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度流傳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漢語被認為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實際教學中,據美國外交學院的統計,以母語為英語者,至少需要學滿2200個小時,漢語才能達到精通水平。

除此之外,據說各語種互相之間的交流,似乎也證實了這個觀點。英語、波蘭語、葡萄牙語作為母語的人,形容某事極其困難會說難得像希臘語;法語、芬蘭語母語者最害怕希伯來語;德語、荷蘭語、捷克語母語者則對西班牙語恐懼最深;而被「嫌棄」最難學的希臘語、希伯來語、西語居然又共享著一句常用表達:「這玩意兒太難了,簡直像漢語!」

難倒了老外之後,反倒讓不少被英語折磨多年的國人的文化自信高漲起來,網上出現很多呼籲讓老外考中文四六級之類的段子。讓歪果仁用蹩腳的漢語說兩句新年快樂之類的祝福語,是電視節目中吸引、娛樂國人的把戲。

不知道大家是否懷疑過,漢語真的有傳言中說的那麼難嗎?判斷語言難學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事實上所謂聯合國教科文版世界十大難學語言排行榜,僅見於中國網媒谷歌搜索對應英文關鍵詞,會發現題目為Top Ten Hardest language to learn的文章。2013年9月11日,在英文版中國網首次出現。兩天後,這篇文章被人民網英文版轉載之後,出於各種心理因素,網友在各英語學習網站和個人博客紛紛轉載。遺憾的是,這個說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上搜不到任何相關內容。除中國媒體和辛巴威外,沒有一家外國媒體報導這樣的排行。至於美國外交學院的排行,說服力也不夠,該排行。只針對學院開設的70門語言,而全世界的語言多達6500多種。此外統計調查參與者都以英語為母語,難免有些片面。更重要的是:在這次排行中,日語才是最難學的語言。

若將漢語簡單地限定為通行的普通話和簡體字,不考慮方言和繁體字。外國人學中文到底有多難呢?其實漢語的發音和語法,對外國人來說,遠沒有中國人想像的那麼難。

我們首先來看發音方面,漢語主要難在四聲,漢語學習者常常四聲不準而被認為中文不好。事實上,每門語言都有自己的發音難點,俄語、西語的大舌音;德語、法語的小舌音;語言系學生大多要練習小半年才能掌握。語音語調是否準確,跟學習者的聽覺識別能力有關,能準確發出四聲的外國人大有人在。

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因為接觸音樂,從小就對聲音特別敏感,培養了良好的聽覺識別能力,接觸漢語四聲不久就能完全掌握。並說「從好奇到認知再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了我,並改變了我的一生。」

如果是母語本就帶有聲調的外國學習者,四聲就更輕鬆。例如泰語就有5至6個聲調,調型基本包含了普通話的四個聲調。因此泰國人說普通話時,學習聲調非常輕鬆。環顧中國,幾乎沒有人發不出四聲。而俄語為母語者,發不出大舌音的大有人在,革命導師列寧就終身無法發出大舌音。

再來看語法方面,中文的難度在各語言中只算中等,譬如中文的名詞、形容詞不需要詞性變化,動詞的人稱時態、語態及語氣變體,只有助詞,量詞系統比較複雜。所以中國上幼兒園的孩子講中文,語法上多半沒什麼問題。但說英語的孩子在這歲數一般還很難分清時態和用詞。

當然每門語言都有學習的困難處,漢語也不是各方面都簡單易學。那麼漢語真正的難點是什麼呢?其實足夠細心的話,在生活中偶爾也會注意到:除了少數的形聲字,漢字中文的書寫幾乎與其發音不互相對應。因此,學習漢語除了記憶字音之外,還要記憶字形。此外,漢字書寫複雜。

西方文字只有二三十個字母,而漢字各不相同,導致記憶量龐大且無法取巧。也導致了,在中國使用字典成為學生們一項必須學習掌握的技能。當然,雖然漢字很難記,但出於象形文字的本質,通常也不算難認。

美國外交學院以所需學習時間為評價標準,但年齡、母語學習動機、學習強度、語言環境等都會對結果產生極大影響,因此語言學習的個人主觀因素也非常重要。語言本身只是一種交流工具。

語言學習難易並不是評價優劣的標準。而表達是否嚴謹準確,方便溝通使用才是語言的生命力所在。我們對漢語的民族自豪感,更多源於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和驕傲,而不是他人學習漢語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