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1987年開始練氣功以來,深深愛上了這門修真養性的學問,並從中得到了莫大的樂趣,達到了身心悅之境。原來的體弱之軀日益健壯,昔日的多愁善感、患得患失的心態已代之以今日的自信、沉靜、樂觀和豁達。現將五年多來練功的收益和體悟略述於茲,就教於同道。
一、修道不是逃避,而是超越 修道乃至高無上之事業。它並不是教人逃避現實,遁跡山林;而是教人如何面對現實,通過修煉活動而超越現實中的諸多障礙。古往今來,許多高土大德與偉人聖哲都為一種偉大理想所鼓舞,一邊修道,一邊工作,為社會進步作奉獻。如孫思邈、蘇東坡、李時珍等人,在政治、哲學、文化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造福於人類,遺澤於萬代。他們的精神與事業一脈相承,可謂「賢者同操」。從他們身上,我們不慈看到,真正的修道之士決不是一味自私地顧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以天下眾生之憂樂為憂樂的志向高遠之士。
二、謙虛包容,修德為上有人說,宇宙的格譽是「勤奮、閃光、謙虛」。此語深得我心。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韌,無欲則剛。」這應成為練功者的座右銘。練功者應做到心如止水,心氣和;事來則應,事過則忘,抱著與人為善之心立身處世。凡立志修道煉功者,必須從生活和工作各個方面去體悟大道。在工作方面,在其位而謀其政,克盡職守,不計得失;在生活中,慈和樂助,豁達寬容,不貪嗜欲,不戀外物。先賢有言:「能盡人心即佛心」;「欲修道,先修人道」,實為至論。這樣,才能功力與德操並進,生活與大道同輝。概言之,即道與德相輔相成,誠實端莊,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以眾人為師,以萬物為師,「親和萬物」而「掌持天地」。否則,煉功不慘德,就算不得練功,或者是尚未入門,甚至可能誤入旁門左道,終歸於虛安耳!
三、修道須法理圓融,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一切正確的行動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惟其如此,才能自覺主動地從事實踐,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先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不明功理,盲修瞎煉,乃「取法於下」者,其所得可想而知。所以,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功法的選擇問題。當今氣功門派眾多,三萬六千法門,雜然前陳。雖然有所謂「萬流歸宗」之說,畢竟不同功法對修真養性有其獨特的功效,不但有大小、優劣、功快慢之別,更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就需要練功者在精研功理的基礎上,用自己的眼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鑑別選。既要掌握選定的某種功法要點,更要究其功理,悟透其中三昧,則庶幾不自誤也。
四、法貴自然,功到自然成修道者最忌心浮氣躁,貪多務得,心不專一。否則必然空耗歲月,一無所成。須知養性修真最重清靜自然,無為自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而收穫自在其中。一生追求心,便陷於著相,欲速則不達。此外,還須記取嚴新老師「會而不用,會而少用,以成大道」一語,最終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造福眾生,立大功德。
五、欲修大道,除有明師指點外,還須研讀儒釋道經典所謂追源溯流,乃是不可或缺的一課。佛道儒經典著作是先賢古聖修道的實踐經驗和大智大慧的記錄和總結,是前人洞察天人,體悟大道的結星,它們是忌人求道的無價之寶。諸如《心經》、《金剛經》、《老子》、《莊子》、《管子》、《周易》等典籍,從中都可汲取無盡的營養,獲得人生的啟,並達到修道煉真的信而不迷之境。
最後,筆者以為,練功修道在當今社會來說具有不可否認的現實意義。它可以有助於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同道諸君能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當知吾言之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