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醫生說:
最近張婷老師的一篇文章:兩歲幼童喝羊奶得布病,為什麼餵奶那麼難?因為全社會都在爭資源!讓媽媽們不再焦慮困惑,看到了自然哺育的光。
同時也看到這樣一些不認同我們觀點的留言,直指我們是「母乳邪教」:
其實當我看到曾經認可我們的粉絲也開始質疑時,說不難受是不可能的,但我也非常理解這些質疑的聲音,其實背後都是因為愛孩子,但對母乳餵養並不是真的完全了解。
對性別教育、性教育、人格發展也是停留在淺顯的層面,沒有看到本質。
我的號裡最多的是哺育文章,不僅僅有母乳餵養的乾貨科普,還會讓大眾對母乳餵養全方位了解。
除了讓媽媽們母乳餵養更順利,我們還希望給到願意自然離乳、夜奶、奶睡、抱睡等,卻被質疑的媽媽們有更多的力量,敢於繼續做自己和寶寶都喜歡、很享受的事情,敢於回歸本能,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當然,如果你自己本身就不喜歡做這些事情,那你可以忽略本文。)
接下來,就大夥關注的幾個困惑,展開來討論下。
━━━━━━━━━━━━━━━━━━━━
戀母情結
━━━━━━━━━━━━━━━━━━━━
只是心理學的一個家喻戶曉的定義。
這個定義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這個理論並不靠譜,「戀母情節」沒有實際的臨床或者研究證據支持。
弗洛伊德並未直接治療和研究過兒童,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他也承認了這點。
很多人都認為:戀母,就是想跟母親發生親密關係,如果真的僅僅是這個意思,那深層心理學的美麗就會大打折扣。
實際上,戀母情結,指的是一個人的人格成長的好不好。如果只是把現實的人際關係,局限在和父母組成的三角區內,只會給自己帶來「自我限定」,當拿定義來套孩子和自己,最珍貴的母乳餵養中陪伴照顧寶寶的經驗和感受,也被掩掉了,不再具備共情的空間和可能,也難以享受親密的母乳餵養親子陪伴時光。
現在非常流行「喪偶式育兒」,孩子主要媽媽在帶,爸爸是缺位的,媽媽夜間哺乳帶孩子,還被爸爸指責:影響夫妻二人世界,讓把孩子給月嫂阿姨帶著睡,讓媽媽早早斷奶。
媽媽哺乳帶孩子的價值不被看到,老公的經濟支持情感支持都經常缺位,媽媽會感到孤單無助壓力山大,非常焦慮,無處安放的心,只能放在孩子身上,「修理」孩子安放自己的無力和無奈。
人類社會的規則,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都是建立在不允許亂倫的基礎上的。
缺位的愛,造就錯位的關係,人格不健全的成年人,難以養出人格健康的孩子。一個童年不幸缺愛的人,成年後也常處於抑鬱和哀傷狀態,這樣的人,是沒法敏感的感受到當下的快樂幸福和美好的,也會把同樣的思維行為模式,帶給自己的孩子,用曾經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寫在潛意識的深層,不容易被覺察和識別出來的。
自我意識覺醒的媽媽,會看清楚這其中的伎倆,把能量收回到自己,不再去渴求男人來遮風擋雨,不再懼怕被男人拋棄,自我力量釋放,進入母親的角色,母獅子一樣保護孩子, 大膽勇敢去母乳餵養,滿足寶寶的需求。
自己曾經缺失的愛,會努力盡力給到孩子愛和自由。
母乳餵養到自然離乳,是養育人格健全的孩子非常重要的路徑,也是媽媽進入母親角色,非常重要的方式。
不管你在做媽媽前是不是一個足夠好的自己,都可以通過做媽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擁有更豐沛的靈魂。
母乳餵養到自然離乳,努力建立、維護與孩子的母幼連結,和孩子之間建立安全穩定的母嬰關係。
童年難再有,讓孩子獲得完全的安全感,這將成為孩子人生的背景暖色調,陪伴孩子積極發展自己,勇敢面對未來的挫折。
媽媽也將在這段短暫可貴的母乳育兒旅程中被修復童年的缺憾,這個付出過程必將是雙贏的。
真正成為媽媽,不是對媽媽的消耗,而是媽媽自我靈魂的救贖和成長。
如果你拒絕自我成長,卻拿一個心理學名詞來給自己和孩子綁上緊箍咒,不敢去母乳餵養,願意沉浸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幻象裡,那也是你的選擇。
畢竟,拒絕成長,才能保證曾經的滄海擁有最大最好的地位。
性教育的本質並不是性器官本身,而是愛的教育,是對孩子這個個體「人」的尊重。很多時候,源自於父母家人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並不只是和孩子坐在一起去聊性教育。
對孩子這個人的尊重最基本是要有:空間的界限,身體的界限,行為的界限。
臥室這種特別私密的地方,是爸爸媽媽和小寶寶的私密空間。
可是現實中,爸爸常被趕出去,奶奶,月嫂這些人,睡到媽媽的床上,侵佔小家庭的私密空間。
給孩子換尿片換衣服,要在私密的空間,比如臥室,拉上窗簾關門私密換,而不是讓孩子的屁股和身體暴露在外人之下,外出穿著開襠褲,公共場所給孩子把尿,讓孩子在公共空間撒尿。
孩子大一些了,有了自己單獨的房間,大人進去要敲門,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尊重寶寶吃喝拉撒睡是本能,信任寶寶,成長都有自己的步調和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按需哺乳而非定時規律哺乳;
夜醒夜間哺乳能滿足就滿足,而不是引導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奶睡能滿足就滿足,而不是拿個安撫奶嘴、白噪音、安撫小熊來糊弄寶寶;
哭了多抱抱,而不是不抱擔心抱了放不下;
吃睡玩日常寶寶自己做主,大人順應寶寶,自然回應和滿足,而不是程序化流程育兒。
大人的親密行為的界限
爸爸媽媽大方當著孩子的面接吻,擁抱,是親密的表現,會讓感受到溫馨安全感,但是不要強迫摟抱寶寶,隨意摸寶寶的身體;
爸爸媽媽性生活的界限:這是夫妻二人親密的時光,要避開寶寶。
孩子不願意吃乳房,不要強迫寶寶吃乳房;.
孩子需要吃乳房,尊重寶寶的感受,能滿足利落滿足;
孩子不喜歡被陌生人抱,不喜歡被不陌生人摸,不要強迫寶寶必須要接受陌生人;
孩子哭著說不要,不的時候,請尊重孩子感受,不要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
不細數羅列了,其實孩子天然的有保護自己身體不被侵犯的感知力,前提是沒有被父母破壞。
孩子,都是日常看大人咋做,自己會去觀察去感受,形成自己的認知選擇和經驗的。
每次我在外面看見有大人帶著孩子出門,就特別喜歡要求孩子要特別禮貌,見到院子裡常見到卻不熟悉的人,就被要求叫爺爺叫奶奶叔叔阿姨的,孩子不叫,就說這孩子咋這麼不禮貌呢。
那些保安打掃衛生的人,看見小寶寶,就摸寶寶的臉,如果寶寶不願意大哭,還會被家長嘲笑,這孩子膽子小的很,叔叔喜歡你,摸摸你和你玩玩,怎麼就嚎哭成這了,真是的。
大人眼裡,拒絕是錯的,說不是不對的。
孩子如果經常被這樣的行為模式對待,就會形成最原始的經驗感受:
我的感覺被侵犯了,大人覺得你應該接受別人的好意,不應該反抗。
這種信念,會讓孩子的本能被束縛,會對侵犯自己的能量,比如被猥瑣觸碰,失去感知力,孩子不敢拒絕,不敢說不。
孩子的感受如果經常被尊重被看見,需求充分利落被回應和滿足,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這裡充分的愛,孩子便不會為了滿足大人眼裡的乖孩子,而委屈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者害怕父母,遇到危險不敢說。
被尊重的孩子,會為自己的身體感覺做主,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會勇敢拒絕,遇到危險,也會大膽告訴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永遠會和自己站在一起,永遠愛著自己,是自己的保護神和安全港灣。
日常性方面的話題,也會坦然和父母交流和探討。
女性的乳房,和母親的乳房,被功能重疊,這是一種社會偏見。
如果女性選擇成為母親,在開啟孕育力的同時,乳房的功能也會被開啟。母親的乳房是物種延續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提供給子代最適合孩子的營養和免疫保護,它的功能無可替代,卻一直被忽視。
媽媽和寶寶在一起,媽媽看到摸到聞到想到寶寶,乳房就會有泌乳的感覺。尤其小月齡,媽媽愛的荷爾蒙爆棚,溢乳漏奶是特別常見的愛的流露。
如果把媽媽和寶寶分開,媽媽只要一動念想到寶寶,乳放就會感覺麻酥酥充盈,感覺要脹起來一樣。
比如上班媽媽,路上一想起快到家了,快見到寶寶了,乳房就會感到充盈熱乎。
媽媽身上乳汁的味道,獨有的體味,也會發出信號給寶寶,寶寶接收到通知就會來找媽媽要吃mimi,寶寶覺得沒有滿足,會小手揉搓捏擠媽媽的乳頭,泌乳開關開啟,乳房接收到信號會加產。
三個月前,新世界還很陌生,頻繁哺乳,掛在媽媽身上,拼命吮吸,寶寶吮吸媽媽乳房時候,媽媽會覺得愉悅和滿足,寶寶會平靜和安心。
三個月後,新鮮的世界熟悉了,對乳房的需求不再像以前那麼強,迷糊奶才好好吃;
半歲了,添加輔食了,職場媽媽繼續背奶,夜間正常夜奶,彌補白天沒有吃到的奶量和親密;
一歲多了,白天大多零食奶,黑漆漆的夜裡,寶寶會自己扒開媽媽衣服吃自出餐,吃幾口滿足了,安心轉身,知道媽媽在後邊,很安心,給媽媽個後背,繼續睡去了。
而這一切真實的發生,媽媽自己有時候是不記得的,因為媽媽也是迷迷糊糊餵的,只記得寶寶吃過乳房,吃了多久,吃了幾次,好像不記得了,反正就只記得吃過。
兩歲多了,如果寶寶在外面扒開衣服吃媽媽的乳房,別人可能會嘲笑寶寶,寶寶就會自我調整,回家才要吃乳房。
夜間哺乳繼續,自我安撫的能力正在發展中;
三歲多了,白天可能已經不需要吃乳房,就晚上睡前迷糊吃幾口,夜裡可能也不大會醒來,一覺睡到天亮了。
四歲多,可能好幾天才需要吃一次乳房,在寶寶難過的時候,或者受到挫折受委屈的時候,媽媽的乳房,是可以療傷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媽媽突然發現,好像已經有一陣子沒有吃乳房了,和寶寶說起,寶寶說:媽媽,我長大了,不需要吃乳房了。
乳房,就這樣,慢慢的,隨著寶寶成長,隨著一年年過去,寶寶對乳房的需求越來越少,媽媽的哺乳次數也越來越少,直到自然離乳,自然而然的退休。
乳房不會有任何的脹奶痛,非常舒服舒適的,悠閒自在的退休了。
這些經驗和感受,哺乳過的媽媽,應該去告訴新手母親,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乳房,去認識和了解寶寶成長的規律和節奏,吃喝拉撒睡都是生命之本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和步調,拔苗助長要不得。
有人說孩子一歲就可以斷奶了,那斷了母乳後還在食用其他動物的奶嗎?斷了人奶喝牛奶,那就不是斷奶,只是讓其他物品代替乳房的功能。
三四歲的孩子喝奶瓶就是被接受的,如果三四歲的孩子吸吮媽媽的乳房就是異類?
一歲後不斷奶就會被各種催,兩三歲還吃奶就要躲著喂,四五歲才離乳就好像是「珍稀物種」。
我們很習慣在公共場所或電視上看到動物哺乳哺乳,也很習慣在大街上看到寶寶吸吮奶瓶,當看到寶寶子吸吮媽媽的乳房,很多人會因此感到不舒服,或者被認為是不恰當的暴露。
人類是高級動物,也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哺乳,這不是常識嗎?
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大自然設定好人類出生後時需要吸吮媽媽的乳房來獲得乳汁而長大的。
分泌乳汁是乳房最重要的功能,然而,並僅限於營養、免疫、情感三方面的支持。
孩子精神胚胎的發育,健康人格發展的營養,乳房的功能,媽媽的給與,無可替代。
討論一歲後的奶,都只是看到了奶類成份的營養,看到了「饑飽」,感覺一歲了奶不夠了,無奈想要斷奶。
如果了解到寶寶吃乳房的需求不止是吃飽,一歲左右奶量是正常的減少,那麼一歲後的母乳就輕鬆很多了。
一歲後,上班媽媽可以不用再吸奶背奶,早晚親餵+夜奶+回家按需哺乳就可以。
在家的媽媽,就更容易實現母乳隨便都餵下去了。
這個階段最大的挑戰不是奶量,而是身邊的各種質疑聲。
奶量的需求其實是隨著年齡長大在減少的,而不是年齡越大,需要的奶量也會越大。
而且一歲後的的孩子,比「吃到奶」(早已經是本能)更重要的是「吃著乳房」。
孩子到了學步期,面臨她人生新的跨越和挑戰,乳房是寶寶在探索過程中,遇到挫折,退回到媽媽懷裡,吃著媽媽乳房,是療傷修復最安全安心的安撫。
媽媽們,千萬不要因為奶量正常減少,就輕易斷奶,更不要因為周圍人的質疑,就隨意斷奶,加了奶粉。
母乳餵養本屬於哺乳動物的人類本應該是必經之路,而現在卻變成了一種選擇。
我們孕育出我們的孩子,卻用著其他哺乳動物的乳汁餵養著自己的孩子。
人類女性乳房的第二性徵標誌被強化了,本來應有的器官作用卻被淡忘,乳房泌乳就像你有淚腺可以流淚一樣,是正常的人體生理功能。
很多母乳媽媽已經被社會碾壓到夾縫裡生存,請勿低估自己的價值。
可以餵的我們隨便喂,因為特殊情況餵不了的我們也別自責。
自尊,就是自愛,是一種平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你是一個母親,你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或可以的方式來餵養你的孩子,而孩子無從選擇。
如果你願意自然離乳
那麼大膽去喂,儘管去滿足
任命運兵臨城下,我是你的鎧甲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小編還為大家準備了福利群哦
除了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媽媽們
在育兒路上共同報團取暖
還有馬醫生和資深母乳指導諮詢師
不定時地在群裡解答媽媽們的疑問
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大波好物福利等著你來領
就等你來啦~~~
入群方式: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入群】
如果你遇到困難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進入馬蕾哺育線上諮詢團隊預約諮詢
點亮 ,告訴大家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