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今天一開始先有一個好消息,這個周六,我們將和噹噹聯手推出一場我們號專屬的特惠圖書場。因為之前分享了不少對繪本的解讀,噹噹圖書端負責人偶爾看到,表示很喜歡,所以希望我和他們一起推薦好的繪本和媽媽自我成長的書。
更重要的是,當當網還會給到我們號的媽媽們專享優惠。圖書專場,大家除了可以享受當當網全平臺的618大促外,還能有噹噹給我們的額外優惠能疊加。大家到時候記得關注喲
今天的文章是關於音樂啟蒙的事情,前段時間帶瓜瓜去學鋼琴,發現小傢伙對於節奏感的掌握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媽媽也想了解下,怎麼給寶寶做音樂啟蒙,Cindy專門寫了一篇她給土根的音樂啟蒙方法,媽媽們可以參考哦
Cindy說:
前段時間,土根從幼兒園回來,忽然嘴裡哼哼著音樂做了一整套動作:摸摸鬍子、拍拍腦袋、前後搖擺身體好像在騎馬。他以前跳舞都是即興發揮,但這套動作按順序做了好幾遍,我馬上想到,是不是幼兒園教了什麼舞蹈。
果然,後來我問老師,老師說是教了美國牛仔舞,牛仔雪利佛長著小鬍子,帶著牛仔帽,騎著馬兒跑……哈哈哈原來土根模仿得超級到位啊……雖然嘴裡唱的完全瞎編來著,但這個2歲的娃已經能按著記憶跳完整的舞蹈了。
土根有沒有真正的音樂天賦還不好判斷,但他對音樂是有天生的熱忱的:每天一醒來就開始哼自己編的小曲兒;飯後就喜歡拿著勺子叉子敲著碗唱著歌,有時候甚至會搶我的筷子當小提琴拉;旅行的時候在街頭聽到音樂就在馬路上跳起來……總之對一切聲音有蜜汁好奇。
有研究發現,寶寶天生就具有隨音樂律動的本能。音樂對於寶寶的大腦發育和邏輯思維都有很大的好處。
我沒有刻意去培養土根的音樂才能,但是會利用很多機會去讓土根接觸聲音和音樂,比如孕期開車的時候就常常放些古典樂,土根出生後,古典樂和兒歌也常常會當背景聲音;讓土根接觸有聲音的繪本;去參加過一些早教班的音樂課程;家裡也買了好幾種玩具樂器讓土根玩(中國和義大利的家各有一臺小鋼琴;還有非洲鼓、吉他)。
我以前和大家聊過藝術對人生的影響(詳見:關乎孩子一生,這件事真的比學區房更重要!),是為了有更多人生的體驗、不會虛度時光,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音樂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必帶著功利的心去讓寶寶接觸音樂,讓他們成為音樂家,而是音樂本身,能夠帶來足夠的快樂和情緒的體驗,這就足夠了!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每個階段的寶寶,可以如何進行音樂啟蒙?
根據教育家和腦神經專家的研究,從胚胎著床、寶寶出生一直到兩歲,這段時間是孩子接受「聲音」(如語言、音樂)影響的最佳黃金期;2歲至5歲屬於次黃金期。
雖然在整個黃金期裡,孩子的聽覺分辨能力較弱,唱歌時也不易唱準音調,但是他們對鮮明歡快的節奏、音像、律動有濃厚的興趣。這個時候是寶寶發展音樂感覺和聽覺能力的關鍵時期。
音樂啟蒙對娃的好處太多了:
1.提升專注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很早以前跟大家分享過古典音樂與寶寶大腦發育的關係(詳見:這個能開發寶寶大腦潛能的方法,知道具體怎麼做太重要!),每天堅持給寶寶聽古典音樂,你就會發現孩子在專注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上都有驚人的進步。
土根在玩各種樂器的時候也是全神貫注的,那架勢感覺真的在投入創作。
2.長大擁有更好的聽力和鑑賞能力
這是有研究支持的:多聽不同風格的音樂,寶寶長大以後擁有良好的聽力和鑑賞能力,特別是古典音樂,能促進新生兒大腦中神經通路的發育,改善思維過程,並能刺激產生與平靜感有關的阿爾法腦波。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快樂、平和。
土根的音樂涉獵也是很廣啊,從街頭吉普賽音樂到經典弦樂到傳統民族樂器,他都能津津有味聽很久
3.更高的感知情緒的能力
芝加哥的研究者還發現,經過長期音樂訓練的孩子,能夠以極快的速度感知情緒線索的細微變化。這也意味著,他們更善於感知他人的情緒,也能快速分辨自己體驗的是什麼情緒,這種「共情」的能力會讓孩子有更高的情商,以及更多幸福的可能。
當然,我們不是非得讓孩子進行專業的音樂訓練,但是讓他的生活裡常常有音樂,就是多了一種優勢的可能性。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錯過了這些黃金期,也別擔心,及時開始總比不開始要好,抓緊時間行動起來,任何時候開始「聽」音樂都會有好處!
除了最簡單的方式——聽古典樂以外(可以貫穿孩子的成長),還有很多音樂小遊戲可以和寶寶一起玩起來哦!我來說說我和土根的音樂之旅。
1-5個月
寶寶幾周的時候,就對聲音有明顯的感覺了,會對響亮或柔和的聲音做出回應。一些柔和的音樂,會讓他明顯平靜放鬆下來。研究顯示,音樂能夠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使他平靜入睡,還能消除焦慮。
同時,他開始把聲音和世界、人的活動聯繫起來,比如聽到浴室的水流聲,就知道要洗澡了。讓寶寶的生活充滿聲音和音樂,他會變得靈敏,對身邊的事充滿興趣並與其保持同步。
我們可以做的有:
1.媽媽多和寶寶說話,他能認出你的聲音哦,因為他在肚子裡的時候,就習慣你的聲音啦,他喜歡聽你說話,這讓他感覺安全。我沒事兒就跟土根叨叨,土根慢慢會咿咿呀呀回應我。
2.搖一搖手鈴,寶寶會對他聽到的不同聲音感興趣。或者揉紙時聽到的沙沙聲,也有利於他感覺系統的發育。土根還有一個音樂小海馬,每天睡覺前喜歡抱著啃,就給他當助眠音樂了。
3.在保證寶寶安全的情況下,趟在爸媽的臂彎裡跳舞。找一首歌曲,隨著音樂的節奏搖擺,時而輕柔舒緩,時而動感十足,當你和他跳舞時,他一定會興奮地笑起來。寶寶會將這首歌曲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歡樂時光聯繫起來,當你不在身邊的時候,寶寶聽到音樂就會感到快樂。
可以引入的玩具:手鈴、音樂床鈴、音樂安撫娃娃、發聲布書
6-9個月
6個月的寶寶會坐啦,明顯感覺土根對音樂的敏感度在增強,舒緩的音樂可以讓他安靜下來,聽到歡快的音樂就手舞足蹈。
聽音樂和自己製造的聲響,有助於寶寶感官協調能力和記憶力的發育;看有聲音的繪本,唱兒歌都有助於他語言的發育。
這時候可以引入玩具樂器了,對寶寶的手指精細動作大有幫助,玩具電子琴、木琴、手鼓、吉他都是不錯的選擇,它們極容易敲擊或彈奏,又能發出悅耳、有趣的聲音。或者用塑料瓶裝進沙子或小石頭等物品,晃動起來讓寶寶聽一聽聲音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以做的有:
1.家裡的任何能弄出聲響的東西,都可能被寶寶拿來當作樂器,比如平底鍋、塑料碗、水壺……在安全的條件下讓寶寶自己創作音樂哦!也可以參加一些早教班的音樂課程了,我帶土根參加過幾次,和別的小寶寶一起唱歌跳舞,也是滿熱鬧的。
土根拿水壺即興創作
2.選擇有音準的小樂器,比如我在土根8個月以後,陸續買了小鋼琴、吉他、非洲鼓,雖然土根啪啪啪亂敲一氣,但是讓他聽到不同材質發出的不同聲音,有助於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這裡要注意,儘量選擇音準好的樂器哦,無論孩子將來是不是準備正兒八經學一門樂器,音準對娃都很重要(唱歌跑調也是滿尷尬的一件事),爸媽第一步就是給寶寶選擇音準的樂器來磨耳朵。
3.還可以鼓勵寶寶跳舞,隨著音樂節奏扭動,培養他的韻律感,身體的協調性和感知能力。我常常握著土根的小手一起坐著跳舞,有時候土根會故意在床上、或音樂毯上摔倒,笑得特別開心。
土根躺在他的音樂毯上睡著了
寶寶天生具有隨音樂律動的本能的,在一項120名5個月-2歲的嬰幼兒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相對於說話,寶寶對音樂的反應更強烈——揮舞胳膊和小手,瞪著腿和小腳丫,晃動腦袋和身體回應聽到的音樂。
可以引入的玩具:各種小樂器、音樂爬行毯、聲音繪本、早教機
10個月-1歲+
很多寶寶在這個階段會站啦,他的活動範圍更廣了,從聲音和表情辨認人們情感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我記得有一次我對土根兇,土根盡然用諂媚的笑來討好我不要生氣……
土根在這個時候簡直成了音樂小能手,聽到旋律就開始跳舞。會走路以後更激動,聽到音樂就能自嗨起來跳個不停,攔都攔不住。
給大家表演唱歌
我們可以做的有:
1.可以讓寶寶扶著小床的欄杆,在床上跳舞,萬一站不穩,摔了也沒事。屈膝彈跳促使他學習走路的一個步驟,還有助於加強他的腿部力量。
那會兒土根常常扶著欄杆扭屁股
2.可以多去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風聲、流水聲、雨聲、鳥叫聲、海浪聲、雷聲等;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比如汽車聲、火車聲、飛機聲、輪船聲等;讓他聽一聽不同人說話的不同聲音,比如老人、年輕人和小朋友,讓他學會通過聲音辨別人們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高興、憤怒等。
3.寶寶可能對樂器的興趣更濃厚了,甚至會模仿大人的動作,土根在1歲半的時候彈鋼琴那種投入的程度簡直以為他真的在創作;我帶他去聖馬可廣場看過一次小提琴演奏,回家後他竟然拿筷子裝摸作樣拉起來……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和外公一起聽小提琴演奏
自己拉奏小提琴
可以引入的玩具:寶寶的記憶力越來越好啦!發揮各種樂器、繪本、早教機更大的作用吧!
土根帶著發聲繪本去野生動物園
瓜媽最後說:
前陣子帶瓜瓜去早教班,看到隔壁的琴行正在報名招生,隨便進去看了看,和老師聊了會天,瓜瓜就坐到鋼琴上開始亂彈。我問瓜瓜,你想學彈琴嗎?瓜瓜說想啊!我說,真的要學琴很苦的哦,每天要練習,你能堅持嗎?瓜瓜不吭聲了,他說媽媽我要想一想。我說,好吧,那你再想想吧!
其實,瓜瓜想不想學琴並不重要(人生中有很多的選擇和愛好),重要的是他不排斥音樂、喜歡音樂。我給他也買過很多玩具樂器,他玩得不亦樂乎;幼兒園裡老師教唱歌,他也總是唱得最響的那個,回來還常常唱給我們聽,音樂帶給他快樂,這就夠了。至於他將來選擇什麼特長,可以再觀望,而我們可以做的,是給寶寶足夠多的機會和啟蒙。
就像給寶寶讀繪本一樣,所有的投入,相信都能潛移默化成寶寶最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