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看乎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說到明朝可能大家都會想到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特務機構以錦衣衛更廣為人知。而錦衣衛的形象仿佛也刻在了人們的腦海裡,身上都穿著飛魚服,腰間都掛著繡春刀。那這繡春刀到底是什麼樣的刀呢?作為威風凜凜的錦衣衛的佩刀,為什麼起了一個這個秀氣的名字。
首先我們來看到錦衣衛的設立,最早在洪武年間由明太祖朱元璋設立。最初的錦衣衛只是負責禮儀方面的工作,但是疑心病重的朱元璋擔心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夥計有二心,於是設立了這樣一個特務機構,專門負責監視朝中的大臣。錦衣衛的監視甚至恐怖到讓皇帝知道大臣中午吃了什麼菜,哪道菜吃了幾口。而洪武年間的幾大案件,都有錦衣衛的影子。
到了明朝中期,錦衣衛的權力日益增加,逐漸變成明朝最令人恐怖的存在。而錦衣衛也是有是等級劃分的,從最低級的小旗到最高級的指揮使,他們的裝備服飾也多有不同。錦衣衛的高級官員有三種衣服,分別是: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其中以蟒服最為珍貴,飛魚服次之。
但是不是所有的錦衣衛都可以穿飛魚服,要有一定的品級或者由皇帝賞賜才能穿。一般的錦衣衛都是比較低級的黑色制服,只有部分的管理階層才有資格穿飛魚服。
繡春刀是明朝軍官和錦衣衛常用的一種武器,但是錦衣衛的繡春刀和軍官的又略有不同。從臺北故宮的古畫中我們可以看出繡春刀的款式是有不同的。錦衣衛的繡春刀早期更類似於日本的武士刀,狹長而鋒利輕薄,到了明中期隨著冶鐵鍛造技術的不斷發展,繡春刀的制式開始明朝本土的雁翎刀。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中期的繡春刀,刀身寬厚,刀尖翹起,刀刃鋒利。在把手處有反向的弧度,更有利於加大力道和握住刀柄。這樣的轉變讓繡春刀從原本的禮儀用品向適用武器轉變,在實戰中繡春刀也能發揮出不俗的實力。
而「繡春」這個名字是來源於杜甫的一首詩,詩中描述的是一位受皇帝信任和喜愛的御史。後面明朝的官員就用繡春來為刀命名,表示錦衣衛和大明的皇室有著非常親密和密切的關聯。
而繡春刀也不是所有錦衣衛都能夠佩戴的,在明朝嘉靖年間出土的一個古墓中發現,飛魚服和繡春刀都是需要皇帝賞賜才能佩戴。所以筆者大膽的猜測,錦衣衛的衣服和佩刀只是普通的制服和腰刀,而後世為了加強錦衣衛的威懾力和傳奇色彩,於是將其刻畫成了一個人人身著飛魚服,腰懸繡春刀的組織。
參考文獻:《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