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條微博,兩項罪名,看電影了,《紐倫堡大審判》

2021-02-23 律新社

簡寧,這位風度翩翩、氣質迷人的英俊被告,一直保持沉默,神態安詳。庭審一開始,我就驚異於他的沉默。他這樣安然、平靜地沉默,似乎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他根本否認這個法庭審判的合理性,他用沉默給自己澆鑄了一個玻璃鐘罩。儘管鐘罩外的辯論激烈到可以點燃香菸,但他不聽,也不看,他的眼睛裡充滿著不動聲色的蔑視。


一瞬間,我恍惚了——他到底是受審者還是審判官?他是著名的法學家,前法官;他著作等身,一度德高望重;他主持過無數次這樣的庭審。他洞悉法律的規則、精神和本質——法律的本質是虛無?人類自己劃下界限,又被這些界限圍困。世界本是充滿矛盾的,法律妄想理清一切頭緒,結果陷入更混沌的糾葛之中,作繭自縛。


法官簡寧之所以站在被告席上,是因為他曾批准對一個智能低下者施行絕育手術,以及在「費爾登斯坦案」中,他曾依據《種族淨化法》,將與雅利安少女發生不正當關係的猶太男子費爾登斯坦判處死刑。嚴格說來,這兩宗案件都涉及納粹對弱智人實施絕育手術的法律與種族淨化的法律本身的正當性問題。然而,因為發生在特殊時期,這場審判便引出了紛繁複雜、爭論不休的焦點。這些焦點至少包括:


第一,法庭的合法性。對於這些戰犯,應該適用什麼法律對其進行審判;對這種法律的援引是否正當。被告最主要的辯護理由在於:他們是執行納粹時期的國家法律,當時他們的行為並未違法。而建立審判戰犯的法庭正當性何在?國際法庭有沒有對個人的管轄權?現行法有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從自然法觀念來看,當納粹德國制定的實定法違反了自然法上的正義、公正等價值和原則時,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應堅決拒絕這些惡法的執行,否則就是不義。既然自然法是永恆存在的,就不存在所謂法律不溯及既往以及管轄權的問題了。相反,按照法律實證主義的觀點,除了實定法本身外,並不存在符合所謂正義原則的自然法,正義意味著忠實地履行實定法。進而,紐倫堡法庭根本沒有案件管轄權。

由此可見,根據不同的法律哲學理念對本案可作出完全相反的兩種判決。這些問題不解決,紐倫堡審判就永遠處於無法釐清的尷尬境地,簡寧的沉默亦因此而來。


第二,法律的正當性。片中兩個關鍵案件都涉及納粹對弱智者施行絕育手術的法律和種族淨化法本身的正當性問題,但這種認定始終沒有獲得一個明確的結論。整個法庭辯論糾纏於具體證據:被絕育者到底是不是弱智?費爾登斯是否真的和少女有染?可是,這些證據又有多大的意義呢?真正的難題,被主動迴避了。這種捨本逐末的無謂爭論掩蓋了法律漏洞,審判的法律意義被消解了。


第三,簡寧們的現實困境。執行自己國家的法律而受到國際法庭的審判,還是拒絕適用它們而淪為德國法制下的罪人?To be or not to be,it’s a problem。孰是孰非,誰能斷清?對法官形而上的苛求是否公允?這又回歸到「惡法是否是法」爭辯之中。

在戰爭的背景下,像簡寧這樣的法官們,在德國納粹的統治下應該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嗎?他們應該不顧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嗎?而那時又有誰來告誡他們,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呢?我們在要求法官具備高素養的同時,是否又提供給了可以讓他們為他們提供了足以使其義無返顧進行公正審判的保障呢?是否又要因為這些法官們現實困境的存在而拋開自然法所代表的正義公平呢?

現在看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無論你有何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你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終究還是要有人來為德國納粹在二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承擔責任,接受制裁。


當時的紐倫堡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悖論。人們都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不管是歷史事件裡的審判者,還是影片的講述者,都自覺迴避了這些問題。在紐倫堡,法律被懸置了。被抽離了法律內核的審判,還能否支撐其自身?


可是,這次審判雖然既不當又壞義,但卻仍舊是一場開山之辯。正因為無先例可循又莫衷一是,紐倫堡才有機會成就「違反和平罪」、「危害人類罪」及「反人類罪」的罪名,並通過正當的司法程序起訴、審判、懲罰那些應該為戰爭負責的個人。然而,這一場「法官對法官」的審判,是否完全符合程序正義、平等,甚至最基本的合法要求呢?在這場被抽離了法律的審判中,有罪的人最終被宣布有罪,但更值得人們深思的不是審判,而是人性。


當影片進行到簡寧看到勞爾夫為其極力開脫罪責而絲毫不顧當事人的感受,終於拍案而起的時候,簡寧的陳述令人印象深刻:「我比他們更惡劣,因為我知道他們是什麼,可我還和他們同流合汙。」「如果我們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不想知道。難道只知道死了幾百人(而不是數百萬人),就能減輕我們的罪行嗎?」

是的,每一個由戰爭的夢魘中走出來的個人和民族都需要這種自我拷問。曾經遭受的苦難並不能成為折抵罪責的藉口。逃避和推脫只會讓罪孽更加深重。自省和坦誠才能帶來救贖——所以簡寧是高貴的。


不過,簡寧的懺悔終究與自以為是的法律無關。他是在懺悔,而不是認罪。他的沉痛,他的慷慨,他的激蕩,他眼睛裡隱忍的痛和淚光,與其說是在捍衛法律,不如說是在成就正義。

在簡寧身上,審判展現了它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因為紐倫堡審判從頭到尾就是其法律意義逐漸被剝離的過程。又或許,以法律為名的審判從來就需要超越法律本身,因為審判從來都不免涉及到利益的宣示、道德的判斷、政治的裁決和人性的檢討。

值得思考的是,現實中的審判能否讓被告席上的人如同簡寧一般懺悔呢?而我們的審判除了追究制裁違法者,還應該、還可以有些什麼功用呢?被審判者自身的懺悔是否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呢?我們又如何判定什麼才審判的終極目標?——這就是紐倫堡的天問。


耶穌說:「你們之中誰沒有犯過罪的,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而簡寧,他的石頭,投向了自己。他因此而獲得了救贖。簡寧的沉默與懺悔,是法律的沉默,人性的懺悔。簡寧終究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遙遙呼應著幾千年人類文明中不斷重演的困境。這是法律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

相關焦點

  • 【電影推薦】《紐倫堡大審判》
    假期第二天如果你和小編一樣沒有出門遊玩(絕對不是因為窮的原因),小編給你推薦一部超經典的法律電影《紐倫堡大審判》。
  • 《紐倫堡大審判》
    「作為世紀經典案例的紐倫堡審判,其所體現出來的正義精神的法的理性始終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在電影《紐倫堡審判》中,導演展現出來的是較量和爭議,原告與被告的較量,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以及個人是否承擔國家責任的爭議,如何定義法律中缺失人性的正義等等,由此而來引發一些法理思考。只要是正義之命令所要求,人就有義務服從俗世統治者。
  • 周末影院 法律人必看的大片(六十三) —《紐倫堡大審判 》
    來源|豆瓣網【編者按】為了方便各位「音粉」觀看之前的電影推薦,小編在文章的最後將之前所有電影名稱羅列出來並設置了自動回復,各位「音粉」只需要在微信內回復【「電影」+想要觀看的電影名稱前的編號】即可看到相應的電影推薦
  • 法學汪必看電影|《紐倫堡的審判》——20世紀最著名的政治審判
    / 劫後昇平紐倫堡本是德國東部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但1945 年在那裡進行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審判,使紐倫堡變得名聞遐邇。為履行1945 年8 月8 日倫敦協定和該協定所附的法庭條例,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國大法官走進德國紐倫堡法院第600號審判廳,舉世矚目的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法庭———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在這裡開庭了。在十分艱難的境況下,紐倫堡審判共持續了315天,開庭218次,正義與邪惡再次以不同形式展開了激烈交鋒。整個審判各方提供證詞2630份,240名證人出庭作證,有30萬份宣誓證書。
  • 紐倫堡審判與羅夏測試》
    紐倫堡審判與羅夏測試》,[美]喬爾·迪姆斯代爾著,史先濤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4月出版1945年5月中旬,盧森堡市奢華的王宮酒店被改造成了一座戒備森嚴的營壘,盟軍代號「垃圾箱」。這裡即將迎來人類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住客——被俘的納粹高官。他們將躋身於此,並由此走向紐倫堡的法庭,迎來正義的審判。然而這些人前光鮮亮麗的第三帝國顯貴,在拘押之中暴露了癮君子、酗酒者的病態本性。
  • 【光影法納】《東京審判》:是正義的審判,還是勝者的審判?
    法庭的設立是合法的,即便它背後有著政治的博弈,但從形式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二)法庭的管轄權?沒有法律基礎的同學,可能會對「管轄權」這個概念有一點模糊。一言以蔽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究竟對哪些範圍內的戰爭罪行有審判的權利?
  • 黑白正義 第1期:《紐倫堡大審判》法官對正義的嚮往關乎國家的方向
    No.1 紐倫堡大審判 Judgment at Nuremberg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世紀大審判
    二十八、大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61個國家參戰,20億人捲入戰火,軍隊和平民傷亡超過1億,軍費消耗和經濟損失高達5萬億美元。戰爭結束後,挑起這場戰爭的法西斯戰犯被正義送上了歷史的審判臺。
  • 哈維·韋恩斯坦性侵罪名成立,律師稱將繼續上訴
    IC photo 圖正如韋恩斯坦辯護律師唐娜·魯圖諾(Donna Rotunno)所說,這樣的審判結果對辯方來說,有些「苦樂參半」。一方面,有悖於過往美國同類性侵官司的審判結果,韋恩斯坦的被判有罪多少顯得有些出人意料,讓不少關注本案的業內人士都有些始料未及;而另一方面,事實上他這次一共面臨五項指控,這次陪審團做出的有罪裁定,僅涉及其中兩項相對較輕的罪名,而最高可判處終身監禁的兩項重罪,都沒能獲得陪審團成員的一致通過,對這位劣跡斑斑的性侵者來說,也可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 法蘭克福大審判: 「服從上級命令」不再是洗脫罪責的藉口
    根據德國刑罰第211條關於謀殺罪名的規定,法庭宣布,如果被告人是出於上級命令而殺人,或者雖然沒有殺人,但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參與了集中營日常的管理運作的,即須承擔謀殺共犯的罪名。   這個「服從上級命令也是犯罪」的原則,此後被用以指導類似審判。
  • 納粹集中營審判:服從命令即謀殺
    以此為代表,德國人開始反思納粹罪行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同盟國組織了紐倫堡審判。因為該審判所針對的主要是納粹德國的軍政首腦,對中下級軍官完全沒有涉及,加之1947年前德國去納粹化流於形式,所以德國人普遍認為,納粹只是國家與軍隊領導人的責任。而這架殺人機器上為數眾多的「零件」,只是在單純地執行命令,無需為罪行負責。
  • 3D模型助力軍事審判,為正義發聲!
    1945年11月20日,在紐倫堡對那些大屠殺緊密相關的納粹軍事罪犯進行軍事審判。雖然許多納粹政權高級成員在當時受到了罪行指控,但是許多同樣參與了犯罪的初級納粹黨衛軍軍官和集中營看守卻逃脫了審判。  而這個模型最近也被用於一個軍事罪行審判上了,受審者是戰時的納粹黨衛軍守衛Reinhold Hanning。
  • 知名製片僅2項罪名成立
    記者阮巧雯/綜合報導67歲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2017年被踢爆是性侵慣犯,不少女星紛紛站出來揭發其惡行,其中更有多位知名大咖女星也曾慘遭毒手,全球掀起「#MeToo」反性霸凌活動。
  • 新聞外刊- MeToo運動分水嶺:好萊塢大佬罪名成立
    Weinstein is found guilty of sex crimes in #MeToo watershed#MeToo運動轉折點:韋恩斯坦xing犯罪罪名成立Harvey Weinstein, the powerhouse film producer whose downfall
  • 【港媒:黎智英被加控兩項罪名】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旗下...
    文 / TIER2020-12-11 13:53:05來源:FX168 【港媒:黎智英被加控兩項罪名】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旗下「無線新聞」12月11日最新報導稱,有消息稱,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加控「勾結外國勢力」及「危害國家安全
  • 付國豪遇襲案裁定 3被告參與暴動及傷人罪成1被告兩項罪名不成立
    【環球網快訊】香港「星島網」消息稱,針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付國豪在香港國際機場遇襲案,香港法官今天裁定,畢慧芬等3人參與暴動及傷人罪成,29歲被告黃逸豪兩項罪名不成立。法官李慶年6日在區域法院裁定黃逸豪非法禁錮,非法集結兩項罪名不成立;賴雲龍傷人和參與暴動罪成;畢慧芬非法禁錮及傷人,參與暴動罪成;何家樂傷人,參與暴動罪成。報導稱,4名被告依次是19歲賴雲龍、23歲畢慧芬、28歲何家樂及29歲黃逸豪。前3名被告各否認2罪,他們否認2019年8月13日至翌日期間,在香港機場一號客運大樓離境大堂G行段,與他人參與暴動及非法惡意傷害付國豪。
  • 聊聊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案,看美國「奇葩」的陪審團制度
    由此就展開了辛普森殺妻案所謂世紀大審判。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案子,不光對中國人理解什麼是現代司法有意義,即使在美國司法史上可能也是空前絕後的案子。我相信再過多少年,美國司法史寫什麼案子能夠解釋美國的司法制度,可能這個案子也是當仁不讓之選。那我們就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美國的法庭。
  • 「五一小長假」法律人必看的10部好電影
    順帶講一句,如果你一直想學習快速增長、客戶忠誠度建立以及談判技巧,那麼看這部電影肯定沒錯,電影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很有可能,你慢慢發現自己將影片中學到的結合到了公司運營中。六、《殺死一隻知更鳥》美國南部的梅崗鎮上住著父親芬奇和他的一對兒女。儘管妻子已經亡故,一家人仍過得其樂融融,芬奇對兒女嚴格又疼愛有加。
  • 同樣沾滿鮮血,為何二戰後德國高級軍官很少被軍事法庭審判
    二戰結束以後,盟軍在德國和日本分別設立軍事法庭來對戰犯進行審判,即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同盟國認定的23名戰犯中,只剩下21人接受審判,其中一個患重病,不能到庭,最後只有20人坐上了被告席,戈林等12名戰犯被判絞刑;魯道夫·沃爾特·理察·赫斯等3人被判終身監禁;4人被判處有期徒刑;3人被判無罪。
  • 美總統川普被移送聯邦參議院審判
    美國總統川普被移送聯邦參議院審判。共和黨全力護主,川普高枕無憂。2020年1月15日是美國歷史性的一天,美國總統川普被聯邦眾議院以濫用總統職權、妨礙危害美國國會調查兩項罪名,移送美國聯邦參議院進行審判,決定是否將他解職。