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買買買,一邊想剁手?三招幫你搞定心理上的「購買後失調」

2020-12-23 療心師艾瑞兒

「唉,信用卡這個月又還不上了,我咋那麼能買呢,回家就剁手!」同事小林在一旁垂頭喪氣「這不是雙十一還沒到嗎?你又買了什麼呀?」我好奇的問「你是不知道,最近淘寶又搞什麼直播盛典,我又在直播間買了好多東西,買回來才發現,好像也沒那麼需要。每次買完東西吧,當下挺開心的,沒過三天就恨不得剁手,心裡要罵自己好多遍。」「你呀,就是典型的購買後失調。」「購買後失調是什麼?那我該怎麼辦?快給我支支招。」

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自己一到逛商場的時候,或者碰到雙十一這種買買買的購物節,就會把持不住自己,刷起卡來一頓操作猛如虎,沒過多久,又捶胸頓足的,連連喊著「要剁手」。

為何我們經常在買完東西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懊惱和後悔的感覺?

尤其是在大型活動,集中購物之後,望著家裡那一堆東西,這種悔恨的情緒就更強烈了。

按理說,這次都要剁手了,下回就該更理智一些了呀,為何每次我們都華麗麗的掉進同一個坑?一次又一次愉快的買呀買,剁呀剁。好像懊惱也好,焦慮也罷,根本阻止不了我們購物的熱情。

其實,之所以我們有購買後就後悔的情緒,有時候並不在於我們買了什麼,或者花了多少錢,而是只要你買了,這種焦慮可能就會席捲而來。

而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心理學概念:「購買後失調」。

下面,我們就從「購買後失調」的心理機制,促使我們產生購買後失調的三大因素,以及對抗購買後失調的三個方法,來陪你一步步從這個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既能買買買,又能更安心。

何為「購買後失調」?

購買後失調的前身,其實是「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最偉大的理論之一,它最早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首先提出的。

費斯廷格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對於事物的態度以及態度和行為之間是相互協調的;當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且會導致心理緊張和焦慮。

之後,各個領域的學者又將「認知失調理論」,發展到不同領域的個體心理行為的研究中。

而將「認知失調理論」應用於消費者行為研究中,來探究消費者的購買心理與行為,便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購買後失調理論」。

購買後失調(Post-purchase dissonance),是指我們對購買行為的懷疑和焦慮,糾結自己的決策是不是最佳選擇。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買回來的新衣服,過了一年,標籤都沒拆;高價買回來的數碼產品,就沒摸過幾回;考慮了幾個月買回來的車,總感覺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每每看到這些東西,都讓我們又無奈,又後悔不已。

雖然我們並不會在所有的購買行為之後,都產生失調的心理,但它也算是一種普遍會遇到的現象了。

那麼究竟什麼情況下,我們更容易產生「購買後失調」呢?它還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以下三個因素,可謂造成「購買後失調」產生的元兇了:

影響「購買後失調」的三大因素

① 購買的結果能不能更改,是激發購買後失調的一大因素

我們買的東西能無條件退換嗎?這個前提能大大影響「購買後失調」產生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東西是無法退換的,那麼產生購買後失調的可能性就會增大,而相反,我們買之前就知道了,這件東西不滿意的話,可以無條件退換,那麼,還有啥好失調的呢?風險大大降低呀。

舉個例子:

我們想買個單眼相機,這麼貴的東西,如果商家能承諾不滿意包退,那我們大可以先拿回家擺弄試試,反正用不好退掉就是。但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單眼相機買回來,除非質量問題,不然是不可能隨意退換的,那就有的糾結了,這個顏色好不好看?操作複雜不複雜?功能全不全呢?好不容易選定了一款,拿回家沒多久,發現怎麼那麼重,以後帶出去旅行可不得累死?又退不了,各種懊惱湧上心頭。

無法退換的感覺,會讓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被迫接受的焦慮。

② 購買的代價,是造成購買後失調的因素之一

我們購買一樣東西,花的代價越大,比如等待了很久的限量款,或者花的錢很多等等,這些都會增加我們產生「購買後失調」的可能性。

比如:

我們今天如果只是想買幾個蘋果,那麼蘋果挑的好不好,甜不甜,我們不會那麼在意和糾結,反正好吃就再買點,不好吃下回不買就是,也花不了多少錢。但如果我們今天想買一輛心儀的車,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交了大筆的車款,又等了幾個月,才拿到手上,那麼我們肯定要翻來覆去的去想,這個車買的好不好,值不值?是不是如我們期盼的那樣?然後還要反覆追問朋友的意見,一個不小心,購買後失調就在像你招手了。

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付出的成本越大,我們也就越容易「憂心忡忡」,害怕「得不償失」。

③ 購買物品對我們的重要程度,也是影響購買後失調的重要因素

顯而易見,我們所購買的物品對我們越重要,我們就越容易產生「購買後失調」的心理。

如果今天我們想買一款手機,因為手機在當代社會對人太重要了,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上網、看劇、拍照,哪哪都離不了它。挑選一款手機的時候,我們要考量的維度太多了,外觀好不好看?像素高不高?內存夠不夠?價格能不能接受?……你想到了方方面面,是因為你每天都要用到它,使用感受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心情。在考慮了一堆之後,終於把它拿回家,卻發現用久了容易發燙,而且還沒有防水功能,花了那麼多錢,怎麼還是沒考慮周全?好懊惱啊。可是如果你給家裡買個電視,單價未必比手機便宜,但是你卻好像沒有那麼糾結和痛苦,買回家也不太會懊惱,因為電視相對於手機來說,對你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個茶餘飯後的娛樂工具,功能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性。

當一件物品並沒有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那麼的息息相關,自然我們也就不會去計較,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了。

了解了那麼多的影響因素,你一定注意到了,無論我們購買的東西能不能退貨,代價高不高,引發「購買後失調」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在眾多的選項中,我們只能選擇那「一個」,而不太可能把市面上所有看中的都買回家。

我們選擇了A,就勢必要放棄BCD,而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BCD這些後備選手的所有優點。

因此,我們才急迫的需要證明,所選擇的這個唯一的A,是優於那些被我們放棄的BCD的。

所以,在購買決策之後,我們會儘量去想,去搜集各種正面的信息和好評,來消除自己對已購買產品的焦慮和懷疑,只有這樣,我們心裡才會舒服一些。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無法搜集到足夠多的正面信息來給自己作證,甚至購買後往往還會發現一些負面的信息和評價,然後就開始各種悔恨,想剁手,而購買後失調,也就隨之產生了。

當我們每每被「購買後失調」折騰得心情忽上忽下,要怎麼做才能儘量預防這種消極心理的產生呢?這就得需要我們自身和商家的共同努力了。

從消費者自身角度,我們該如何控制「購買後失調」的產生?

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看,要想不出現購買後失調,至少有三點,是我們能自己控制的:

①對於已購買產品,我們需要有更正向、積極的心態

都說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往往購買過產品的我們也是。

沒買到的那個選項,總是越看越出彩,而自己買回家的這個,總能挑出各種各樣的毛病。

其實,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是我們會在有新鮮感,或還沒得到它的時候,把它的優點放大;而在買到手了,或者使用了一陣子之後,新鮮感消退了,又會一直關注著它的缺點不放。

這種心態才是我們折磨自己,反覆糾結的根源。

只要我們從心態上進行一個轉變,儘量把目光放在我們已有產品的優勢上面,去針對性的找尋一些對於產品的好評,多發掘一些用法和亮點,自然可以增加我們對產品的滿意度和自己的自信心,從而不被購買後失調的負面情緒所影響。

②減少非理性的購買行為

我們的很多選擇,其實常常是非理性的,因為我們生而為人,本身就不是純理性的。

當我們要從AB兩個商品中選擇一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首要關注他們的優點,然後選擇一個優點更明顯的;

而當我們要從AB兩個商品中刪除一個的時候,我們又會首先關注他們的明顯缺點,然後刪掉一個。

我們的決策經常被那些明顯的特徵所左右,卻無法全面的、綜合性的去考量一個產品,有時候僅僅是憑感覺而做的結論。

所以防止購買後失調的出現,最核心的方法其實是減少我們這些非理性的購買行為。

即使一件商品再便宜,再優惠,也不要急吼吼的衝動購買,仔細想一想,我們實際的消費需求是什麼?對於這件商品我們有沒有進行比較充分的考量和全面的分析呢?有沒有看清楚他們的優缺點?

冷靜思考之後,再做決定,往往可以減少我們很多的衝動性消費,從而降低購買後失調產生的可能性。

③ 按照商品的重要性,列出購買清單

按照我們需要購買東西的重要性,定期的列出購買清單,可謂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了。

在這個清單上,我們只列出這段時間,我們真正有迫切需求的東西,並且最好按重要性進行一個排序,而其他不那麼迫切需要的,可以暫時先放一放。

千萬不要相信,我們可以先買回家,反正放在那遲早都能用得上。事實上,任何物品只要在閒置家中,一定是在不斷老化和折舊的,並且隨著時間,只會越來越貶值。

等到哪天我們真的用上了,已經有更新、更好、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可以替換了,那就真是最鬱悶的事了。

只購買清單之內的東西,對於我們抵抗不必要的誘惑,降低購買後失調的風險,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說到底,不僅是我們消費者要從自身出發,降低購買後失調的可能性,這同時也是商家的一門必修課。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商家的品牌建設,以及客戶的回購率。

降低「購買後失調」發生的頻率,也是商家的必修課

如果消費者購買了你的產品,而後產生了購買後失調,那麼他們對你產品的信任度和好感度,自然是逐漸降低的,畢竟現在競爭如此激烈,人們的選擇性比以前更廣了。

作為商家,只有想辦法讓消費者減少購買後失調心理,才有可能讓他們願意不斷回購你的產品,和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產生品牌信任和品牌依賴。才能留住他們的心。

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 ,就是在消費者購買產品後,盡力增加產品的積極信息,以減少他們的焦慮情緒,幫助他們認定,這是一次正確的決策,讓他們覺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商家可以提高產品的售後質量,對消費者的困難和疑惑有問必答,解決他們的各種問題;也可以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比如贈送下次購買的優惠券,附送會員專屬服務等等。還可以把產品的一些最新的特性,新穎的功能,做成小視頻,推送給消費者,幫助他們發現產品的優勢和亮點。從而為自己的品牌培養出一批忠實粉絲。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足夠了解「購買後失調」的心理機制和產生的原因,作為消費者,能儘量做到理性消費,消費之前更全面的思考,消費之後能及時轉變心態。

而作為商家,能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細緻的服務,給予消費者更多的正面信息,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的決策,我們就能更好的預防「購買後失調」的出現。

讓商家收穫一批忠實的粉絲,讓消費者越買越開心,越買越省心,這才是最好的雙贏。

你是否也經歷過邊買邊想剁手的心理?歡迎留言討論,我是心理諮詢師艾瑞兒,每日分享情感心理乾貨,熱點見聞解析,陪你一起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相關焦點

  • 剁手日即將來襲,是什麼讓我們一邊捶胸頓足,一邊瘋狂購物?
    「剁手黨」又要邊流淚邊加購物車了,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一邊指天發誓,一邊又瘋狂買單的呢?下面小編就說一些自己個人的剁手原因,看看幾條說中了你的心。一、掉進商家宣傳陷阱,看著某寶界鋪天蓋地的店鋪紅包宣傳,喜慶的紅色,醒目的幾億紅包提醒,怎麼能忍住不心動。看著商家商品標註的各種直降價格,怎麼會不心動。小編就是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的跳進這誘人的陷阱中。
  • 剁手 跟著我一起到日本買買買(上)
    可能是我過了瘋狂買買買的年紀,也可能是因為我工作的關係,我每天都在上海商場和全世界聯繫著採購,以為自己對買買買的興趣不大。你看我每年都要去美國、歐洲和香港,在剁手買買買這回事情上我還算很理智的。我以為我在日本也會一如既往的淡定,所以就帶了一個箱子去日本。然而理想和現實往往都是有差距的,這次日本行的差距還特別大。
  • 華西醫生說「剁手黨」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得治!
    作為剁手黨,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生張霓給了4招「防剁手」:每次準備下單前,反覆思考3個問題:這真的是我需要的東西嗎?可以提前將想買的東西放入購物車,過一兩個小時再看,說不定會發現購物車裡的一些東西完全派不上用場,就不用花冤枉錢來買了
  • 一邊珍惜,一邊道別|紀錄片|to do|託福考試|劉慈欣
    六月的上海,雨天隔三岔五到訪,一邊悉數本學期所剩無幾的日子,一邊不得不學會和熟悉的人道別。期末總是忙碌。每周的to do list都會排滿。我能明顯感到自己的成長,大概是從面對to do list不再驚慌開始的。既然躲不過,不如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逐個擊破。
  • 田馥甄的《日常》:為何一邊想挑刺,一邊還想Replay?
    只是說到底,《日常》被人聽出「王菲」的意思,是在於這些歌曲的選擇,與田馥甄的合拍度還沒到一個更高的契合點,田馥甄在《餘波蕩漾》、《慢舞》中,以不那麼舒服的鼻音來詮釋作品,略招黑。十首歌的編排,一邊展現出田馥甄以及華研製作團隊吸納到的新音樂營養的狀態,一邊還展現出企劃團隊所擅長的形式感。在《日常》這樣一個親切又寬泛的概念中,全碟鋪排出十首歌不同層次的情緒空間。
  • 段小卡合伙人:618如何讓自己不懼剁手買買買?
    於是衝動的結果就是感覺之前幾個月又白忙活了,開始一邊反悔一邊對自己說下次一定得控制,不然就剁手這樣自欺欺人的話。其實,618購物狂歡節的出發點是好的,拉動了整體市場經濟,促進供需平衡,但是我們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衝動,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每次狂歡節都有新聞爆料這種事情,給本來美好的事物蓋上一層陰霾。
  • 二戰時期的海報上,那些一邊打仗,一邊持家的美女們 小歷史
    因為她們比前四種都更有機會到海外的戰場去,直接跟在作戰部隊的後頭救死扶傷,甚至也會有遭到轟炸和炮擊的可能。隨軍護士的招募海報也有從不同的切入點描畫的,但其中有一個非常普遍非常經典的角度——海報上的模特兒眼裡飽含著熱望,看著一個更高的更遠的地方,像是某種堅定的信念和理想。
  • 忠犬的故事,一邊舔碗,一邊砸鍋——《半個喜劇》
    影片的三位主角自從相遇一刻起,命運就開始糾纏,在一團亂麻的關係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但是她的善良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沒有物質基礎,善良只是一種奢望。鄭多多是莫默高中同學,將莫默當做校園女神。鄭多多同樣家底殷實,開辦企業,大學畢業後跟著老爸在單位上班。同時他還喜歡沾花惹草,身邊炮友前女友不斷,眼瞅著要舉辦婚禮了,還四處約炮。「鄭多多」等於「掙多多」,名字就表明了有錢,他除了濫情好色外,也沒其他大毛病。
  • 臺灣高雄不少老人帶上小板凳買口罩,一邊排隊,一邊聊天
    臺灣已經在3月12日上路了「口罩實名制2.0」,開放網絡購買渠道,截至3月15號,預購量有120.6萬組,但是各大藥局門口排隊買口罩的人潮,仍未得到緩解。臺灣實行口罩實名制2.0版本,民眾可以通過網絡購買,第一輪釋出700萬隻口罩,每人一次可以購買3隻,共投放233萬組,而到3月15日預購量達到120.6萬組。口罩實名制2.0上路後,島內民眾有人稱讚,但也有人質疑,在高雄有老人家天還沒亮,就拉椅子來卡位,一排就是3小時。
  • 我想和你在榆樹下一邊看月亮,一邊聽小提琴三重奏丨獵物NO.1
    尤其是周一的早上,你拖著自己來到地鐵裡,來到馬路上。把自己困在吵雜聲和喇叭聲中時,你覺得眼前的城市就是一座散發著主觀惡意的厄舍府。 這很可能是因為你太久沒文藝了。 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劇院.它們提供了除了上下班吃喝睡之外的生活選擇。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就業機會、公共運輸,這是當然。
  • 這三部電影告訴你光剁手是不夠的!
    秋風送爽,又引來了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又到了買買買,剁手剁手剁手的死循環的日子今天要重點講一講各位貧民窟女孩和男孩,雙11的一時爽,很有可能讓你們從貧民窟搬到化糞池去,到那時你恐怕連土都吃不上,而是翔,呵呵!還有一部分小夥伴,患有嚴重的購買後悔症,一邊哭天抹淚的悔不當初,一邊雙臂緊抱剛收到的快遞包裹。對於這類童鞋,我只能說:不作不會死。雙11倒計時開始,你是不是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瘋狂網購了?你的購物車是不是已經滿了?
  • 「一邊裝睡,一邊做夢」,這是什麼神技能?
    如果看到眼前掉著100塊錢,二八我也會一邊竊喜一邊伸手去撿呢。 傳銷真正的核心是——放大人性的弱點,比如它把撿錢這回事描述成是可控的、可持續的,並給你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選項——「只要交出入會費,剩下的一切傳銷規則會幫你安排。」 這麼違反常識的事也信,不是蠢嗎?
  • 寶寶臉一邊大一邊小?別不在意,趕緊幫孩子改掉這種睡姿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發現,不知道是寶寶長身體臉部吃胖了,還是睡姿不當,很多媽媽反應自己的孩子的臉看起來有時候一邊大一邊小,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有沒有太多經驗,不知道採取什麼舉措幫助寶寶糾正,不要擔心,讓幫媽來幫你。
  • 打電話和男朋友一邊吵架,一邊上計程車,掛掉電話後……
    老婆笑眯眯的說:「晚上你也可以刷,隨便刷!」我聽了,非常高興,滿是期待,等到滿心歡喜地吃過晚飯,問老婆:「我可以隨便刷卡了麼?」老婆這時候,一瞪眼,看了一下桌上的碗碟杯盤,然後用手一指刷碗池說:「老公,你把把碗和碟子、杯、盤拿去,隨便刷!」我一聽,傻了。乖乖的刷碗去了。開心一刻:女友和男友參觀車展,車模個個都很漂亮。男友說:聽說車模們站一個小時就有幾千塊錢的收入。
  • 稜鏡|為朱一龍肖戰氪金數十萬的中年人:一邊雞娃一邊追星
    另有調查問卷顯示,有三成以上(34.05%)的60後,每月為追星消費超過5000元,比例遠超過其他年齡層粉絲。 4月25日對於李果來說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她的愛豆(即idol,偶像)肖戰在沉寂了兩個月後發了一張新的數字單曲。第一時間她就下了三單,每單105張(10月5日為肖戰的生日),每張3元,一共消費了945元。
  • 揭秘|「一邊裝睡,一邊做夢」,搞傳銷的到底是貪婪還是蠢?
    如果看到眼前掉著100塊錢,相信大家都會一邊竊喜一邊伸手去撿呢。傳銷真正的核心是——放大人性的弱點,比如它把撿錢這回事描述成是可控的、可持續的,並給你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選項——「只要交出入會費,剩下的一切傳銷規則會幫你安排。」這麼違反常識的事也信,不是蠢嗎?
  • 水果店老闆娘一邊賣貨,一邊幫「小顧客」錄英語對話,十項全能
    叮~今天你給孩子錄視頻了嗎? 水果店老闆娘一邊賣貨,一邊幫「小顧客」錄英語作業 她是一個水果店的老闆娘,每天辛苦工作,如今還做起了「副業」
  • 一邊編劇,一邊實操,這劇咋個演法?
    主播君有話說:  一邊編劇,一邊實操,在劇本裡推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樣的戲劇你看過嗎?反正主播君是沒看過,《百合春天》就是這樣一部兒童戲劇。來看看劇本主創們到底是怎麼創作、怎麼演的?  天勇月娥夫婦常年在外打工掙錢,供三個女兒上學。五年前因天勇父親病重回到家鄉,幾年裡花光了所有積蓄並負債纍纍。老人病逝後,夫婦倆嘗試通過種植當地特有的卷丹百合改變命運,然而接連幾場暴雨讓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
  • 12歲女孩一邊上學,一邊當「媽媽」
    張玉環入獄後,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四歲。兄弟倆打七八歲起,經常要凌晨三四點起床跟姥姥下地幹活,按時令種水稻、芝麻、花生、玉米,田裡的水沒到大腿。兄弟倆幾乎沒穿過新衣服,褲子是撿來的,掛著補丁。餓肚子時靠紅薯黃瓜和野果子充飢。學校組織打疫苗,需要交錢的那些,他們一針都沒打過。
  • 我們一邊病入膏肓,一邊放棄治療
    我和我媽說了無數次,說你把錢給我吧,我國內找一個收費500一小時的心理醫生聊聊,也挺不錯的。 我媽不肯。 於是我每個月,只好照常和那個美國醫生視頻通話,匯報一下過去的狀況,扯些有的沒的,然後一個小時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