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能奪得足協杯冠軍後,中超2020賽季就此正式落幕。而與聯賽一同落幕的,還有曾締造中超無數輝煌成績的「金元足球」時代。足協本月頒布了最嚴限薪令,下賽季職業俱樂部必須「節衣縮食」,中超將徹底回歸小成本時代。足協開源節流的方針無誤,但外界仍對中超未來憂心忡忡。
1.難以激起本土球員留洋
本月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上,足協宣布了關於球員薪資和俱樂部投入的限制政策。本土球員頂薪最高稅前500萬元,球隊本土球員均薪不超過300萬元。按照足協秘書長劉奕將的解讀,此條政策意在促進本土球員留洋。調低薪資天花板,提高本土球員衝薪欲望,從而激發他們走出國門。看似是一個利好政策,可事實上降薪和留洋,基本沒有因果邏輯關係。
縱觀走出國門的本土球員,比如楊晨、範志毅和張玉寧等人,他們大多都是靠中方「贊助」或免費租借形式,才得以成功留洋。即便國民驕傲武磊,也是在上港承擔薪資條件下,才能加盟中方控股的西班牙人。本土球員走出國門的關鍵,不是實力而是「貴人相助」。所以你能說限薪令對留洋,能起到促進作用嗎?搞不好會適得其反,助長了「好死不如賴活著」思想。
2.外援離去影響比賽質量
外援薪資方面,幾乎遭到腰斬:外援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外援薪酬總額不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300萬歐元還是可以招募到一些老將級別外援,但中超球隊需要的是處於當打之年的大牌外援。而要吸引他們,唯有瘋狂砸錢。看看奧斯卡、特謝拉和浩克等人,年薪都超過了上億人民幣。下賽季實行限薪令後,基本宣告「封殺」大牌外援。
胡爾克、扎哈維和佩萊已經與中超告別,保利尼奧、巴坎布和阿瑙託維奇等人,也已處在「逃離」中超的邊緣。大牌外援的離去,必然會重創球隊實力,甚至導致陣容體系重建。比如以比埃拉、奧古斯託和巴坎布為核心的北京國安,「三叉戟」若是在2021年合同到期後離去,球隊只能重構陣容組建新戰術框架。
最關鍵外援離去會嚴重影響比賽質量,讓中超將進一步失去觀賞性和吸引力。雖說這也有積極的一面,本土球員會得到更多機會。但誰又能保證,這不會是「菜雞互啄」呢?
3.洋帥難招制約體系建設
對於俱樂部投入總額,足協規定從2021至2023賽季,每賽季花費不得超過6億人民幣。理論上講是條利好政策,可總支出受限後,將影響俱樂部招募知名洋帥。近3個賽季來,有3/4左右中超球隊選擇洋帥,並且開出最高上億元年薪。恆大卡納瓦羅和大連人貝尼特斯,就登上了世界足壇主教練年薪排行top10。中超球隊更青睞洋帥,不僅是看中他們的能力經驗,足球教學相關理念也尤為重要。
恆大當初招募裡皮,看中了他的「後來者居上」執教理念。裡皮可以掌控無大牌球星球隊,以義大利式防守反擊戰術攻城略地。恆大在他的調教下,賽場表現有了長足進步。之後恆大招募卡納瓦羅,也是為了繼續打造世界先進技戰術理念。可以把洋帥當作班主任,教好書只是必備技能,帶好班才是他的殺手鐧。而在限薪令之下,中超或難再現知名洋帥身影。
4.發展方針或受成績左右
雖說限薪令不夠完美,但為了徹底清除「金元足球」,中超「傷筋動骨」也是值得。不過外界之所以憂心忡忡,是害怕成績影響發展方針,最終落個朝令夕改的結局。當球隊沒有大牌外援後,中超球隊在國際賽場舉步維艱。今年出徵亞冠的中超BIG4,唯有北京國安闖進8強。而當BIG4全部淘汰出局後,不少專業人士就給出「中超球隊黃金時代落幕」的結論,甚至斷定8強將是中超球隊亞冠成績天花板。
「職業外戰」吃癟,倒也不算大事。若之後國足毫無起色,甚至越來越差,這可就事態嚴重了。縱觀中國足球發展歷史,我們似乎難以確定核心方針。就國足打法而言,巴西、德國和義大利都曾是效仿對象,結果誰家精髓都沒摸透,搞得「裡外不是人」。為何這麼折騰?國足成績影響上層決定。當某一階段國足成績沒有起色,上層必然會遭到外界指責謾罵。面對輿論壓力,上層難免有動搖之心,於是起初制定的發展方針,就會被更迎合大眾認知的國際先進體系替代。
可中國足球是一個慢性病重症患者,得按療程打針吃藥慢慢治理。來劑價值不菲的猛藥,又或是四處尋醫換新藥,根本起不了作用,還可能加重病情。或許有朋友會說,中國足球病急亂投醫,外界輿論也有責任。然而毒sir從沒見過哪位名醫,問診開方還得考慮病人家屬意見。
總的來說,限薪令利大於弊。至於它能否當一個拔山蓋世的開路先鋒,幫助中國足球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還需要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