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知己說的就是要了解己方部隊的真正作戰實力,而知彼則是要掌握敵方軍隊的各種軍事情報,然後以此為依據進行有針對性的軍事部署。這樣在戰爭中獲勝的機率就非常高了。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弱勝強,五戰五捷,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志願軍偵察兵功不可沒,因為他們獲取的情報是志願軍首長進行決策的依據。在被美軍稱作「傷心嶺」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偵察兵更是頻頻出動,搜集了大量「聯合國軍」軍事情報,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正在隱蔽偽裝的志願軍偵察兵
志願軍原24軍偵查科參謀張宏獻在戰後接受採訪時就曾回憶起了當然在上甘嶺上志願軍偵察兵獲取敵方情報的經過。1953年初,志願軍第24軍奉命秘密進入上甘嶺地區陣地,來接替志願軍第15軍進行防禦。當時我第24軍共承擔東西長約43.5公裡寬的陣地防禦任務。
坑道內準備出擊的志願軍戰士
由於志願軍第24軍是初上上甘嶺戰場,對其正面所面對的敵人並不太了解,因此軍首長下令將獲取當面之敵的情報作為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敵人的番號,軍隊部署、武器裝備等都必須要搞清楚。志願軍第24軍換防之後志願軍司令部為了保密需要,下令第24軍只能在陣地堅守,而不能出動執行其它特殊任務,因此寫給第24軍偵察科獲取敵方情報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不得不採用傳統普通手段來獲取情報。
志願軍偵察部隊俘虜敵人
志願軍普通的傳統偵察手段主要包括正面偵察和縱深偵察。正面偵察就是通過一線的作戰部隊對當面之敵進行觀察了解。縱深偵察則主要通過望遠鏡等觀測器材進行偵察。然而這兩種方法所獲取的情報可靠性並不高,加上敵方也進行了相應的反偵察部署,因此這兩種方法獲取情報就更難了,雖然也能獲取到一些有價值的情報,但是並不能完全確定其情報的真實性,無法獲得確鑿的情報證據。
美軍士兵
志願軍第24軍最初從友軍那裡得知24軍當面有敵人有三個師,由西向東分別是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9師和首都師。但是不久以後第24軍前沿偵察人員通過觀測發現美軍第3師已經接替了美軍第7師,於是24軍就立刻將這一重要情況向上級報告。然而上級對此的回答是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但是由於志願軍24軍不許外出執行任務,想要獲取直接確鑿證據可謂是比登天還難。
搭乘坦克的美軍士兵
針對這一情況,志願軍第24軍偵察科參謀張宏獻就向軍首長建議,完全可以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組織小部隊進行活動,通過抓捕俘虜和繳獲的方式獲取可靠情報。於是軍裡同意了這一行動。最初該小部隊活動主要以巡邏為主。不久與美軍遭遇後,雙方發生了交火。遺憾的是在這次戰鬥中並沒能俘獲敵人,只繳獲了敵人的一頂鋼盔。但是憑藉鋼盔上塗著的美軍第3師的標誌,使我軍證實了當面美軍換防的事實。於是志願軍司令部據此制定出了相應的軍事部署,為後來的大反攻做好了準備。
志願軍發起反擊
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鏖戰43天後終於發起大反攻,一舉將對面敵軍給擊潰,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志願軍能在如此劣勢下取得完勝,應當給志願軍偵察兵記上一次大功,因為他們是每一場戰鬥勝利背後的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