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國產電影《繡春刀2》正在熱映中,一周票房過億。
看完電影,除了回味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討論張震楊冪兩位主角的盛世美顏之外,劇中關於「錦衣衛」的刻畫也引起大家的驚嘆。片名中的「繡春刀」就是錦衣衛的武器,而他們所穿的制服「飛魚服」也讓人大呼好看。
歷史中的錦衣衛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錦衣衛可以在歷史中取得一席之地?
01
起源:錦衣衛=御林軍+大內高手+三軍儀仗隊
在明朝歷史中,錦衣衛是元老級的存在。早在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設置了這一機構。洪武十五年四月,錦衣衛正式成立,當時的定位是「皇帝親兵」,人員組成也是從負責皇室儀仗的「儀鸞司」與掌管皇城宿衛的親軍都尉府整合而來的。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錦衣衛承擔了多重職能,既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又承擔了儀仗隊、皇室保安的功能,可謂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朝廷的核心、皇上的心腹。
錦衣衛成立五年之後,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命錦衣衛挑選5600名「精銳力士」隨行。這些被挑選出來隨侍帝王的錦衣衛,「身穿飛魚服、腰攜繡春刀」,這一形象也就成了後世對錦衣衛認識的「標準像」。
02
你可能不知道:錦衣衛還要負責養大象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養大象,這是明代錦衣衛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錦衣衛的體系裡,設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叫做「馴象所」,專門負責照料、訓練大象。
為什麼需要大象呢?因為在明代的各種重大典禮、儀式中,大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動物。象,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太平」的象徵,一出場威風凜凜,顯得氣派、有儀式感。在今天留下來的典禮文書中,描述大象的作用用了四個字:「以壯觀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重大場合裡,大象出場還不止一頭兩頭這麼簡單,《萬曆野獲編》記述:「凡大朝會,役象甚多,常朝則只用六隻。」在每年皇家舉辦的「大祀」典禮裡,甚至一次要動用31頭大象。這麼多大象,吃的也多、住的地方也大,養它們成了髒活累活。作為皇帝好幫手的錦衣衛自然就收下了這份活。
說起來,錦衣衛還是專業的飼養員呢。
03
錦衣衛也要去打仗
《繡春刀2》裡,開篇就引入了薩爾滸戰場的場面,男主角在戰場上浴血廝殺,逃出生天。也許你會意外,錦衣衛不是在京城的皇帝禁衛軍嗎?怎麼會跑到那麼遠的前線去打仗?
這就是錦衣衛的另一個重要職能了:隨軍出徵。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徵,就特意從錦衣衛中挑選了5000人。正統年間,明英宗御駕親徵,也帶了大批的錦衣衛,只是大多數都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了。
錦衣衛是皇帝親兵,皇帝出徵時伴隨左右是本職工作,要保護皇帝的安全。即便皇帝不去,他們也還是要去,因為他們是全國軍隊裡最精銳的士兵,要去打個頭陣。
某種意義上說,戰爭中的錦衣衛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特種部隊。所以薩爾滸之戰中,沈煉和陸文昭能活下來,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04
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
錦衣衛就是穿著飛魚服、拿著繡春刀嗎?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先說飛魚服。這件衣服上的「飛魚」其實不是某種魚,而是一種虛構的產物,和龍、風、麒麟之類的祥瑞之物屬於一個體系,具有禮儀性質的裝飾作用。而飛魚服也不是人人都有、可以隨便穿的。據記載,飛魚服只有皇帝特別賞賜的才能穿著。一般來說,只有錦衣衛的「堂上官」(衙署長官)在一些重大場合時才穿飛魚服。而普通的錦衣衛,就算有儀仗任務,也只能穿「青綠錦繡服」之類的衣服,不允許穿飛魚服。
再說繡春刀。現在沒有流傳下來的繡春刀實物,根據史料記載和研究推測,錦衣衛使用的繡春刀是明代雁翎刀的一種,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這樣的武器對於錦衣衛而言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是飛魚服還是繡春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追求漂亮、大氣、讓人過目難忘。為什麼要如此呢?這也許和錦衣衛的性質和定位有關。錦衣衛是明代朝廷的一項重要組成,也是皇帝的重要棋子,為了打造錦衣衛形象、突出錦衣衛作用,自然要把它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極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打造「魅力產品」。飛魚服、繡春刀是魅力產品,錦衣衛本身更是魅力產品。
本周六(2017/7/29)晚20:30,樊登老師將為我們解讀《極致:網際網路時代的產品設計》,書中講述的便是關於魅力產品的一切,打造產品、改變生活,魅力就在身邊、隨處可見。
【聽書福利】
每周送20本新書,每周六晚20:30新書上線,屆時在新書評論區,分享你的聽書感悟,搶沙發留言前3名送新書,新書上線24小時內評論,每30樓抽取1人送書(重複評論不算),歡迎來APP「書」板塊蓋樓。
*本文版權歸《樊登讀書會》所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可在後臺發送「轉載」,聯繫書童授權。
新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