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詩婷
在聊呂克·貝松的新電影《安娜》之前,我想先回味壹下他過往電影裡的那些女人們:
1990年,安娜·帕裡約在女特工片《尼基塔》飾演女主角尼基塔。這是呂克·貝松第壹部女間諜片,打那之後,壹個渾身麻煩或生活困頓的漂亮女人,被某神秘組織看中,帶去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開掛的女特工,進而利用真功夫和美色進行壹系列刺殺活動,這成了呂克·貝松電影裡屢試不爽的套路。
《尼基塔》劇照
值得註意的是,《尼基塔》也開啟了這位多情法國導演選女主角當老婆的不歸路。哦對,這部不算,出演這部電影時,安娜·帕裡約已經是呂克·貝松的人了,當時,他們已經有了壹個三歲的孩子。
1994年的《這個殺手不太冷》不是個大女主電影,但片中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小女主角馬蒂爾達卻是影史上最經典的洛麗塔形象之壹。據說,這角色的靈感也來源於呂克·貝松的個人情感經歷。當年和安娜·帕裡約離婚後,我們的雙魚座多情導演火速戀上了只有十五六歲的法國女演員麥溫·勒·貝斯科。兩人壹見鐘情,迅速打得火熱,很快就同居生子。正是這段洛麗塔式的愛情給了呂克·貝松創作《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靈感。
《這個殺手不太冷》劇照
麥溫·勒·貝斯科
好景不長,兩年後,米拉·喬沃維奇攜《第五元素》登場了。這位模特出身的女演員在電影中飾演女主角——壹頭紅發的「第五元素」莉露。現在說起來,莉露可以算是超級英雄了。這位奉命趕來地球拯救人類的美女聯合另「四大元素」土、氣、水、火與外星惡勢力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並最終獲勝。
《第五元素》劇照
獲勝的不僅是莉露,還有米拉·喬沃維奇。壹點也不意外,呂克·貝松再次愛上了自己的女主角,他與「洛麗塔」離婚,和米拉·喬沃維奇相戀,這位戀愛腦導演還為自己的新歡量身定製了電影《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劇照
接下來是女主播露易絲·布爾昆主演的《阿黛拉的非凡冒險》。這部電影從風格和演員選擇上,都和呂克·貝松以往的電影不太壹樣。布爾昆過於甜美,並不是呂克·貝松壹貫喜歡的寬肩、長腿,中性化美女。大概是因為這個,這部電影並沒帶來什麼後續故事。
當然,拍《阿黛拉的非凡冒險》時,呂克·貝松早已經和製片人妻子薇吉妮·希拉在壹起了,這位女強人似乎成功將多情導演從迷戀女主角的漩渦裡解救出來了,至少目前為止,這毛病還沒復發。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劇照
2014年的《超體》是呂克·貝松近幾年最受關註的電影了。它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小說《領悟》,講述的是壹個年輕女孩嗑藥後激發大腦潛能,人生不斷開掛,突破肉體局限,聯通電子設備,突破意識局限,穿越時間與空間……最終電影上升到探討人類起源的哲學境界,很是有點向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意思。
《超體》劇照
這壹次,出演女主角露西的是真正的「超級英雄」——「黑寡婦」斯嘉麗·約翰遜。這位標準的美國大妞臉精緻得不行,但身材可能還真不是呂克·貝松壹貫的喜好,畢竟,和安娜·帕裡約們相比,「寡姐」太矮了。
前史轉了壹圈,主要是為養養眼,現在終於可以回到正題了。(*以下有劇透)
《安娜》,呂克·貝松的新電影,因為暴力元素和色情嫌疑,電影分級為R級,顯然不可能在國內院線上映,但最近有了資源,我們也可以爽壹把。
細數導演前作也並非只是為了養眼,另壹個原因是,那些電影都是《安娜》的前輩們。從這部新作裡,觀眾能找到太多之前電影的影子,往好了說是情懷,往壞了說就是很多呂克·貝松黑津津樂道的——江郎才盡。
從《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法文名 Léon)到《安娜》,呂克·貝松壹直喜歡簡單直接地用主角名字做電影名。《安娜》這電影名難免讓人聯想到前妻安娜·帕裡約,當年,她塑造的尼基塔和今天的安娜有很多相似之處。
《尼基塔》和《安娜》,兩位女主角都出身卑微,被不靠譜的豬隊友害得無路可走。開場都是壹場搶劫,尼基塔被朋友拉去搶劫商店,安娜是被熱衷於嗑藥的男友拉去的。兩夥人都很業餘,壹出場豬隊友們就被幹掉,尼基塔和安娜都落了單,走投無路之下,不得不屈服於神秘組織或克格勃特工組織,開啟開掛人生。
成為女特工之後,安娜掩飾身份的職業是模特。飾演安娜的薩莎·露絲就是模特出身,之前在呂克·貝松的上壹部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裡露過臉。這位俄羅斯超模完全符合導演審美。說起來,絕不是我生搬硬套,薩莎長得真的很像《第五元素》裡的米拉·喬沃維奇,尤其是她在電影裡戴上紅色假發的那壹刻。
和《尼基塔》《第五元素》相比,《安娜》無論在造型、動作戲,還是電影結構上都更酷炫、更時髦壹些。女主角出場幾乎都是人狠話不多,壹槍斃命,絕不拖拖拉拉上演什麼苦戰戲碼。所有床戲也都沒什麼前戲,不需要溫柔,全是火星撞地球,掀翻桌子,踢倒椅子,是真正的愛情動作戲。
漂亮的動作戲和漂亮女人,這是呂克·貝松行走江湖多年,炮製爽片的兩大法寶。在《安娜》裡,他靠女主角是超模這壹設定,把這個優勢發揮到極致。
整部電影,安娜不知道換了多少套衣服,沒有壹百,也有好幾十。在壹段走馬觀花式的刺殺任務集錦裡,安娜變換著造型,出入各個場所,幹凈利落殺人,再換上壹套套新衣服,出入各大影棚。整個段落就是呂克·貝松為薩莎·露絲搭建的大T臺。演技?不存在的,美美地走秀觀眾就能買單了。
除了這些,說實在的,在間諜橋段的設計上,呂克·貝松確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創新貢獻。但他很聰明,玩起了反轉結構。整部電影,從安娜被招入克格勃算起,壹共有三次反轉。這三次反轉分別用來交代安娜的出身,如何成長為壹名合格的克格勃特工。她如何與美國中情局達成協議,成為雙面間諜。最後是,她又如何與自己女魔頭上司合謀,殺死克格勃大領導,幫女魔頭上位,同時為自己換來自由身。這種反轉並不新鮮,但在壹部特工片裡,貫穿始終地如此頻繁使用卻還挺少見的,喜歡不喜歡,那就見仁見智了。
其實,呂克·貝松的《安娜》在今年上映並不是個好時候。女特工片,雙面間諜片,冷戰題材都不新鮮,更何況就在去年,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的《紅雀》剛剛上映。若是再往前數數,2017年,同樣是超模出身的查理茲·塞隆也主演了壹部同題材電影《極寒之城》。
《紅雀》和《極寒之城》整體氛圍都更陰鬱壹些,尤其是《紅雀》。和這兩部相比,《安娜》酷炫很多,在觀影體驗上也更好。
「007」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是真正的商業爽片——幹就得了,不需要思考太多價值與意義,壹旦思考也是國家主義,愛與家庭這類相對宏大的命題。但從眼前的幾部女特工片,包括呂克·貝松的前作來看,女特工片似乎都有壹個核心主題,這主題和國家大義無關,也和利益爭奪關系不大,最重要的是自我覺醒和尋找自由。
壹個和俄羅斯土特產套娃有關的梗貫穿電影始終。安娜壹出場就是個市場裡賣套娃的,套娃壹層又壹層,她把那些精美的娃娃圖像壹層層揭開,留在最裡面的那個到底是什麼?她想好好看壹看。
為此,她被渣男男朋友贖出妓院卻染上毒品,為此她被迫加入克格勃,再成為雙面間諜。她流連於各個利益集團,流連於不同男人,還要賭上性命,這壹系列危險操作的目的只有壹個,那就是自由。
和自由相比,任務、金錢、男人,自己的身體,甚至是感情,都算不上什麼。
電影結尾,完成任務的安娜逃離現場,她在地下水渠邊換上準備好的衣服,脫掉假發,露出象徵著新生的光頭。
這時,她戴上了那頂黑色帽子。讓我想得矯情壹點兒——這帽子像是Leon的,他在《這個殺手不太冷》裡沒能實現的被安娜實現了。從這個角度看,呂克·貝松真是很愛自己電影裡的人物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格調是一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