能力提升上去,然後再推進中小河流的治理,順序顯然是對的。實際上,水利部已經投入很大力度在推進中小河流的治理。
界面新聞:上世紀70年代,旱災比洪災大,90年代,水災比旱災厲害,21世紀,水災居高不下,旱災也在上升,現在交替並發,這是有什麼規律麼?
冉啟華:我們原來常說氣候變暖,現在學界基本不說氣候變暖或氣候變冷,我們有把握的說法是氣候變化。整體來說,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水文事件增多,也就是說極端的乾旱和極端的水災都比原來更多了。
界面新聞:雖然我國河湖調蓄能力在提高,但具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在萎縮,這是不是加劇了洪水泛濫?
冉啟華:肯定會有影響,特別是局部的防洪能力。因為湖泊的存在,本身就是調蓄能力的一部分。
界面新聞:長江河床變深的現象有沒有得到治理?河床變深對防洪有什麼影響?
冉啟華:三峽投入運行以後,下洩的清水讓下遊的河道發生衝刷,河床變深。河道刷深,增加了河道行洪能力,對減少洪災有很大的作用,實際上,2010年和2012年長江洪峰都超過1998年,但是1998年整個長江流域淹得很嚴重,而2010年和2012年基本沒有大的影響。雖然主要是三峽工程等的調峰效果,但是河床變深也對減少洪災起到了作用。
界面新聞:洪水泛濫,給我們最大的警示是什麼?
冉啟華:客觀來講,分幾個層面。大的來說,要人水和諧,應該給河流空間,社會的發展不能總是去擠壓河道。但是社會發展,人對土地的需求是增加的,怎樣達到一個平衡,這體現了管理者的智慧。
其次,儘管我國的大江大河防洪能力已經有了整體提升,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前10年沒有發生大的水災,就覺得水利工程不需要了,這個觀念不能要。我個人的觀點是,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再到個體老百姓,都有(輕視水利工程)這個苗頭。大家一定要認識到,之所以沒有發大水,就是因為水利工程和水利部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