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周一,美國現代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與世長辭,享年94歲。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他被稱為美國快照攝影的教父。他的獨特攝影風格影響了美國攝影家們的喜好,也改變了世界攝影史的走向。
羅伯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他34歲時出版的一本影集——《美國人》,這是他申請了美國古根海姆獎金的援助後做出的作品。有趣的是,他以「宣揚美國自由精神文化」為由申請到這筆資金之後,卻拍出了一本揭露美國各種社會問題的影集。
● 《美國人》中公交上區域劃分明顯的黑人白人界限
這本影集的出現,打破了現代攝影在之前注重的「平面構成第一」的決定性瞬間主流理念。讓攝影師及常人都開始更注重攝影捕抓現實片段的能力,乃至於攝影作品自我表達的能力,奠定了他在攝影史上無可爭議的一代大師地位。
…
羅伯特並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1924年他出生在瑞士一戶猶太人家庭之中。因為從小就不喜歡循規蹈矩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他對身邊的種種新鮮事物十分感興趣。
17歲時他家樓上搬來了一位年輕的修圖師,這在當時應該還算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職業。感到十分好奇的羅伯特頻繁地溜達到修圖師的房間看他工作,請教他攝影和修圖的種種知識。
● 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
年少時遇到的這位熱心的修圖師,是羅伯特一代攝影大師之路的美好開端。因為有「專業指導」,也得益於他自身的天賦過人,他在瑞士逐漸成為了小有名氣的青年攝影師。
然而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整個瑞士的猶太人陷入了擔心被德國納粹攻佔土地並進行大屠殺的陰影之下。胸懷大志的羅伯特也趁機決定要到當時歐洲青年嚮往的自由中心——美國紐約一展宏圖。
1947年,羅伯特正式移民美國。年僅23歲的他憑著自己過硬的攝影技巧,很快就在紐約找到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為雜誌《時尚芭莎》拍攝商業攝影照片。
● 1952年 《時尚芭莎》雜誌
然而羅伯特很快辭去了這份他覺得並不適合自己的工作,轉而成為一名自由攝影記者。晚年的他在紀錄片中談到「為商業目的而量產化攝影作品會扼殺很多東西」,這是心向藝術的他拒絕成為「僱傭軍」的最主要原因。
這個階段的他不斷向行業前輩學習,到周邊各地遊歷,不間斷地在行走中拍攝了大量照片。對於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始終是要一直堅持拍攝;而對於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一直體驗、感悟生活。
● 羅伯特拍下的銀行家們
一直到1955年前後,不斷成長的羅伯特在美國的知名度也日漸提高。1955年,在幾位藝術界大咖的推薦下,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古根海姆獎金的外國人。
這個為當年度傑出的科學、藝術工作者頒發的獎項,對於羅伯特來說最重大的意義就在於終於可以無憂無慮地進行一段時間的藝術創作了。
於是就在1955年,他開始了自己駕車「週遊美國」的徵途。整整兩年的時間裡,羅伯特繞著美國兜了一整圈。
● 羅伯特鏡頭下的上流社會人士
從頂級賭場中一擲千金的豪門男女,到社會底層為下一頓飯發著愁的窮苦人民,羅伯特遇上什麼就拍什麼。他會在夏日的沙灘終日遊蕩「捕捉人們的孤單」,也會混入遊行示威的場所拍下狂熱而混亂的場面。
而在遊歷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族歧視、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種種問題,無疑對這個帶著對美利堅無限憧憬而來的猶太人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開始思考各種社會現實的同時,羅伯特也把鏡頭對準了美國社會中的各色人群。
● 羅伯特鏡頭下的黑人
2年間,他拍下了整整2.7萬張底片。而後他又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將自己關在小屋子裡整理這些底片。最終,羅伯特挑選出83張自認為最好也最能全面概括美國社會的照片,精心編排成書《美國人》(The Americans)。
然而,這本從美國表面的繁榮記錄到基層人民的貧窮與絕望,又記錄了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階級矛盾、貧富差距種種問題的影集,激怒了沉浸在「美國夢」美好幻想中的人們。
● 羅伯特鏡頭下的美國街頭
在美國,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這本書。所以在1957年,《美國人》這本後來成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集,它的第一版是在法國出版的。又過了兩年後,它才在美國出版。
一直到之後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人看懂了這本影集的超前理念與記錄價值,它才漸漸被攝影界乃至所有藝術界的人所認可。
● 《美國人》影集中的第一張照片
羅伯特的一生可謂功成名就,然而生活也跟他開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玩笑。他的兒子因為精神問題而自殺,女兒不幸在空難中喪生。與原配妻子離婚後,他與另外一位名為June Leaf 的藝術家結為老年的伴侶。
June Leaf 無疑是懂他的,她說:「羅伯特像是隨身帶著筷子的人。他心如止水地在一旁等待,觀察,在合適的時機發生的瞬間,他便能出手捕捉到事物永恆的本質。」
晚年的他們在加拿大一個海岸邊結廬而居,自力更生,每日顫顫巍巍地各自對著無盡美麗的大自然創作,也是十分逍遙自在。
● 晚年的Robert與June
儘管羅伯特憑藉自己過人的敏銳洞察力揭露了美國社會的種種無人承認的問題,他相冊中的這個國家充斥著民族主義、隨處可見的暴力行為及毫無意義的橫行的消費主義,他用作品嚴厲地批判了這樣一個自大的民族。
但羅伯特無數次強調自己並不反美,他想要呈現並希望引起大家關注的只是一種人的本性。
● 挑選底片時的Robert Frank
每一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都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會選擇集體忽視,麻木地不去面對,不去嘗試改變現狀。而敏感的藝術家們,往往就是那個揭露問題,用自己的作品警醒世人的人。
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各種「教父」級人物紛紛離世的時代交替之際,除了他們留下來的作品,我想更值得傳承的不僅是這些藝術家前輩們孜孜不倦奮鬥一生的精神,更是他們對於人性持續不斷的思索,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大膽地質疑、揭露還有警示的態度。
參考文獻:
Robert Frank -From Wikipedia
紀錄片:Leaving Home, Coming Home: A Portrait of Robert Frank
海洋藝術 《那些向神奈川沖浪裏的致敬》文/倚恆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推 薦 閱 讀
·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閱讀 ·
「這麼好的文章,朋友圈分享一波吧」
"嘿,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