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7日,解放軍十兵團第二十八軍一支隊伍進入福州城,盤踞在福州一帶的國民黨九十六軍官兵聞風而逃。此時,二十八軍偵察科長張憲章、參謀王剛,帶領一個偵察排和一個通訊班共計50餘人,已穿插到永泰縣城以東葛嶺村附近,趕到了敵人前面。
8月19日晚,他們偵察到潰敵仍在閩江以南、烏龍江以西、大樟溪以北的山區,立即將情況用電臺報告給兵團指揮部,並改變行動路線,迎頭而上。
出發不久,便下起大雨,泥濘的山路給這些從魯北平原來的解放軍戰士增加了行軍困難。午夜2時許,他們到達一個小村莊。剛休息一會兒,就聽到村子東邊傳來嘈雜聲,看到有手電光搖晃閃爍。偵察小分隊隨即集合起來繼續前進。
走不多時,便發現有隊伍尾隨身後。原來,在黑暗的雨夜裡,逃竄的敵人誤把解放軍偵察小分隊當成了自己的人。敵前衛兵湊上來問話,擔任後衛的崔副排長以他老偵察員特有的機警做了回答,並問對方是哪部分的。敵兵毫無戒備,說是九十六軍軍部的。
崔副排長悄悄擺脫敵兵,跑到隊伍前面向張憲章匯報,急促地說:「敵九十六軍軍部的人,跟在我們後面了。」張憲章一聽,這股敵人就是從福州逃竄,正被我軍追殲的國民黨九十六軍殘部。自己正在找他們,想不到他們主動送上門來了!
張憲章立即與王參謀、劉排長進行研究,要小分隊悄悄做好戰鬥準備。雖然敵人是從福州逃竄的殘兵敗將,又是軍部勤雜人員居多,戰鬥力並不強,但畢竟敵眾我寡,必須藉助有利地形、有利時機,以智取勝,以少勝多。
偵察分隊照常前進,邊走邊觀察地形。他們沿著一條兩山相夾的山間小路,爬坡上山,路越走越陡。張憲章判斷前面就有山口,過了山口該是下山的路,便通知王參謀、劉排長,在山口布置兵力,利用山間隘口進行戰鬥。王參謀、劉排長各帶一個班,迅速佔領了山口兩側的山頭陣地,張憲章帶少數人卡住山口,另一個班為機動班,通信班作為預備隊使用。
這時,敵人以槍枝當拐杖,疲憊地慢慢爬上來。待敵人到達山口,偵察兵突然衝出,喊道:「放下武器,我們是解放軍!」順手拿過武器,押俘虜到山下面的一塊紅薯地休息。敵人上來一個抓一個,上來兩個抓一雙。這些國民黨兵迷迷糊糊,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戰士們邊俘虜敵人,邊不斷地向他們講解我軍的俘虜政策。天快亮了,雨也小了。歷時2個多小時戰鬥,偵察小分隊已俘虜敵人300餘人。
山下的敵人顯然察覺到了什麼,不再向山上行進,撤到了山下,向村子裡集中。張憲章考慮再三,決定用政治瓦解來取勝。於是,他們開始向敵軍喊話,促其繳械投降。
9時左右,敵軍兩個校級軍官打著白旗,要上山來聯繫。張憲章為避免暴露實力,派王參謀和一名戰士下山,在山前以解放軍前線指揮部代表的身份進行談判。這時,敵九十六軍副軍長黃振濤來了,直接提出要求起義。王參謀回來向張憲章匯報,他們認為不符合起義條件,沒有接受。黃振濤又提出與我軍最高指揮官面談。張憲章便帶上警衛員和通信班的人下山,與黃振濤面對面談判,進一步講解我軍政策,說明起義問題需發電請示,可待以後解決,目前先進行武器登記繳械,待有了上級指示再按指示執行。黃振濤考慮後,無可奈何地同意了,下達了投降命令。
經過對武器和人員清查登記,俘虜人員有副軍長黃振濤,黃的副官韓培信,軍參謀長紀舒平,還有軍長於兆龍的副官魏之雅等人,戰鬥人員為軍部警衛營,其餘為軍部八大處的勤雜人員,總計1000餘人。
戰鬥算是結束了,可押送俘虜、運輸武器卻成了大問題。50人要押送1000餘人的俘虜,還有相當數量的武器彈藥,難度很大。後來,他們想出辦法,把槍枝、彈藥分離,槍栓、槍身分開,分別數件捆在一起,把俘虜編成兩個隊,利用俘虜當搬運工來解決。
8月21日早晨,50名英勇的解放軍偵察兵,押著1000餘名俘虜,緩緩地向二十八軍前指所在地前進。這時,敵人才看清楚,與他們對陣的,竟然只是一支50人的解放軍偵察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