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上甘嶺:志願軍以弱勝強,偵察兵功不可沒

2020-11-17 騰訊網

中國古代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知己說的就是要了解己方部隊的真正作戰實力,而知彼則是要掌握敵方軍隊的各種軍事情報,然後以此為依據進行有針對性的軍事部署。這樣在戰爭中獲勝的機率就非常高了。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弱勝強,五戰五捷,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志願軍偵察兵功不可沒,因為他們獲取的情報是志願軍首長進行決策的依據。在被美軍稱作「傷心嶺」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偵察兵更是頻頻出動,搜集了大量「聯合國軍」軍事情報,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正在隱蔽偽裝的志願軍偵察兵

志願軍原24軍偵查科參謀張宏獻在戰後接受採訪時就曾回憶起了當然在上甘嶺上志願軍偵察兵獲取敵方情報的經過。1953年初,志願軍第24軍奉命秘密進入上甘嶺地區陣地,來接替志願軍第15軍進行防禦。當時我第24軍共承擔東西長約43.5公裡寬的陣地防禦任務。

坑道內準備出擊的志願軍戰士

由於志願軍第24軍是初上上甘嶺戰場,對其正面所面對的敵人並不太了解,因此軍首長下令將獲取當面之敵的情報作為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敵人的番號,軍隊部署、武器裝備等都必須要搞清楚。志願軍第24軍換防之後志願軍司令部為了保密需要,下令第24軍只能在陣地堅守,而不能出動執行其它特殊任務,因此寫給第24軍偵察科獲取敵方情報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不得不採用傳統普通手段來獲取情報。

志願軍偵察部隊俘虜敵人

志願軍普通的傳統偵察手段主要包括正面偵察和縱深偵察。正面偵察就是通過一線的作戰部隊對當面之敵進行觀察了解。縱深偵察則主要通過望遠鏡等觀測器材進行偵察。然而這兩種方法所獲取的情報可靠性並不高,加上敵方也進行了相應的反偵察部署,因此這兩種方法獲取情報就更難了,雖然也能獲取到一些有價值的情報,但是並不能完全確定其情報的真實性,無法獲得確鑿的情報證據。

美軍士兵

志願軍第24軍最初從友軍那裡得知24軍當面有敵人有三個師,由西向東分別是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9師和首都師。但是不久以後第24軍前沿偵察人員通過觀測發現美軍第3師已經接替了美軍第7師,於是24軍就立刻將這一重要情況向上級報告。然而上級對此的回答是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但是由於志願軍24軍不許外出執行任務,想要獲取直接確鑿證據可謂是比登天還難。

搭乘坦克的美軍士兵

針對這一情況,志願軍第24軍偵察科參謀張宏獻就向軍首長建議,完全可以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組織小部隊進行活動,通過抓捕俘虜和繳獲的方式獲取可靠情報。於是軍裡同意了這一行動。最初該小部隊活動主要以巡邏為主。不久與美軍遭遇後,雙方發生了交火。遺憾的是在這次戰鬥中並沒能俘獲敵人,只繳獲了敵人的一頂鋼盔。但是憑藉鋼盔上塗著的美軍第3師的標誌,使我軍證實了當面美軍換防的事實。於是志願軍司令部據此制定出了相應的軍事部署,為後來的大反攻做好了準備。

志願軍發起反擊

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鏖戰43天後終於發起大反攻,一舉將對面敵軍給擊潰,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志願軍能在如此劣勢下取得完勝,應當給志願軍偵察兵記上一次大功,因為他們是每一場戰鬥勝利背後的無名英雄。

相關焦點

  • 精神高地上甘嶺
    597.9、537.7,68年前,上甘嶺戰役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甘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們想起炮火硝煙、艱苦鏖戰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一面旗幟格外醒目,這是獎給第15軍第45師第134團8連炊事班的一等功獎旗。
  • 上甘嶺丨用血與肉守住的精神高地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走進「血戰上甘嶺」展區,走近那些凝固了時光、浸染過血與火的展品,走近展品背後,志願軍以弱勝強、血灑疆場、保家衛國的英雄故事。
  • 電影《決戰上甘嶺》成功立項,這場68年前的戰鬥為何至今讓人銘記
    近兩年,浙江某影視公司即將拍攝電影《決戰上甘嶺》的消息反反覆覆出現,這也吊足了軍迷的胃口。現在大家提起上甘嶺戰役與抗美援朝,印象更深刻的大多數是志願軍輕步兵極其精湛的戰鬥技能、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堅定不移的戰鬥意志,「人民解放軍步兵部隊戰鬥力天下第一」的傳說也來自於此。
  • 電影《決戰上甘嶺》成功立項,我們應怎樣認識這場68年前的鏖戰?
    近兩年,浙江某影視公司即將拍攝電影《決戰上甘嶺》的消息反反覆覆出現,這也吊足了軍迷的胃口。現在大家提起上甘嶺戰役與抗美援朝,印象更深刻的大多數是志願軍輕步兵極其精湛的戰鬥技能、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堅定不移的戰鬥意志,「人民解放軍步兵部隊戰鬥力天下第一」的傳說也來自於此。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上甘嶺血戰43天,聽聞志願軍勝利後,蔣介石說了什麼?
    就是這樣一句話,令上甘嶺戰場上的戰士,奉為信念,一個個勇猛無比,奮勇殺敵,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最終取得了上甘嶺大捷,當蔣介石聽聞上甘嶺大捷的消息後,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上甘嶺的地理位置對整個朝鮮戰局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作為進攻方,我國作為防守方,上甘嶺一但失守將立即改變戰場的戰局,所以彭德懷將軍下令死守上甘嶺。
  • 志願軍在上甘嶺為何能堅持43天?45師政委道出了一個秘密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上甘嶺戰役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也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大敗優勢裝備美軍的一次勝戰。 上甘嶺作戰,是志願軍第15軍楔入敵陣地突出部位的一場戰鬥,但是,志願軍能經受住美軍的反覆爭奪,挫敗美軍多次進攻
  • 志願軍在上甘嶺為何能堅持43天?45師政委道出了一個秘密!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上甘嶺戰役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也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大敗優勢裝備美軍的一次勝戰。 上甘嶺作戰,是志願軍第15軍楔入敵陣地突出部位的一場戰鬥,但是,志願軍能經受住美軍的反覆爭奪,挫敗美軍多次進攻,並且堅持了整整43天。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周榮根:停戰前夕,仍血戰上甘嶺
    編者按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周榮根近照)中國江蘇網10月22日鹽城訊(記者 程光 通訊員 何燕 周稀銀)周榮根,又名周永根,1931年2月生,1951年1月入伍,參加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被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是電影《上甘嶺》部隊原型之一,並參加了在朝鮮平壤舉行的志願軍全軍英模大會,受到朝鮮最高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首長的接見
  • 上甘嶺戰役第7天:蘇聯送來一款神器,幫助志願軍反敗為勝
    尤其是入朝作戰的前期,這種差距更大,志願軍使用的都是 「萬國造」,比如美制M1917步槍、日制「三八大蓋」等,都是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繳獲而來的武器,這些武器都是很落後的。而美國則依託本國強大的軍工基礎,武裝到牙齒。裝備上的差距使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損失慘重,但是我軍還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 珍貴老照片:慘烈的上甘嶺戰役,致敬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弄好了,能將整個東線陣地一刀切下來,吃掉布防在這裡的十餘萬人民軍以及志願軍。用範佛裡特的話說,就是「得一個全豬」。平康—金化—鐵原以及五聖山、上甘嶺不過,範佛裡特也有苦惱:美國大選就給了他半個多月的時間。克拉克倒是很貼心,他答應範佛裡特,此戰將調給他五個師的兵力用於作戰。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走進志願軍老戰士的烽火歲月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70年來,我們從來不曾忘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新聞頻道尋訪到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華文。戳視頻,聽志願軍老戰士追憶崢嶸歲月。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以寡抵眾以弱勝強 美軍三百二十多門重炮、二十七輛坦克以每秒鐘六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
  • 「聯合國軍」在上甘嶺投下炮彈190餘萬發,山峰被削低了2釐米
    ——《決戰朝鮮》 而後在這年10月14日凌晨4點,在美軍往五聖山陣地投下無數炮彈後,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開始了。 在說這場戰役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關於此戰的一些統計數據。 據《決戰朝鮮》所述,志願軍曾和「聯合國軍」在這狹小的山地中,以10萬餘人互相廝殺了43天,又有40600名軍人長眠於此。
  • 上甘嶺:真槍彈、真開槍,導演動用化學「武器」,志願軍捨命參演
    志願軍隨手一捧,土裡都有十幾塊彈片,不到1米高的枯樹幹就有上百個彈孔,這就是地動山搖的上甘嶺戰役。這兩位導演接到命令後,帶領攝製組150多人遠赴朝鮮外景地上甘嶺實地考察,沙蒙導演有心臟衰弱的毛病,卻堅持攀上了五聖山,一眼望去硝煙散盡,但炮火灼燒過的群山卻是寸草不生,這就是人間煉獄。兩位導演都希望在上甘嶺實地拍攝,因為這裡每一口空氣都帶著血腥。然而,上甘嶺是三八線附近的軍事禁區,拍電影絕無可能,攝製組只好在朝鮮雲磨山附近,選擇了一處與上甘嶺地形相近的位置。
  • 上甘嶺決戰時刻:秦基偉的「添油戰術」VS「範佛裡特彈藥量」
    (四) 第一軍情作者 吳東峰 提要: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的「彈藥量」,遇上了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的「添油」戰法。,是上甘嶺戰鬥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一個轉折。
  • 志願軍老戰士鍾發玖:「再難也要把彈藥送到上甘嶺」
    雖患有嚴重的肺心病,但老人說起上甘嶺戰役,神情一下子振奮起來:「我這輩子最光榮的就是參加志願軍,打跑了美國人!」老人珍藏著一本紅色的立功證書,上面用中朝兩國文字寫著:「一三五團高機連班副鍾發玖,在一九五二年上甘嶺戰役進行到最激烈時,他冒著敵人封鎖,連續運輸八晝夜……」「戰士們三天才吃一塊餅乾」鍾發玖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是家中幼子。父母本不同意他參軍,他瞞著父母偷偷跑到徵兵處報名,和黃繼光等中江籍戰士一起上前線。
  • 《上甘嶺》強勢來襲,重新翻拍,三大導演你看好哪一位呢?
    這就是上甘嶺戰役的真實畫面。該片講述了志願軍某連隊連長張忠髮帶領自己的部下一次次抵擋侵略者侵略的事件,成功堅守了上甘嶺。而且當時這支部隊在彈藥、食物上也是十分短缺的。不過去年出現了一則轟動整個圈子的消息:經國家電影局批准,柳建偉,張軍編寫的《決戰上甘嶺》獲準立項。整個故事主要情節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在上甘嶺堅守,抵擋一波波敵軍進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