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S很好,但我更在意輕便的相機雲臺
大疆的如影S是一個十分優秀的相機雲臺,堅固耐用的材質,優秀的續航表現以及豐富多樣的操控功能都是它的亮點,然而只是由於它的重量原因,讓我並不能愛上這款雲臺。它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適用於臂力強勁的用戶或小型拍攝團隊,但作為非習武之人的我來說,它並不屬於我。
單眼相機同樣面臨著這個局面,本身由於反光板結構的原因,所以體型厚重,而微單去除了反光板結構,實現了滿足同樣畫質的同時,機身做到了更加輕便。因此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大眾消費者的喜愛,而且在視頻的拍攝性能方面,微單比起單反有著諸多的優勢。因而大疆終於也為更加輕便的微單打造了一款如影SC的相機雲臺。
同樣的包裝,同樣的操控界面
與如影S一樣,如影SC依然是硬泡沫箱材料包裝,在包裝設計上,大疆從來都沒讓用戶失望過,內部包含有雲臺的主幹部分、電池手柄、三腳支架,配重塊和一些數據線等各種配件。
同時,如影SC還新增了手機夾和跟焦輪的相關配件,手機夾既可以通過熱靴接口安裝在相機頂部的熱靴上,也可以通過螺紋接口接在雲臺側翼,這兩種安裝方式各有用途,在後續的功能介紹中會詳細講述。
如影SC整個相機雲臺的外觀基本也都沿襲了如影S的設計風格,手柄電池與雲臺主機相連接即可使用,手柄底部支持安裝三腳支架。按鍵布局也同樣按部就班,雲臺主體的正面集成了正面搖杆,模式按鈕,錄製按鈕和用戶模式指示燈,左側為跟焦輪,右側則是雲臺的開關按鈕,背面是Type – C充電接口和扳機鍵,之前用過如影S的用戶可以非常快速上手使用如影SC,電池手柄開關同樣在手柄的底部,如影SC和如影S二者的按鍵操控使用基本沒有任何區別。
接口的細微調整
當然整體上區別不明顯,但細微之處還是有著不小的變化,整個如影SC連接相機部分的接口都統一集成在了軸體上的Type-C接口,不過這也就意味著一系列微單相機都能通過有線連接雲臺的方式進行操控了,不像上次評測如影S時我的索尼相機還需要通過紅外接口才能實現對相機的操控,在操控相機方便要更加穩定也更加方便了。小編我依然還是使用索尼的相機,α7三代相機的用戶需要注意的是有線連接的快門接口為micro-USB接口,而非Type – C接口,使用延時攝影或全景照片的功能時連接相機的Type – C接口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調平方面的優化
對於我來說,讓我失去使用相機雲臺的動力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產品不夠便攜,二是調平過程繁瑣,只有在這兩方面都能解決好,我才更有動力隨身帶上相機雲臺出門,那麼如影SC是否令我滿意呢?
其實目前各家相機雲臺廠商都在調平過程的環節上不斷優化,使調平的過程變得更為方便,大疆如影SC也在調平方面進行了創新,首先在三個軸體之間三個軸體都加入了鎖扣設計,在首次調平完成之後可以直接用鎖扣鎖住軸體部分,當軸體轉到鎖扣的位置時會聽到十分清脆的提示聲完成軸體鎖定,這樣在走動的過程中不會再擔心雲臺四處搖晃了。
在快裝版的刻度標左側帶有一個旋鈕鎖扣,完成初次調平之後只需鎖緊鎖扣,在下次使用同樣的鏡頭時就能直接裝上快裝版,無需再次進行調平,這也是一個非常貼心的設計。不過有利有弊,如果你是經常需要更換鏡頭的話,那麼旋鈕鎖扣對你的幫助就不是很大。但如果你是只用一機一鏡拍攝的用戶,這個快裝版上的鎖扣讓你花在調平上的時間就大大的減少了,真的就是一次調平之後就再也不用做後續的調平操作了。
不少初次使用相機雲臺的用戶在調平完成後都會心裡沒底,自己是否正確的做到了相機調平,現在大疆也在Ronin這款App裡提供了校驗調平的功能。只需要將雲臺向側方偏移15度即可開啟校驗過程。一切正常後就可以開啟大片的拍攝之路了。
是否安裝使用跟焦器的個人建議
不過這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些體積稍大份量稍重的鏡頭需要加裝配重塊進行調平,調平過程會多一個步驟,具體是否需要加裝墊高配重塊可前往大疆官網進行查看。另外如需進行使用手動模式跟焦的話,跟焦器也是必然要裝上的,尤其是對於松下GH5/GH5s這類的沒有PDAF或全像素雙核對焦的相機來說,相機的自動追焦進行拍攝基本是指望不上的。而對於佳能,索尼,尼康和富士微單相機的用戶來說,在單兵作戰時,我個人建議選擇相機自動追焦進行拍攝。
如影SC是否真的便攜
再來看一下這款微單相機雲臺是否便攜,是否真的單手握持拍攝十分輕鬆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實事求是的說,要看相機和鏡頭的配置,如果要是索尼的全畫幅機身搭配FE24-70mm f/2.8 GM這樣的大光圈變焦頭,我覺得單手握持的壓力同樣不小,但如果是索尼α6400搭配FE16-50mm這這類輕便小巧的APS-C套機鏡頭的話,單手握持拍攝是相當輕鬆的。而我在評測中使用的是索尼α7 III加上FE16-35mm f/4 ZA這隻變焦鏡頭,重量上來說相對適中,單手握持拍攝一段時間還是能夠做到的。雖然握在手上依然有點份量,但比起如影S的厚重,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在使用如影SC時儘量將機身和鏡頭的配重控制在2千克以下,扛更重的器材還是得要如影S出馬才行。
Ronin APP界面優化
Ronin這個 APP在連接如影SC時顯示的界面與此前的如影S稍有不同,APP新增了雲臺的休眠和啟動的切換,並且UI設計上也做了一定的調整,加入了不少教學指導內容,並且像360度翻滾拍攝模式可以直接在模式選項中選擇,不需要我們再設置三個軸體參數來進行調節了。像全景拍攝,定點延時攝影和軌跡延時攝影等功能都是大疆的傳統強項,這些就都不一一贅述了,重點來講一些如影SC全新的功能。
手機夾裝在熱靴和雲臺側翼的利和弊
首先講講如影SC全新的智能跟隨功能,這個功能需要將手機通過手機夾配件安裝在相機頂部的熱靴接口,然後通過手機APP上的智能跟隨,將選擇框圈定拍攝物體後就能讓雲臺牢牢鎖住跟隨拍攝了,手機上的這項操作有些類似於靈眸Osmo Mobile和Osmo Pocket的智能跟隨,可以看做大疆是在靈眸產品上的功能移植到相機雲臺的嘗試。
不過大家需要了解到的一點是,機身頂部加裝手機夾後整個相機的調平勢必要重新作出調整,這對於相機的調平來說並不是十分友好,而且就如影SC的使用情況來看,全跟隨模式基本滿足了日常拍攝的需求。個人感覺如果安裝的相機和鏡頭本身較輕的話,將手機安置在熱靴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本身安裝的相機和鏡頭份量就偏重的話,還是使用全跟隨模式依靠相機的自動追焦更為實在一些。
手機夾除了安裝在相機頂部的熱靴接口外,在雲臺的側翼也同樣支持安裝使用,在這一區域使用手機就不會存在相機的調平問題了,但也不能使用智能跟隨模式了,使用時雲臺只會不斷向上翻滾。裝在這一位置可以作為小型監屏使用,在低角度拍攝時尤為使用,當然前提就是使用的相機本身支持wifi圖傳。如果手上有兩個大疆手機夾的話,一部手機放頂部另一部放側翼也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手機夾裝在熱靴上也是能作為肩屏查看拍攝畫面的,這就意味著什麼呢?當你給相機安裝上一個超廣角鏡頭並將鏡頭對準自己,然後槍型麥克風插上也對著自己的方位,這一套vlog設備不就齊全了嗎?雖說萬惡的索大法除了α6400外就沒給過其它微單上翻屏和側翻屏的功能,但我們依然還是能夠想辦法加以克服。
手機體感功能,最具亮點的黑科技
不過查看圖傳和智能跟隨這兩項功能相比手機體感功能來說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如果你不喜歡通過雲臺上的搖杆控制轉向的話,只需要通過操控手機的轉向,如影SC就會實時做出相同的轉向,我個人感覺這項功能才是如影SC革命性的變化,但凡我一使用這一功能給朋友展示時,朋友們都驚呼好厲害啊。拍攝時不會運鏡怎麼辦,用手機來教雲臺怎麼做就行了,可以說這是最能上手快速運鏡的方案之一了。另外如果你不喜歡這樣的體驗操控的話,在Ronin APP內還可以使用類似遙控器的方向虛擬按鍵調節雲臺的轉向變動。
當然手機體感這項功能雖然很棒,不過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就是目前只支持iOS系統,安卓用戶估計需要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的軟體更新才能用上這個酷炫的功能了。另外如果你的身邊還有一個Osmo Mobile手機穩定器的話,一個人就能玩出雙機位的相同運鏡奇特效果。或許在未來,大疆的各個系列的影像產品之間還能進一步迸發出全新的聯動機制,實現一些以前都不曾想像過的拍攝體驗。
視頻展示
不得不說,如影SC的出現讓我又燃起了拿起相機進行視頻創作的動力,只是無奈近日魔都持續高溫,只能在不太熱的黃昏時分拍攝幾段素材供大家分享了。
尾聲
總的來說,其實拿微單和單反來區分如影SC和如影S的定位區分還是有些過於籠統了。這兩個雲臺都可以安裝單反和微單相機,它們主要的區別還是在雲臺自身重量,載重的上限以及雲臺的接口擴展衍生性上,所以如影S感覺更適合專業的視頻創作團隊,畢竟他們是不會太過在意便攜性問題的,出片的質量和擴展衍生性是他們更加在意的方面,而如影SC的確是一款相對來說較為便攜的相機雲臺,配合微單操控使用效果更加出色,十分合適個人用戶進行單兵作戰的拍攝,結合手機夾進行vlog拍攝也相當不錯,而且喜歡通過手機來操控雲臺的話,如影SC會更加方便一些。
雖然大家都想著要是有一臺不需要調平,不需要安裝穩定器的相機該有多好,相機和穩定器結合為一體必然是大家追求的終極目標,不過我們都活在當下,現在美好的時光在未來不允許我們重拍一次。用好現有的隨身器材,記錄下精彩的畫面才是正道,就讓我們帶上相機和穩定器,開啟我們全新的攝影旅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