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解釋了星際物體「奧陌陌」怪異形狀的由來

2020-12-2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自「奧陌陌」造訪我們的太陽系以來,這三年科學家們致力於解釋關於它的一些更神秘的特徵,例如它那雪茄一樣的外形。最先進的計算機模型提供了一些吸引人的新線索,展示了「奧陌陌」可能的形成過程以及它是如何成為星際造訪者的。

基於新提出的設想,藝術家給「奧陌陌」作的插圖:北京天文館,於景川。

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奧陌陌」是一顆母星的扭曲碎片,它過於靠近母星。根據這篇由蔚藍海岸大學的張雲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林道格拉斯共同撰寫的論文,在「奧陌陌」靠近母星這一過程中,除了讓它變得細長以及具備了其他獨特的特徵外,還導致了該物體被噴射到星際空間裡。

「奧陌陌」在2017年10月19日由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首次發現,是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個來自於其他星系的物體。」除了它起源於另一個恆星系統之外,「奧陌陌」還被發現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徵,例如它細長的形狀,一個幾乎不存在的彗星狀彗發,以及一個不是由引力引起的輕微加速度。

由潮汐破壞場景模擬產生的類似於「奧陌陌」的物體。圖片:中國天文學會/張·Y;(背景:歐洲南方天文臺/ 科恩梅瑟·M。

比起彗星,「奧陌陌」更像是一顆小行星,這是一個令人特別意外的觀察結果。關於星際物體的一個傳統理論是,它們是由於引力相互作用而被拋入星際空間的冰體,而且它們起源於恆星系統的外圍(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奧爾特雲)。但「奧陌陌」不是彗星,它表面乾燥,沒有揮發物——例如像水這樣容易轉換物質形態的化合物。

到目前為止,計算機模型仍然沒有模擬出令人滿意的星際物體形成條件,這仍需要科學家們設計出新的形成和噴射方案。而且新方案不能是罕見或離奇的,因為實際上星際物體的數量極多。

張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奧陌陌』的發現意味著巖石類星際物體的數量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多得多。「平均而言,每個行星系統可能會噴射出大約100萬億個像『奧陌陌』這樣的物體。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普適性很好的場景來模擬這類物體的形成。」

張和林所說的潮汐破碎場景提出了一種新方案,該方案由計算機模型支持,模擬了這類天體在過於靠近主星時的結構動力學。就像模型顯示的那樣,比如說一個星子(行星的雛形),甚至是一個類地行星,如果冒險進入到它的主星幾十萬公裡以內,就會開始扭曲——而且扭曲得非常嚴重。

圖解:星際物體形成的恆星潮汐擾動過程。圖片:張雲。

這個過程類似於用培樂多球做出一條很薄的蛇。隨著培樂多逐漸變薄,小塊開始脫落,但每個小塊仍然保持其細長的形狀。

在「奧陌陌」和其他新生星際物體的例子中,熾熱而細長的微小碎片具有很高的延展性。當這些鬆散的碎片遠離它的主恆星時,它們就會迅速冷卻並凝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外殼,這個外殼決定了星際物體的最終形狀和結構的完整性。根據計算機模型預測,星際物體長軸和短軸的比例可以達到10:1。

當碎片很熱時,揮發性物質從表面蒸發,但另一些揮發性物質,例如水,仍然會留在星際物體的內部。當外殼形成時,這些揮發物會被困在物體內部,通過一個叫做「出氣」的過程釋放出來。根據這項新研究,當「奧陌陌」被太陽加熱時,就會產生一個非重力加速度。也就是說,「奧陌陌」有一個內置的推進系統。

美國海軍學院天文學家、研究「奧陌陌」的專家馬修·奈特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一份新聞稿中說,這篇新論文用一個單一而連貫的模型出色地解釋了「奧陌陌」各種不同尋常的特性,「隨著未來的星際物體將不斷被發現,觀察它們是否有任何類似於『奧陌陌』的特性將非常有趣,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的話,就可能表明這項研究所描述的過程是廣泛存在的。」奈特說道。他本人並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這項研究有意思的是,它為假想的生物外來論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即系外行星為其他行星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包括其主星系統之外的行星。然而,考慮到這個過程所涉及的巨大熱量和力量,任何搭便車的微生物的生命力都必須極其持久。目前,由於生物外來論仍然是一種邊緣理論,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它的可能性。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需要探測更多的星際物體。正如奈特所說,形狀相似的物體的發現將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這一激動人心的新理論。

作者: George Dvorsky

FY:平陸成漿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偵破|首位太陽系外星際來客「奧陌陌」的出身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並且由於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所以通常認為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曾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於彗星」的猜想。
  • 首個星際天體起源之謎新解
    此後,負責為新發現的天體命名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彗星(C)和小行星(A)的新類別——星際天體(I)——來給這個天體命名。這個系外來客的正式科學名稱是「1I/2017 U1」,其中1I中的1代表這類天體中的第一個,I代表星際(Interstellar)。
  • 「奧陌陌」到底是什麼?科學家給出幾種推測,你認同嗎?
    而在前些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未知的物體,這種物體疑似來自於太陽系以外。而之所以如此認為,是因為這個未知的物體,長的實在是奇形怪狀,而在天文學家的觀察中,發現這個未知的物體,疑似是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之中四處的遊蕩,不知道在尋找著些什麼。因為不知道這一物體的本質是什麼,人們便對其充滿了好奇心。因此,人們便給了它一個稱呼「奧陌陌」。
  • 星際信使:奧陌陌
    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也在意料之中,因為按照現有的行星理論,在巨行星向中心恆星移動的過程中,會將一些小行星彈射出去,這些彈射出來地外小行星,在歷經了漫長時間的星際旅行之後,就有可能到達另外一個恆星系統。天文學家預測,此類天體在太陽系中應該不在少數,但是由於太小而且距離地球太遠的緣故,沒有被我們觀測到。
  • 假如類似「奧陌陌」的外星天體創造了地球生命,最初原料可能是它
    哈佛大學天文系系主任阿維·洛布(Avi Loeb)在本月即將出版的新書《天外來客: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首個跡象》中說,2017年穿過太陽系並掠過地球附近的雪茄狀星際天體「奧陌陌」( 夏威夷語意為「偵察兵」)是來自外星文明的垃圾。
  • 星際訪客到來,穿越太陽系,有什麼驚喜?
    對比第一個「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可以提供一個關於天體外部特徵的普遍參考.天文學家於2017年10月19號發現了第一個記錄在案的星際天體1I/2017 U1「奧陌陌」,並且由於它旋轉穿越過太陽系,我們能夠收集數百條關於這個天體的觀察結果:它是奇怪的雪茄形狀,似乎是因為它加速脫離了太陽。
  • 第二個奧陌陌正在解體嗎?兩個神秘的星際穿越者有啥不同?
    我們知道,2017年10月人類發現第一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跨星際天體奧陌陌Oumuamua,轟動一時。2019年8月30日,克裡米亞業餘天文學家傑納迪·鮑裡索夫(Gennady Borisov)利用瑪爾戈私人天文臺最先發現了這顆新彗星,幾天後得到確認同樣來自太陽系外。
  • 哈佛教授稱系外天體奧陌陌是由外星人製造
    作為第一個被人類發現的系外天體奧陌陌(Oumuamua),其身世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雖然作為首次發現系外天體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但是其因為它奇特的形狀以及類似於「飛船的」外星,其深刻更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熱議。有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太陽系外圍奧爾特雲中的長周期彗星,也可能是某個原行星盤中的千米級「星子」,也可能是在極近軌道上圍繞低質量主序星或白矮星運行的天體,比如一個「超級地球」。
  • 奧陌陌早已走遠,留給人類的謎底依然沒有解開,它到底是什麼?
    奧陌陌早就已經走遠了,脫離了人們的視線,但人們對這位來自太陽系外的不速之客依然興趣盎然,甚至有人把新冠病毒也歸結於它,那麼「奧陌陌」究竟是個什麼來路?我們再來說一說。奧陌陌是來自太陽系外一位客人。這裡面的「1I」中的字母I代表是星際天體,1是此類天體中的第一個。這個命名已經從科學的角度,闡明了這個奧陌陌是個啥玩意,它就是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是太陽系迄今發現的第一顆外來天體,是太陽系一個匆匆過客。此前,人們觀測到的所有小行星都是太陽系土生土長的小行星。
  • 和奧陌陌一樣,太陽系第二位星際訪客也保持無線電靜默
    2017年,闖入太陽系的神秘天體奧陌陌引起廣泛關注。作為人類發現的太陽系首位星際訪客,奧陌陌本來就極具話題性。在驚人外形與怪異行為雙buff的加持下,奧陌陌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對奧陌陌進行全面的無線電監測也一無所獲。這讓外星文明愛好者大感失望,也許奧陌陌只是一塊遊蕩於太空的石頭。兩年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一個闖入太陽系的天體。2019年8月30日,業餘天文學家根納迪·鮑裡索夫(Gennadiy Borisov)偶然發現一顆奇特彗星。
  • 奧陌陌到底是什麼東西?新研究推翻主流觀點,它並不是氫分子冰山
    但航天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奧陌陌很可能是從太陽系邊緣飛進來的氫分子冰山,然而前段時間《天體物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奧陌陌身份的論文,該論文否定了奧陌陌是氫分子冰山這一理論,這讓奧陌陌重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如今的宇宙相對穩定,這體現在各大恆星系有序地圍繞著星系的中心做圓周運動,各大行星又圍繞著恆星做公轉運動,各個衛星圍繞著各自的行星公轉。
  • 無劇透解釋九個《星際穿越》關鍵概念,入場前必看!
    但由於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劇透,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儘量不會在這裡寫任何劇情相關的東西,但由於該內容是影響你對劇情的理解的,所以也算是微劇透。舉個例子,如果你在看《食神》前,不知道桌球是怎樣的一種運動,然後我解釋給你聽那是兩邊人各拿著球拍,把球打去對面桌子的運動。如果這樣會令你感到劇透和不安,請不要閱讀本文。
  • 奧陌陌類雙曲線軌道天體或來自太陽系外
    結果發現,近年來發現的奧陌陌(1I/2017 U1,Oumuamua)和鮑裡索夫彗星(2I/2019 Q4,Borisov)兩個雙曲線軌道天體,都很可能來自太陽系外。
  • 初學繪畫怎麼才能快速畫好物體的形狀?
    怎麼才能快速畫好物體的形狀?是繪畫初學者最頭痛的問題。物體形狀有很多種,有規則和不規則的。在這裡給初學者傳授一些經驗。首先,我們把所有複雜的物體簡單化。同樣的,比如茶壺等比較複雜的物體,都可以先把物體分解為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幾個簡單物體的組合。對比外形沒有太大差異了,才能用短直線畫外形,最後,再用弧線勾輪廓。不要一開始就用弧線畫外形,對初學者來說,根本畫不好。
  • 蟲洞理論:這才是《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科學家指出,如果把「負質量」傳送到「蟲洞」中,把「蟲洞」打開,並強化它的結構,使其穩定,就可以使太空飛船通過。 蟲洞,這個科幻園地中的主題,今天已從紙面躍出,成為天文學家搜索的目標。蟲洞為何那麼吸引人?因為它為星際航行提供了一條捷徑。例如從地球飛往最近的鄰居——半人馬座——比鄰星,將要飛奔4光年的旅程,而通過蟲洞,卻只需幾小時就夠了。
  • 「戴森球體」理論對塔比之星研究的影響深刻又久遠
    他設想的是一個從遠處看可能是偽裝成塵埃的衛星雲物體,他又說道,他的這個選詞卻燃起了偶然的經典傳奇。科幻作家運用這個理論想像生物雲圈成一個球體—它一定是個巨大的圓球。除此之外,還產生了一些怪誕的奇想,最終體現在電影《星際迷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