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水主財?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有沒有道理?

2021-01-08 一堂國學

庚子年的中國股市確實有點玄幻,與水有關的幾支股票,如茅臺、農夫山泉接連躥紅。

庚子鼠年,天幹庚金,地支子水,金生水,水主財,難道這個年份也影響了股市投資者的選股決策?

酒水第一股貴州茅臺股價站上了2100元/股,總市值2.6萬億元,「A股之王」屢創歷史新高;「水中茅臺」農夫山泉總市值超6600億港元,創始人鍾睒睒以840億美元身家躋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位,超越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緊跟股神沃倫·巴菲特之後;做醬油的海天味業股價也過了200,而水產養殖的大湖股份,最近也是好幾個漲停板……這幾支跟水沾邊的股票一路長虹,讓某些做證券的大佬們直呼《周易》神奇,老祖宗威武,幾千年前就預言「水主財」。

根據網絡民謠的說法,「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周易》是個筐,啥都往裡裝。」

但認為「水主財」是《周易》的說法卻大錯特錯!

「水主財」是個比較玄幻的話題,很多做生意的朋友會通過養魚缸的方式來祈求財富,這個傳統是從何而來?「魚水生財」的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今天我們就好好解密下這個話題。

第一,「水主財」與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有關。

《尚書·洪範》提出了「五行」學說: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的流動性特徵與財富的流轉有相同之處,這可能是水主財的形象說法。

這種說法,隨著堪輿地理學說的「形勢派」的傳播而被廣為認知。

比如江南為魚米之鄉,江南地區水多,而且富庶,以至於廣泛認為江南出「才子」,也出「財子」,富豪多,還有風水學上有「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說法,認為玉帶環腰的水系容易聚財,這是因為風水大師郭璞在《葬經》中曾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財氣也是氣,遇到水就能聚集,所以古代的富裕家族選擇家居住宅,往往前面有河,或者水塘,如果沒有,也要在院子裡做個水池或魚塘,最次也得擺個魚缸。

後來,五行相生又相剋的學說被命理學家引用,發明出一套命理五行,產生了「克我者為官,我克者為財」的說法。

這樣,就不單單是「水主財」,只要是我克的,都是財,比如水克火為財,火克金為財,金克木為財,木克土為財,土克水為財。

第二,「水主財」與民間傳說的「財神爺」範蠡有關。

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又稱陶朱公,是春秋末期楚國人,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功成身退,傳說帶著美人西施來到了齊國,定居山東定陶,三致千金,富可敵國,所以人稱陶朱公、財神爺。

範蠡發財的秘訣的確與水有關,本身貿易流通業五行屬水,而且範蠡還是古代水產養殖業的鼻祖,他通過養鯉魚的方式賺了不少錢,還將這一套發財秘籍寫成了《養魚經》一書,最近股票市場上的淡水養殖題材「大湖股份」漲勢正勁,原來做的是財神爺一樣的買賣。

自範蠡之後,水主財,錦鯉招財的民俗傳說就流行開了。

綜上所述,「水主財」的說法與五行有關,源自《尚書》,財神範蠡商業上的成功讓「水主財」觀念深入人心。

但「山主人丁水主財」是中國傳統風水地理文化的說法,與《周易》、《易經》關係不大,二者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易經》是幹什麼用的?

簡而言之,《易經》是一部工具書,最初是佔卜、算卦、做決策用的。

商代甲骨文顯示商王大到祭祀、徵戰,小到天氣預測,每月三次(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後一天)都需要「貞人」通過龜甲或獸骨佔卜,這個頻率是相當高的。

由於年代久遠,《易經》艱澀難懂,愛好《易經》的孔夫子「韋編三絕」,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了十篇讀書筆記,被後人彙編成「十翼」,也就是《易傳》,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都出自《易傳》。

自此佔卜工具書《易經》與儒家說教書《易傳》合二為一,成為流通的《周易》,《易經》由卜筮之書,升華為儒學經典,尤其重視易理和修身,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宋代之後,《四書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從學童到秀才,從舉人到進士,只要是識字解文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上幾篇《易經》卦辭,像蘇東坡、周敦頤、程頤程顥兄弟還有朱熹都能算上幾卦。

所以,《周易》在古代就是中學生語文課本之一,並不玄幻。

相關焦點

  • 易經:一個家庭好日子來前,家裡這4樣東西會突然多起來,有道理
    易經:一個家庭好日子來前,家裡這4樣東西會突然多起來,有道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 易經提醒:命裡的財,或許有定數的!(因果)
    世人皆愛財,卻不知財從哪裡來?其實,財就在我們命裡。命裡無財,即便金銀珠寶就在眼前,也未能得到。假如得到了命裡沒有的財,那麼災禍早晚都會降臨。假如你命裡有福報,走到哪裡總會有福。命中十錢,難求百金古語有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皆有來因。萬事必有因果,你命中有多少財富,皆是有定數的。
  • 曾仕強:《易經》解讀當代女權主義,做一個有智慧的東方女性。
    …… 我們只需低調地靜下心來,翻開祖先留給我們的千年智慧《易經》就好了。 我們就從《易經》卦象的角度,說說易經帶給我們東方女性的「女權」及智慧。 《易經》64卦分為上經講天道,有30卦;下經講人道,有34卦。
  • 俗語常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幾個時間段眼皮跳才是好運之兆
    右眼:有人請你吃飯,可以省下一筆錢,但是這個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易經說法:左有貴人,右有酒食。講的是在子時左眼跳有貴人,右眼跳有酒食之事。道理在於子時左眼跳,左為青龍甲乙木,在子時為得坎水生助自然為有人相助之象。在子時右眼跳,為右白虎遇子為食神,為水遇酉金為酒食之象,所以說右有酒食。
  • 為什麼總把水比喻成財?從坎卦中解讀財富密碼
    稍有八卦常識的人都知道坎為水是因為坎卦三爻中間是陽爻,兩邊是陰爻,水的性質正是外柔內剛,這個坎卦豎起來,就是象形文字裡的「水」了,八卦符號遠要早於文字,可以說現在的「水」字,就是從這個卦象起源的。再看「坎」字,土欠,「欠」原寫作 「陷」的右部,字面上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一個土坑的意思,周易中,坎的首要意思為「陷阱」。
  • 除夕立春前一天是絕日子,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你認為有道理麼?
    俗語的產生就是從民間流傳的說法中逐漸口口相傳下來,所以很多俗語也不能說是特別有道理,只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流行的觀念,就比如說這個絕日子的說法。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已經設立了二十節氣中的冬至和夏至這兩個最主要的節氣,後來到了漢朝逐漸演化成為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易經》:什麼是卦?八卦是怎麼來的?
    《易經》這部經典很難讀懂,末學雖然很久之前就已經接觸,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了解的可能連一點皮毛都算不上,但還是希望把自己學到的分享給大家,有一點算一點,現學現賣吧,大家多包涵,多指教!一談到「卦」這個字,大家很容易就想到那些街頭擺攤算卦的,好像很神秘的樣子。
  • 經典反思:什麼是智慧?《易經》讓人覺悟
    老外左思右想猶豫了幾年也不願把高端光刻機賣出來,害怕有一天強大的的競爭對手從中國來,因為中國人有獨特的智慧。什麼是智慧?按時下的標準來說,指的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我個人覺得,這個概念並不完整,人工智慧阿爾法狗能下圍棋,能處理複雜的圍棋局面與人類圍棋高手一決高下,但它不具智慧,只能接近於類似人的部分思維,比如邏輯思維。
  • 易經說:一個人身上自帶「貴氣」,往往會有這4種跡象,很有道理
    《易經》的確稱得上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我們學易,千萬不能迷信,更不要有「命是天註定的」這種消極的想法。其實《易經》是國學的精髓,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大智慧寶藏。所以,我儘自己所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帶領大家讀懂《易經》的規律和奧秘。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易經》有云:"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不請自來的三位客人到來,對他們恭敬而且熱情地招待,終久獲得吉祥",表明此時儘管處在不適當的地位,但還沒有遭受大的損失。易經忠告: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因此,人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堵的機會。這兩類親戚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 易經智慧:人活著,最苦的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一個溫暖的家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像樣的家,溫暖,溫馨,心情愉悅......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人,只要活著,健健康康的,總有辦法賺錢,衣食無憂應該沒問題,大富大貴需要再加油,也需要機遇。易經忠告:人活著,最苦的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需要的,自然是豐衣足食的生活,和溫暖的家。但是,很多人活著,往往並不如意,很多人,費勁一生,卻換不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特別是,換不來自己溫暖的家庭。
  • 帶你換個角度讀易經之訟卦:取財之道應無可非議,最好不要訴訟!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取每日經典好文,今天我們來學習易經的訟卦。訟卦的命名來歷:訟卦,又叫天水訟,上面是乾卦代表天,下面是坎卦代表水,讀卦的時候從上往下讀。此卦我們仔細看,上面互卦巽代表線,下面互為離代表目,內心傷感目中流淚之象。
  • 頓飛的書房--《易經的智慧》
    傅佩榮老師的《易經與人生》令人手不釋卷,每次翻開都與之遨遊相忘於其中,傅佩榮老師對於易經的理解更偏重於儒家思想,畢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編纂了易傳(十翼)。這本書要表達的深刻思想是「易經的根本是培養德行」。
  • 中國人對《易經》最大的誤會,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槍?
    從石器時代到現代信息社會,《易經》經過不斷傳承和發展,它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經久不衰?這個準確的答案沒人說得清。如今,時代飛速發展,它依然受到不少易學愛好者的追捧。雖然,每個人學習《易經》的出發點不一樣,但是很多易學愛好者都會碰到一個問題「常因為學不得法,下功夫不小,卻始終難窺《易經》之門。」那存在的誤區到底是什麼,易先生來為大家解答。
  •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易經勸誡:人到四十九,這三種人來家做客,不要久留,是有道理的
    說:"不請自來的三位客人到來,對他們恭敬而且熱情地招待,終久獲得吉祥",表明此時儘管處在不適當的地位,但還沒有遭受大的損失。高利貸這個詞,想必大家聽到就想要去遠離。特別是到了中年的時候,對於放高利貸的人一定要拒絕來往,因為到了49這個年齡的時候,肩負著家庭的重任,更應該腳踏實地的工作。在這個年齡如果說有了一定的積蓄,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守財」。
  • 易經識人術: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5件事,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為了避免大家交友不慎,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易經識人術",通過5件事幫助大家認清一個人,雖然不能全對,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第一件:問之以是非,觀其志。意思是:問一個人一些大是大非的事,以此來觀察對方的志向。
  • 萬事如易|易經中等待的智慧
    可是,真心去想,才明白,那些大談捨得的人往往都是已經功成名就、財富盈室的名人,他們在撈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卻勸人要「舍」,就好像教一個窮人放棄手中的雞腿來喝他的雞湯那樣,餓著肚子來講究養生,全然不顧天理世情,此之謂架空之理。   《易經》才真正是接地氣的,切近天理人情、自然萬象,令人敬畏而又親近。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有人說《易經》是講算卦的書,宣揚了封建迷信,這是誤解,是沒了解它的片面說法。《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易經》中沒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內容,有的卻是對中國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生存指南,而這本書裡的有價值的部分,仍可以古為今用。
  • 《易經》的64個智慧:周文王創作《周易》,是為了復仇?
    文王把對畢生的反思總結的智慧、感悟的使命、伐紂建周的方略、教育世子的法則、治國安民的道法都融在了卦象圖裡。所以後世贊曰:半部論語治天下,文王八卦定乾坤!眾所周知,《周易》六十四卦按照「非覆即變」的順序排列,為便於記憶卦序,朱熹在《周易本義》中編制了《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