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偵破|首位太陽系外星際來客「奧陌陌」的出身

2020-12-21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易芝娜

人類確認發現的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近日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聯合揭曉。其研究結果於4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上。

這篇論文描述了這類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作者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其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2017年首次被發現

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到來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奧陌陌獨特的性質也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

被發現的奧陌陌長約為100米,從長短軸的比例來看,它具有極其特殊的狹長外形。而且奧陌陌在運動過程中還伴隨著快速旋轉,它的自轉軸也不固定。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並且由於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所以通常認為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曾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於彗星」的猜想。

但是,即便調用了幾乎所有的天文望遠鏡,人們都沒有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因此推測奧陌陌是一顆小行星而非彗星。

然而在對奧陌陌軌道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後發現,只有引入一個相當大的非引力項,才能使其軌跡得到合理解釋。彗星的向外噴氣行為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非引力加速度,但這似乎不能解釋擁有小行星外表的奧陌陌。因太陽光壓作用引起的非引力加速度,僅對具有超大面積-質量比的物體才有效——這便需要奧陌陌具有超乎尋常的疏鬆結構。

奧陌陌在被發現後不久就消失,直到兩年後,關於它的形狀和非引力加速度的謎團仍未解開。它的起源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仍令天文學家們十分困惑,甚至有科學家猜測,奧陌陌與外星生物存在有所關聯。

國家天文臺揭示其起源過程

「奧陌陌的光譜性質顯示它在原來的行星系統中曾經受到恆星的強烈熱輻射,這個特徵可以通過近距飛越恆星產生,而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可能使得奧陌陌的母體被恆星的潮汐作用撕裂,並將奧陌陌甩出原系統。」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張韻談到,「正是這一個最平凡的性質啟發了我們著手研究潮汐撕裂星際天體形成理論。」

通過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天體近距飛越恆星過程中的結構和熱力學演化展開高解析度的數值模擬研究,他們發現,恆星的潮汐力會將天體撕碎成許多細長型碎片,同時潮汐作用可使部分碎片的速度增大至超過恆星的逃逸速度,使它們成為星際天體。這些碎片還具有翻滾旋轉的特徵。

在潮汐撕碎過程中,這些碎片的表面因恆星熾熱灼烤而融化。當遠離恆星時,融化的表面重新凝結,會使得碎片的整體結構具有很強的粘結力,從而可以維持所形成的細長形狀的結構穩定性。

恆星的熱輻射同時也會加熱這些碎片內部,使得它們內部的可揮發性氣體(如一氧化碳等)大量消耗殆盡。因此,它們的光譜性質具有了小行星的特徵並失去了明顯的彗星活動表現。

同時,熱力學分析顯示,一些升華溫度較高的可揮發性物質(如水冰等),能夠在地下數十釐米處保存完好。而在奧陌陌的太陽系「短途旅行」中,這些剩餘的水冰可被太陽的熱輻射激活噴發,提供了我們所觀測到的非引力加速度。

研究還發現,由於潮汐力的強度隨著恆星密度的增大而增強,這種潮汐撕裂現象便能夠發生在密度較大的矮恆星附近。而對於太陽而言,其密度相對較低,不足以產生這樣的現象,因此太陽系內並未發現類似奧陌陌的小天體。

未來可能發現更多星際天體

「類似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穿越太陽系,不應該是一個偶然事件。從概率上估計,每個太陽系周圍的恆星系統平均至少可以產生百萬億數量級的類似星際天體,才能夠解釋奧陌陌闖入太陽系事件的發生概率。」張韻補充道。

通過分析可能的母體來源及數量分布,他們發現,從數千米直徑的彗星到地球大小的行星,均有可能是類奧陌陌星際天體在被潮汐撕碎甩出前的母體。其產生的星際天體數量也恰好可以解釋奧陌陌的出現概率。

隨著我國和國際上各個巡天望遠鏡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未來將會在太陽系內發現更多的星際天體。人們將會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天體的性質,對星際天體的數量有著更精確的評估。

這項研究非常巧妙地運用行星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解釋了奧陌陌所有的特徵,出色地解釋了關於奧陌陌的所有謎團,為人類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線索。我們應該可以期待,在未來幾年內還會發現新的星際天體。

而這些星際天體在被甩出前,可能會反覆經過原行星系統的宜居帶,因此組成生命的有機物質也可能通過這些天體在星際間傳播。這更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秘提供了新思路。

【連結】「奧陌陌」名字的由來

當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根據這顆星際天體的發現時間和類別,給予了一個永久的科學名字:1I/Oumuamua。其中「1I」中的字母 I 代表了星際天體,1是指此類天體中的第一個。

但為了大眾傳播的過程當中,更容易為大眾所記住,此天體的發現者、泛星計劃望遠鏡的科學家們便利用夏威夷當地的土語命名它為Oumuamua。Oumuamua一詞在夏威夷語中原意為「偵查兵」或「信使」,這就意味著它是「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但在給它取標準的中文名時,並沒有翻譯成「遠方信使」或者其他類似的名稱,而是直接音譯作「奧陌陌」。其理由一方面可以保留此星原有的命名特色;另外一方面,此名字的含義和原意也頗符合,「奧」有神秘莫測之意,「陌」意味著遠方的信使。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紹傑

審籤 | 樊美玲

實習生 | 吳可

相關焦點

  • 奧陌陌類雙曲線軌道天體或來自太陽系外
    近年來不斷發現來自太陽系外的有著極端雙曲線軌道的天體,引發了科學家的關注。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的小天體軌道在某種力的作用下也可能會變成雙曲線軌道。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小組最近計算了此類雙曲線軌道天體的概率和軌道。
  • 假如類似「奧陌陌」的外星天體創造了地球生命,最初原料可能是它
    出品:放牛班的秘密花園(ID:CDXNBN1)作者:Sweetpie責任編輯:Anyi這塊據說是外星科技殘骸的星際來客將我們的好奇心再次拉到外星人、外星文明、外星科技的話題上。與此同時,伴隨著另一項科技發現,引出另一個經典話題: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 第二個奧陌陌正在解體嗎?兩個神秘的星際穿越者有啥不同?
    就像太陽系內很多彗星距離近日點前後都會破碎分裂一樣。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估計這顆彗星核心很小,直徑只有0.4~1公裡,冰在蒸發過程中造成的彗星本身旋轉,有可能已經超出自身引力束縛的極限,導致破碎分裂。它會徹底解體嗎?是否等不到飛出去太陽系就已四分五裂、灰飛煙滅?
  • 「奧陌陌」到底是什麼?科學家給出幾種推測,你認同嗎?
    而在前些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未知的物體,這種物體疑似來自於太陽系以外。而之所以如此認為,是因為這個未知的物體,長的實在是奇形怪狀,而在天文學家的觀察中,發現這個未知的物體,疑似是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之中四處的遊蕩,不知道在尋找著些什麼。因為不知道這一物體的本質是什麼,人們便對其充滿了好奇心。因此,人們便給了它一個稱呼「奧陌陌」。
  • 奧陌陌早已走遠,留給人類的謎底依然沒有解開,它到底是什麼?
    奧陌陌早就已經走遠了,脫離了人們的視線,但人們對這位來自太陽系外的不速之客依然興趣盎然,甚至有人把新冠病毒也歸結於它,那麼「奧陌陌」究竟是個什麼來路?我們再來說一說。奧陌陌是來自太陽系外一位客人。這個命名已經從科學的角度,闡明了這個奧陌陌是個啥玩意,它就是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是太陽系迄今發現的第一顆外來天體,是太陽系一個匆匆過客。此前,人們觀測到的所有小行星都是太陽系土生土長的小行星。奧陌陌的特徵和軌跡。
  • 新理論解釋了星際物體「奧陌陌」怪異形狀的由來
    自「奧陌陌」造訪我們的太陽系以來,這三年科學家們致力於解釋關於它的一些更神秘的特徵,例如它那雪茄一樣的外形。最先進的計算機模型提供了一些吸引人的新線索,展示了「奧陌陌」可能的形成過程以及它是如何成為星際造訪者的。基於新提出的設想,藝術家給「奧陌陌」作的插圖:北京天文館,於景川。
  • 和奧陌陌一樣,太陽系第二位星際訪客也保持無線電靜默
    2017年,闖入太陽系的神秘天體奧陌陌引起廣泛關注。作為人類發現的太陽系首位星際訪客,奧陌陌本來就極具話題性。在驚人外形與怪異行為雙buff的加持下,奧陌陌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影響。遺憾的是,奧陌陌到太陽系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科學家沒能獲取關於它的太多信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對奧陌陌進行全面的無線電監測也一無所獲。這讓外星文明愛好者大感失望,也許奧陌陌只是一塊遊蕩於太空的石頭。兩年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一個闖入太陽系的天體。
  • 星際訪客到來,穿越太陽系,有什麼驚喜?
    根據一周的觀察結果,歷史上第二個星際天體「到訪」了我們太陽系。但是這個新的「到訪者」與第一個星際穿越天體「奧陌陌」有什麼不同之處呢?自從天文學業餘愛好者鮑裡索夫在第一次發現彗星C/2019 Q4(鮑裡索夫)後,科學家們都期望能對它有更多的了解。後續的觀察結果明確地證明它的軌跡起源於外太陽系。
  • 奧陌陌的速度僅為26KM/s,它為什麼能輕鬆逃離太陽系?
    而從太陽系外飛進太陽系的天體,目前人類只發現了一例,那就是奧陌陌,奧陌陌即Oumuamua」,在夏威夷語中意味著「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但此「奧陌陌」非彼「奧陌陌」。這裡的「奧陌陌」指的是由美國科學家在2017年10月19日發現的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它整體大約呈現出來一個雪茄狀,顏色偏紅,就像科幻片中的星際飛船一樣,根據表面觀察,這個天體表面都是固體,不過據科學家們觀測調查並不能具體區分出這個星際天體是由巖石還是由金屬構成,但是科學家們經過兩個星期發現奧陌陌軌道的離心率是已知太陽系內天體最高的一個。
  • 奧陌陌到底是什麼東西?新研究推翻主流觀點,它並不是氫分子冰山
    但航天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奧陌陌很可能是從太陽系邊緣飛進來的氫分子冰山,然而前段時間《天體物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奧陌陌身份的論文,該論文否定了奧陌陌是氫分子冰山這一理論,這讓奧陌陌重新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如今的宇宙相對穩定,這體現在各大恆星系有序地圍繞著星系的中心做圓周運動,各大行星又圍繞著恆星做公轉運動,各個衛星圍繞著各自的行星公轉。
  • 哈佛教授稱系外天體奧陌陌是由外星人製造
    作為第一個被人類發現的系外天體奧陌陌(Oumuamua),其身世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據悉,奧陌陌在2017年10月19日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也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系外天體,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大眾,都非常興奮。奧陌陌當時其正以每秒26公裡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形體呈雪茄狀,長約400米,寬約40米,具有固態表面,顏色偏紅,但是不能區分或巖石或金屬構成。
  • 揭秘第一個造訪太陽系的「天外來客」—新聞—科學網
  • 太陽系首位星際訪客的標準中文名已確定
    太陽系首位星際訪客的降臨是本年度最重大的太空事件之一,它的與眾不同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 穿過太陽圈:探索太陽系以外的奇異太空
    遠離太陽的保護,太陽系的邊緣顯得無比寒冷、空曠和黑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太陽系和鄰近恆星之間的廣闊空間也一直被認為是可怕且浩瀚的虛無。直到不久之前,人類還只能從遠處窺視這些空間。天文學家對此也沒有多少興趣,而更傾向於將望遠鏡投向鄰近的恆星、星系和星雲等發光物體上。
  • 奧陌陌上有「人」?
    早在上世紀人類就已經登上了月球,NASA不願公開月球的真相,緊接著南極洲發現新的突破,有人說奧陌陌上有「人」!一片祥和的世界如今變得神秘兮兮,一位位科學家為了研究所謂的「真相」不斷地探尋,但是探尋到了又不願意對世界公開,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也可能是一種保護?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