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到,你喜歡吃什麼口味的月餅呢?這幾年,一種造型小巧別致,裝在彩色籠子裡的月餅又開始悄悄走紅,它就像月餅界的一股「清流」,雖沒有奢華的包裝和豐富的餡料,卻以這種簡單勾起許多人濃濃的兒時回憶。
豬籠餅是什麼?
豬籠餅,又名「豬仔餅」,是廣東省著名的地方小吃,中秋節節日食俗。廣東人在中秋節時送給長者或小朋友的傳統食品。因為做成小豬的形狀而得名,與「浸豬籠」及「豬仔包」皆無任何關係。簡而言之,那就是沒有餡料的月餅,可想而知,便只有一團麵粉,混了些砂糖作調味,雖不及月餅之香甜好吃,但在社會環境欠佳之舊日,小孩子能在過節時有此小吃,亦是件快活事。豬籠餅最特別之處,是它並非用盒子盛載,而是用一個塑料豬籠(或小竹籠)裝,籠子五顏六色,有的還綁上了彩帶,或伴以膠花,專用來哄小童,可謂「食得又玩得」!
以前,除了貧富之別,還有「大小不同」—說的是,舊社會的小朋友,一般不會有月餅可嘗,哪怕家中買得起月餅,亦只會留予成年人享用,小孩子們沒有份兒。舊社會觀念認為,給小孩吃而不知其味,賞之以「貴重食物」,不但過於奢侈,更有暴殄天物之虞……乳臭未乾的小兒,只配吃「豬籠餅」!
豬籠餅的由來
豬籠餅的來由,有兩個說法:有說是餅家造月餅後用剩的料子,免得浪費,於是湊合起來烹製成豬籠餅。
另一種說法是:在還沒使用電焗爐的時代,焗月餅是用磚爐,為了測試磚爐的溫度,以及月餅皮製成後的鬆軟程度,會將做月餅剩下來月餅皮,搓成小份的麵團,放到焗爐裡測試火候。後來,更將這些不包餡的麵團,以餅模做成豬仔的形狀,並將焗好的豬仔餅,放入竹篾編織成的籠子裡,所以豬仔餅又稱為「豬籠餅」。
早期豬籠餅不必用錢買,凡有客人惠顧月餅,店家便會將豬籠餅作為贈品,連同膠籠送出。亦有解釋說,送禮講求意頭,必須「成雙」,故此買月餅送豬籠餅,使得湊數。
以前要買月餅過中秋,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為免要付一大筆錢買月餅,很多時會選擇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稱為「供月餅會」。而惠顧月餅會的贈品,就是豬仔餅。後來豬籠由竹織改成五顏六色的塑膠籠子,或者以膠花裝飾的花籃,小孩子拿著豬仔餅當作玩具,愛不釋手。
現在製作月餅都改以機器大量生產,不再使用木模製餅,豬仔餅的製作也漸漸被遺忘。還好那時候的小孩子現在都長大了,越來越多人懷念小時候的豬仔餅,所以不少老餅家,近來又開始生產製作。雖然不少已經棄用豬籠,又或者售價不平宜,但這種傳統至少還保留著。
內容及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